论拉美经济改革模式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模式,从经济改革理论、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层面讲,是指拉美国家实行的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框架下,完全市场化的改革模式。
具体表现为在经济领域中全面推行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的激进改革计划,政府实行无为而治,放手让市场调节经济运行。
从经济增长和经济模式层面讲,是指拉美国家严重依赖资本、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进口和引进,但没有形成自己的创新体系和核心竞争力,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促进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但经济增长缺乏后劲,最终导致经济恶化,不能保证经济社会健康的、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拉美国家开始了经济改革。
当时以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为首的拉美国家,普遍选择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并完全按照该理论在经济制度层面上的政策设计、政策目标和改革路径,全面推行私有化的激进改革计划,由市场取代国家成为经济调控的主要力量。
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大量吸收外资和引进国外的技术,对国内的传统产业进行更新换代和结构调整。
这一系列重大改革,一度取得了推动拉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
1960年代到1980年代,拉美国家的GDP年均增长6.2%,工业产值年均增长7.3%,这两项增幅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西方发达国家。
其中,1980年代初,巴西的GDP比1960年代翻了4番,在西方世界的排名由第28位跃居到第7位。
然而好景不长,短暂的经济增长过后,迎来的却是严重的债务危机和频发的金融危机。
其不但导致了经济衰退,严重通货膨胀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而且还造成社会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社会矛盾激化,引发社会动荡。
1971年拉美国家的外债总额仅250亿美元,到1985年激增到3,750亿美元。
其中,巴西连续3年经济出现负增长,沦为破产国家。
随后,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相继在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爆发,对世界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冲击。
于是,我们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尽管拉美经济改革增强了拉美各国国民经济的活力,使宏观经济失衡的局面得以恢复,然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乏善可陈。
不可否认,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模式存在着较多的缺陷和失误。
(p267)
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完全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进行改革的路径设计和政策目标设计,完全依靠引进外资和技术,失去自主研发能力,其结果只能是饮鸩止渴,最终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它无法取代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节。
因此,在市场化经济改革中,需要政府保持必要地、有效地干预。
三,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必须从各国的实际出发。
对外来的经济改革理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千万不可照搬照抄。
技术引进是必要的,但要在引进中消化、吸收、创新,最终要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核心技术独立研发能力。
四,仅有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和政策安排是不够的,需要通过社会政策的调整来加以解决。
在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政府必须相应推进社会政策改革,这是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
五,政府应该实行积极的、强有力的市场监督管理职能,保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最终构建起能确保经济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要继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现今,
我国已经出现了和拉美国家改革初期相同的问题和困难。
如:贫富差距迅速拉大;一些行业被外资所垄断、所控制;缺乏创新体系和核心引发能力;社会保障制度相当滞后等等。
同时我国还有比较特殊的“三农”问题。
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好这些问题,都会对我们深化改革造成阻力,所以认真吸取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