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校学术腐败问题原因与治理探究
高校学术腐败问题原因与治理探究
・育体制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受教育者自身更长久的发展, 也就是要有 学习思考的能力,所以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好的导 向。 但真正素质教育的落实情况却不如它的初衷, 学生依旧是书 本至上, 所以, 发展真正重思索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有探索精神 的学生, 才会随之有真正搞学术的大师。 (二) 建立切实的考核和晋升机制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 条件和能力, 因此在制定考核上, 并不该 “一刀切” 似的对每一所大学实行一样的指标体系。主要 履行教学职能的大学就应该全心全意的教好学上好课; 同样, 致 力于科研的机构则在研究成果上就应有更高的标准。如果不划 分类型, 显然会导致两头顾两头误。因此, 应区分教学型和教研 型大学, 以此对其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 让学校根据自己的能力、 条件把资源放在该配置的地方。 同时, 教师的晋升制度也应该按此分类, 不仅要区分教学型 与教研型的教师类型, 也应该在评定标准上更注重科研的质量而 非数量, 评审做到公平、 公正, 使真正有学术价值的成果得到肯定。 (三) 减少政府干预, 避免学术行政化 改革现行大学的管理体制, 最首要的在于淡化大学、 科研机 构、 出版社、 基金会等与学术有关机构的行政色彩, 代之以专家治 校(院)和行业自治原则, 这是保证学术良性发展、 建设高水平大学 的必由之路。 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应该在办学的大政 方针上给予指导, 具体工作则由大学自身决定。 在大学术机构内 部, 实行法人代表制度, 校长和各级机构主管由民主选举产生,主 要负责行政事务, 学术问题由专家组成的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委员 会负责, 行政和学术分道而治, 互相监督。同时在大学评估方面 也应杜绝或大大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 (四) 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 颁布详细、 周密的学术规范, 并贯彻于大学教育中, 厉行惩戒 制度, 对犯规者严惩不贷, 甚至在科学技术部颁布的条例中可以 适当增加司法介入; 同时加大对真正有学术成就学者的奖励。 (五) 进一步加强舆论监督与学术批评, 形成严肃的学术风气 不可否认, 在近段时间被不断披露的学术腐败案件里, 社会 舆论起到了较之以前更好的批评监督作用, 这是社会民主文明进 步的结果, 但要想真正形成一个道德上的舆论监督网, 就应有一 个从行业权威到社会舆论的层次监督。 (六) 遵守学术道德, 加强学者自律 不管是评估还是管理体制, 都是学术研究的外在环境, 学术 知识的纯真追求终究还是要靠学者的道德自律。求真的学术道 德, 求善的人本道德。如果学者缺乏这些诚信自律的话, 纵使法 律、 政策、 媒体的力量在强大, 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五、 结语 在许多科学家眼里, 科学完全可以和艺术相媲美, 他们最初从 事科学研究也从未想过要以此升官发财或其他功利目的。 我国在 改革开放以来, 科技有长足的发展, 但也必须认识到我们学术科技 发展的土壤并不优厚, 我们要做的, 不是期望科研本身能够立马给 我们自身或国家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是向科研索取, 而是更关 注知识本身。
・社会观察・
2010 年 3 月(上)
高校学术腐败问题原因与治理探究
喻 丹
摘 要 大学本是学习的净土,然而近段时间诸多学术腐败事件却让人越发担忧。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了颇深的研 究, 本文从学术腐败的种种表现及危害入手, 探究了造成如今学术腐败严重的成因, 尤其在文化根源及体制方面做了全面 探讨, 最后得出治理这一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学术腐败 文化根源 学术道德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10)03-172-02 一、 学术腐败的界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细分了学术腐败和学术 不端的概念差别。 他指出, 学术腐败指学术运作中为实现某些学 术或非学术目的而实施的损害学术纯洁性的非学术行为,如履 历、 成果造假、 权力寻租、 行贿受贿和各种变相的利益转移行为。 学术不端则是指那些为谋求个人或集团利益而有意识地违背学 术规范的学术行为, 包括学术活动中的各种欺诈和渎职行为。笔 ( 者在后面文章中的分析主要指这里的学术不端行为, 即是学者为 追求利益而实施的违背学术规范的行为。 ) 二、 学术腐败的表现及危害 表面上看, 学术腐败既不像经济腐败那样会造成钱财物的损 失滥用, 也不会像假冒伪劣商品那样会对受用者有直接的伤害, 但其危害程度绝对是不容小视的, 这是一种对崇高知识, 美好精 神的亵渎。 (一) 学术腐败的具体表现 1. 剽窃、 抄袭现象。 2009 年来看, 就 被爆学术抄袭造假的情 况就触目惊心: 西南交大副校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黄庆的多篇论 文被指抄袭成思危、 钟波等人; 西安交大束鹏程教授、 长江学者李 连生教授涉嫌学术造假;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 2009 年 院士候选人周祖德教授被一名智利科学家指出抄袭了国外 5 位 科学家完成的一篇论文。这些被披露出来的可能仅仅只是学术 剽窃很少的一部分, 他们成为焦点是因为涉嫌者都顶着很有光环 的头衔, 而在这样不正之风的带动下, 学校内老师、 学生又会有多 少学术抄袭的行为发生可想而知。 2. 低水平重复, 制造学术泡沫。比起剽窃, 学术的低水平重 复应该说更是一种学术的恶果, 这显然有悖于 “知识增长和学术 积累” 的学术观。根据路透社最新公布的报告, 中国科研人员每 年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升居第二, 超过日本、 英国和德国。 2008 而 年的数据显示, 如果按更能显示科技含量的标准——论文被引用 次数——来看, 中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 4.6 次, 排世界第十位。 3. 倚靠行政权力获取占有学术资源。 “学而优则仕” 这条中 国古训似乎在当下仍旧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许多人同时周旋在学 术与行政之间,一方面整日忙碌于各种各样的行政管理事务中, 另一方面, 门下弟子越来越多, 他们与学生、 与学问渐行渐远。奇 怪的是, 他们的论文、 专著和课题越来越多, 他们的名字频现于一 些异域科研成果署名栏中, 年均科研量骤然以数倍或数十倍计增 长。这不仅容易滋生 “官本位” 的思想, 还极大地抑制了真正学术 成果的被认可。 4. 对出版社、 期刊社编辑的受贿。 由于种种评价机制和时下 大学、 老师间的激烈竞争, 许多作者为谋求文章的发表纷纷对出 版社、 期刊社的编辑们讨好贿赂。请客送礼已是家常便饭, 邀请 编辑人员讲学则是更隐蔽的行贿方式。
2010 年 3 月(上)
国与商品打了交道, 与世界经济融合在了一起, 大量消费主义、 实 用主义、 金钱主义不知不觉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习惯, 好像什么都 是能拿来交易衡量的。经济全球化的快增长却不再有了全球的 纯科学, 学术组织逐渐盈利, 与产业转换结合在一起, 短期性、 急 功近利的科学越来越功利化, 多数技术只是为了应用, 科学发展 越来越不健康。 原先的信仰不深入, 能继承的好思想又不知有多 少铭记在人们心中, 加之转型期的人们对科学对知识的本质没有 认清, 学术腐败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了。 (三) 教育制度原因 目前的应试教育让学生深知师道尊严、 书本至上的重要性。 可是在美国, 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讲思路, 讲科学是什么, 来源于何 种思维方法。而我们可能到研究生阶段才或多或少涉及这些。 同时, 也由于这样的标准化书本结论, 学术探究、 辩论的精神更无 从谈起。在国外, 学者常常会为一个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而 在中国, 批评是不被提倡的, 常说的 “批评与自我批评” 最终也会 转为 “自我表扬” 学术批评也就容易被认为是 , “人身攻击” 但对 。 于学术研究来说, 学术批评是最好的监督, 不仅可以促进科研的 深入明晰, 更能防范诸如学术腐败这样的不道德行为。 (四) 评估体系不合理 1. 对大学、 科研机构以及老师的业绩考核僵化。 如今各单位 都有业绩考核指标, 作为一所大学或者科研机构来说, 科研的成 果就是获得科研经费和荣誉称号最好的证明, 为应付各种评估, 争取更多项目和拨款, 大学卯足了劲生产文章, 因而大学教师、 研 究人员也都有了发表成果的指标,这不仅是因为学校的发展需 要, 更是因为发表成果直接和职位晋升联系在了一起, 而由于质 量评定模糊,就陷入了以数量为唯一指标的怪圈。不管什么大 学, 什么科系, 什么老师, 晋升职称都需有论文数量这块敲门砖。 况且随着高校扩招, 高校教师的增加远超过了科研经费的增长速 度, 因而竞争也就变得尤其激烈, 质量随之下降。但实际上不是 每所大学、 每个教师都要搞科研的条件或必要, 教好书不一定比 发文著书价值少。 2. 学术评审机制不规范。学术评估的权威性有赖于严肃的 学术态度和良好的学术判断力, 除了需要评审人员具备学术良知 和学术能力,还要求一个纯洁的学术环境和相对公正的程序。而 在官本位的学术体制下, 许多评委成员都是各单位的行政领导, 他们是否保持有学术的判断力让人怀疑; 同时, 由于各个评委人 员的长期固定, 在相互熟悉后容易产生利益交易, 同样不利于评 审的公正合理。 (五) 管理体制行政化 我国大学运营的一个特色就是从经费、 行政体制、 课程安排 到学位设置一切由政府包办, 在各行各业政府行为日益淡出的今 天, 教育部门的政府行为却在强化。许多在国外都是由社会、 行 业或大学自主决定的事如评学位点、 设研究基地、 重点学科、 学术 评奖等等,现在全都由主管部门包办。这一方面容易导致干部任 用、 社会就业重文凭轻才干, 也会因为以行政手段确定的评估依 据太多且与经济利益挂钩而造成学术写作短平快的不良风气。 (六) 规范成本低, 缺乏有力惩处措施 目前对学术研究规范的弱监督和约束, 使得学术失范行为实 施成本极低而收益却很大。科学技术部 2006 年颁布的《国家科 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基本还没有提升到 , 法律的高度来看问题, 处罚方式只限于行政处分, 更兼还有四种 从轻处罚宽限。缺乏威慑力的惩处措施也是学术腐败产生的原 因之一。 四、 学术腐败的治理
作者简介: 喻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二) 学术腐败的危害 1. 资源浪费。据青岛社会科学院王曾宪研究员估算,我国围 绕着 “泡沫学术” 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 “经济产业链” 仅就人文、 。 社会科学领域,各级政府每年投入资金超过 1000 亿元(包括约 50 万人的 “人头费” 基建办公科研费、 、 各种基金奖金费等等), 所拉 动的上下游产业效益在 3000 亿—4000 亿左右, 减去产生教育效 益、 具有学术价值的部分, 至少一半的成果产出属学术泡沫。这 是很发人深省的。 2. 学术领域逆向选择。这些学术失范现象带来的不正当竞 争给普通读者或者出于学习阶段的学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由于 信息不对称, 他们无法从浩瀚的论文中选出最有价值的文献来积 累自己的知识, 形成自己的见解, 反而让有意义的成果湮没其中。 3. 损害学术品格, 败坏学术风气。 学术腐败行为让本应朴实 无华的知识却变为了一种毫无具体内容的纯粹知识形式, 这不仅 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 也败坏了学术界和大学的风气, 使学术 活动失去了严肃的品格, 损害了中国学术界的形象和国际声誉。 三、 学术腐败的成因 (一) 文化历史根源 虽然比起国外的宗教, 中国人似乎没有明确的信仰, 但自古 以来, 中国都不缺引导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哲学流派。 例如对 我们影响巨大的 《论语》 仁义礼智信、 , 三纲五常随处可见, 对于学 习, 其根本目的也是对道义、 真理的追求, “士志于道” ,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同样,三字经》 。 《 作为古时对儿童教育的经典读物, 开 篇里 “首孝悌, 次见闻。 也是要求孩子首先懂得 ” “父慈、 子孝、 夫 和、 妇从、 兄友、 弟恭、 朋谊、 友信、 君敬、 臣忠” 这些基本道义, 然后 才是四书五经的学习。 所以可以说, 传统古代是不重视或者根本没想到应该培养小 孩子关于科学探索方面的习惯,中国文化只交给我们前辈重道 德、 人至善的一种领悟, 人生的最高理想, 就是自觉达到了天人合 一的境界, 人做好了就完成了人生的探索和价值。 “穷理即是尽 性, 崇德亦即致知” 。还有一个特点, 可以说是 “重人生而不重知 论, 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张岱年) 。因为那些道理思想都是来源 于生活实践, 哲人们以寓言或交流的形式呈现出来, 最终也是希 望指导生活实际, 而不去想逻辑的论证, 对别人的希冀也只是接 受他的结论而不是为什么会有这个结论。 但很明显, 西方并不是 这样, 即使他们看起来比我们更注重实用, 可是在真理、 科技方 面, 他们从不含糊, 对自由、 对真理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从 13 世 纪末发生的文艺复兴到 18 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 他们不断挣脱 着上帝的权威、 封建的等级制度, 在天文、 物理、 数学、 美术、 文学 等各方各面实现着突破。 (二) 社会时代背景 自从 1992 年确立市场经济,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