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地骑楼总汇

各地骑楼总汇

各地骑楼总汇东莞骑楼概况东莞是我省的历史文化东莞骑楼名城,离不开传统的东西附丽。

骑楼建筑,作为一种特别适应东莞身处的南方亚热带气候,由独特的中外历史文化背景熔铸而成,曾在20世纪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重要建筑,记载着东莞昔日的风土人情,在20世纪岭南建筑史上曾经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在21世纪,市委市政府“城市牌”的大力指引下,对这种建筑风格保留较完好的莞城振华路、大西路、维新路、和平路等旧马路沿街店铺得以“穿衣戴帽”装饰一新,既保留传统风格,又注入现代元素,形成了莞城独具近代商业街市特色的典型街景,提升为东莞旅游的品牌和亮点,对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东莞骑楼特点骑楼多为砖木结构,一般是两层或三层。

街面的繁华贸易与内向的封闭市井生活也已各自成型:骑楼下让人自由通行,适合南方地区避雨遮阳之需,作为住房或写字楼,地层则是商栈或店铺,骑楼檐廊是人行道,而骑楼上则作商号写字楼或货栈,开展商贸活动十分方便;骑楼的背后是内街,民宅大门一般开向内街内巷,内街成为居民交往的“公共大厅”,充满浓郁的人情味。

这种有层次的沿街檐廊复合空间,大大适应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空间使用功能的多样性。

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

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家居“外廊式建筑”,从单边外廊,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最先由英国人首先发明建造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地方,称之为“廊房”,当地的方言叫ouveranda。

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

骑楼的保护与发展1932年,东莞人刘纪文任广州市长,在当时主持广东事务的陈济棠(主粤政时间为1929-1936年)的支持下,将这种建筑风格引进广州。

随着明末清初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特别是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进一步促进了莞城商业的兴盛繁荣。

其时莞城一些街道已出现商品专业一体化,比如打锡街专营锡器,卖麻街专卖黄麻,文房街主营布匹,猪仔圩专卖猪仔,其他如卖饭街、皮鞋巷、果巷、葵衣街、床街、炉街、元宝街、钉屐街、纸扎街、豆豉街、道富巷、芽菜巷、油巷等均趋于专一化。

旧时的麻石街巷既狭窄又挤拥,原来的坊式房已不能满足日益繁荣的商业发展的需要。

时任东莞县县长兼明伦堂副会长的陈达材,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与刘纪文是同窗,而且常有往骑楼来,他自然把广州的“骑楼”建筑“借回”东莞,大兴建设。

从民国19年(1930年)开始规划,但因种种原因,直到1931年,才正式下令拆街巷建马路。

将迎恩街、打锡街、驿前街改建为振华路;卖麻街改建为大西路;猪仔圩、纸扎街改建为维新路;教场大街改建为中山路;元宝街、茱萸街、豆豉街改建为和平路;杉排街、下市街改建为威远路;遇贤街、铁镬街改建为中兴路。

这样,旧房拆迁,一律建骑楼式的店铺。

由于当时某些国民党官僚没有做好被拆迁民房的住户的安置工作,反而乘机搜刮民脂民膏,引起民愤,建马路的官员被杀,引起了风波。

陈县长没有把马路修好,即由黎国材继任,其后在黎国材、邓庆史两任县长的继续努力下,历时数载,才将这七条马路上的骑楼建成。

在莞城骑楼的沧桑史中,大西路骑楼最为值得一书。

1938年10月12日,日寇派遣侵略华南的“南支那派遣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

国民党陆军香翰屏部不战而逃,淡水、惠州相继沦陷,莞城岌岌可危。

其时,有些土匪之流纷纷起哄、搞破坏,主张焦土抗战,烧毁了印洲至万江之间的木桥,还主张烧毁莞城各马路的骑楼,以乘机洗劫百姓,幸在居民同心协力的抢救与保护下,土匪的奸计才未能得逞。

但10月20日莞城沦陷,日寇大本营驻守在人民公园一带,其中一个分队十多个哨兵分守在大西路路口楼高三层的万春堂,这个制高点东握和平路,西控中兴路,北封脉沥洲与水乡,南制大西路,紧扼莞城商业的咽喉。

当时大西路方向有几间高层楼房挡住了哨兵的视线,日寇竟从序齿约到中兴路祥发号,将那些建筑得美轮美奂的骑楼通通付诸一炬,烧成废圩。

经过70多年的风雨,有部分骑楼被拆除了,有些则日久失修倒塌了。

但是骑楼,它记载着城市过去的历史价值,它独到地印证了历史与艺术的个性,到了近年终于被人们所认识。

踏进2000年,市委市政府斥资重新装饰大西路、振华路、中兴路等旧城区,维护其原有的街道格局,既把建筑、文化、旅游、商贸、居住融为一体。

又让保护、发展、利用相结合,让骑楼这种老建筑成为了我市打造全国旅游名城的新亮点。

海口骑楼老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海口骑楼老街于2009年7月20日揭牌。

海口骑楼建筑群形成于十九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

2009年六月,获评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十大名街”。

海口骑楼初建于1849年的海口骑楼老街是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集中分布在海口市龙华区和美兰区的中山路、得胜沙路、新华路等。

柱廊相连、骑楼相依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达200余座,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的骑楼样式最多,约有39座。

这些骑楼,或中国传统式,或欧亚混合的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或独特的海口南洋式。

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6月,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殖民势力乘势侵入海口,十多个国家在老街这一带设领事馆,医院、邮政局、银行,旧时的得胜沙路是洋行、茶楼、旅馆、货栈、戏院的聚集地。

“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那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泉州骑楼——中山路泉州中山路是条传统商业街,贯穿城市南北,是古城"三片一线"保护的重要地段,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泉州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植。

中山路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上个世纪的20年代初,泉州贤达之士提出拆城辟路,以打破泉州古城长期闭塞的落后局面;1924年,南北大街全线贯通;随后,为了永久纪念孙中山先生,全国各城市的主要街道统一命名为“中山路”。

泉州南北大街改称“中山路”。

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

它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中山路上,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桥慈济宫、秀才读书的泮宫,同样散发着古城特有的魅力。

泉州市中山路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00一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它长达二公里多,路两边的连排式骑楼建筑,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也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是泉州从古代向现代转折过渡的历史见证。

“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

”后一句说的是泉州的中山路。

“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

”中山路浓缩南国建筑风格,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从泥土路到石头路,再到泉州市区的第一条名为七贤的水泥路,最后是1922年正式改名为中山路。

中山路经历80多年的风风雨雨。

2001年,泉州“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这是我省建筑物首次获此殊荣。

评审团充分肯定项目“一英里延伸保护”创造了新的典范,地方政府的发起及私人团体积极参与是社会共同保护遗产的典型。

权威性的材料和细腻的现代元素,确保了遗产原貌修复的顺利完成。

徜徉中山路上,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桥慈济宫、秀才读书的泮宫……多少古老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长达2500多米的街道上,商店林立,各类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商业气息与文化氛围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它那骑楼式建筑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着泉州侨乡人民和海外侨胞共同珍视的历史价值和情感色彩。

为了保护这条著名的中山路古街历史风貌,泉州市政府于2000年启动实施“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项目。

整治工程设计总原则的制定,主要以保护中山路的建筑原有尺度,使用传统的地方材料与施工工艺为主导思想,充分考虑立面、骑楼内地面、天棚、店铺牌匾广告、绿化以及市政方面的统一协调,以“洗脸式”“嵌牙式”的整修方式,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使中山路恢复了历史原貌,使人们流连其间,感受到古城老街风采依旧的温馨气息。

2010-05-14 泉州中山路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泉州中山路形成历史悠久,至上世纪20年代修建成列柱式骑楼建筑,全长约2.5公里,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中山路就像一条璀璨的珍珠项链,串起古城的重要文物史迹,走在这里就像翻阅一本厚重的书籍,可以通读古城的历史。

”作为一名老泉州人,周焜民谈起中山路两侧的文物史迹如数家珍,从北向南有泉山门、威远楼、子城丽正门、留府埕、府文庙、天后宫……广州骑楼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

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

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

广州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最为壮观。

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代表。

简介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

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

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态度。

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

起源关于广州骑楼的来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根据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结合商业经营的需要发展而来。

另一种说法认为骑楼是广东人将西方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

更有观点认为,“广州“十三行”的商业建筑已经可以说是近代骑楼建筑的雏型,广州是中国近代骑楼街的发祥地”骑楼被作为正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为治理广州市所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细则的第十四、十五条款中。

1918年,广州设立市政公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的商业骑楼街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特色,商业繁华地段逐步形成了骑楼街风貌,如永汉路(今北京路)、太平南(今人民南)、惠爱路(今中山四路)以及长堤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