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课 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一、语言基础 (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慧褒.(b āo)B .谬.其传(mi ù)C .好.游者(h ào)D . 答案 D 庐冢.(zh ǒn ɡ) 咎.其欲出者 (ji ù) 窈.然(y ǎo) 仆.道(p ū) 随以怠.(d ài) 瑰.怪( ɡu ī) 无物以相.(xi àn ɡ解析 D 项,胜 sh ēn ɡ,父f ǔ。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明者,何可胜道也哉B .古人之关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C .既其出,则或究其欲出者D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答案 D解析 A 项,明—名; B 项,关—观; C 项,究—咎。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以其乃华山之阳.( 北面) 名.(命名)之也 B .其下平.旷.(平坦空旷 ) ,有泉侧.(从旁边)出 C .火尚足以明.( 明亮)也D .其好游者不能穷.( 贫困) 也 答案 B解析 A 项,阳:山的南面。
C 项,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④其.孰能讥之乎A .①和②用法相同,③和④用法也相同B .①和②用法相同,③和④用法不同C .①和②用法不同,③和④用法相同何可胜.道(sh èn ɡ) 王回深.父(f ù)D 项,穷:D.①和②用法不同,③和④用法也不同答案B解析①②中的“观”都是名词,景象。
③中的“其”是代词,自己。
④中的“其”是副词,表反问,难道。
5.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距其.院东五里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有穴窈然.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嬴乃.夷门抱关者也独其为.文犹可识于人为.可讥答案C解析C项,两个“乃”字都意为“是”。
A 项,代词,代慧空禅院;代词,代华山洞。
B 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转折连词。
D项,有;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21 分)悠然亭记[ 明] 归有光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
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①县城。
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
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
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 .。
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 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
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 所至官多著声绩, 而为妒冒者所不容。
然至今朝廷论人 才有用者,必推公。
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
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
夫“山气日夕佳,飞鸟 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 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 ②,入闽、越之阝奥阻 ③,兹山何 啻泰山之礨石 ④?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
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 而僭.为之记。
【注】 ①僦(ji ù)居:租房。
②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
③隩 (y ù)阻: 水涯深曲、难行之地。
④礨 (l ěi) 石:大石。
6.对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盖去.县三十里 B .不独一时之所适. C .而中.无留滞 D .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答案 C解析 C 项,中:心中。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 全都表现淀山公“悠然”的一组是 (3 分)( )① 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② 所至官多著声绩③ 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④ 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⑤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 ⑥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A .①③⑤ B .②④⑤C .①③⑥D .②④⑥ 答案 C解析 ①以“悠然见南山”命名, “悠然”之意明显;③与山亲近,随处有 高楼曲槛,随处可见的几席户牖,正是“悠然”的行为,也是以后建亭并命名的 由来;⑥被世人记得,而自己忘怀,是离开官场住在此山时的“悠然”心态。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 亭,颇有陶渊去:距离、相距 适:适意、舒适 中:中间、里面 僭:谦词,超越本分明归隐园田的思想情趣。
B.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虽然与泰山的一块大石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C.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
D.作者借写悠然亭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隐居悠然自得的生活。
答案B解析B 项,写泰山等是为了与马鞍山对比;“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 表明“悠然”独在“兹山”,且“所以自忘”的悠然心态也是居此山之后才有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 分)(1) 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4 分)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冒者所不容。
(4 分) 译文:___(3) 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4 分)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来为亭子命名。
(2) 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
(3) 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参考译文】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
表兄淀山公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
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南岸定居。
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
现在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
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来为亭子命名。
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作的那样。
而其恬淡自然的意蕴,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
而心中无阻塞之处,看到天地间的万物,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一体。
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
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还一定推崇淀山公。
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
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
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峄,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的深险难行之地,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心里就舒畅。
即使丘陵草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
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呢?” 我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冒昧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能力拓展励志小语: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
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唯一的国际商道,官方的、民间的贸易在丝绸之路上 __________________ ,互通有无。
各王朝政权在丝绸之路途经自己境内的沿线设有驿站,供商旅等人员往来歇脚、补充给养、贸易互市,构成了一幅幅的商业繁荣图景。
丝绸、瓷器、茶叶是中国文明的符号,传播了友谊和文化,给东西方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 ) 。
中外许多丝绸之路上农作物种子的传播和贸易,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
例如,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培植出水稻和粟,水稻最先传播到近邻,最后传遍亚洲和全世界;蔬菜和水果品种也。
中外的动物品种也相互交换,例如波斯的狮子尤为中国人所喜爱,被尊为万兽之王,其石刻形象遍布大江南北,成为权威和实力的象征,狮子也成了经典的祥瑞动物。
在这条联结古代东西方的重要通道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纵横几万里,上下数千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久不衰;各民族文化互相滋养、融合,多元共荣,影响深远。
2014 年,丝绸之路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至名归。
如今,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必将激发沿线各民族文化的伟大创造力,进一步促进各民族文明的交流与发展,美美与共,共创辉煌,谱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络绎不绝鳞次栉比投桃报李源源不断B .络绎不绝熙熙攘攘互通有无绵绵不绝C .纷至沓来熙熙攘攘互通有无源源不断D.纷至沓来鳞次栉比投桃报李绵绵不绝答案B解析络绎不绝:形容车马、船只、行人等往来不断。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文段是强调人的贸易往来多,用“络绎不绝”合适。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文段强调的是经济繁荣,故选“熙熙攘攘”。
投桃报李:泛指相互赠答,友好往来。
互通有无:指商品交换或互相支援,调剂余缺。
文段内容强调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与他国交换物品,故用“互通有无”。
源源不断:形容连续发生,没有间断。
绵绵不绝:指接连不断,一直延续下去。
文章强调的是历史交往的长久,用“绵绵不绝”合适。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A.亚洲各国非常欢迎如铁器、纸张、漆器等中国的手工业品B.亚洲各国非常欢迎中国的手工业品如铁器、纸张、漆器等C.中国的如铁器、纸张、漆器等手工业品深受亚洲各国欢迎D.中国的手工业品如铁器、纸张、漆器等深受亚洲各国欢迎答案D解析文段内容强调的是中国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故“中国”要放在最前面,排除A、B 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