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一)阶段通史姓名:组评:师评:(一)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把握其阶段特征,形成通史概念。
(二)通过对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选官制的变化及其原因。
【把握基础线索】王朝更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把握这一轨迹是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应该掌握的基本线索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深入探究王朝的更替,归纳总结其中的内在规律1、历史上王朝更替的原因:分散性的自然经济结构是深层次的根源;专制统治的腐败、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官僚派系的斗争是内在原因;社会矛盾尖锐、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是外在因素。
2、历史上王朝更替所产生的影响:历史进程被打断,极大的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新建王朝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政策,推动了社会发展。
【阶段特征综述】●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
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
总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一阶段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
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一)夏商周(西周)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5—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
第二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结束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局面之“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的农耕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公元221—581年):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局面。
江南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第四阶段隋唐时期(581年~907年)【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第五阶段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阶段特征】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往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
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超过了前代,中国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
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第六阶段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阶段特征】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的阶段特征: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
与此相适应,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逐渐落伍了。
【把握阶段特征直击难点】中国古代史专题举例(一)古代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图示专题考点知识结构战国秦朝两汉隋唐北宋元明朝清朝(前期)特点雏形建立巩固完善强化发展加强内容理论实践汉承秦制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分权牵制权力集中皇帝政治改革皇权至高无上刺史制度三省六部集中兵权宣政院废丞相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集权中央地方官制郡县封国并存集中行政权行省制度设三司、设立军机处法治通行全国秦律察举制府兵募兵集中财权司法权《大明律》科举制科举制发展特务统治“焚书坑儒”朱熹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探究与思考:1. 如何认识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2. 结合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和地方组织机构的设置及措施的变化,概述中国封建王朝是如何解决上述两对矛盾的?其发展趋势是什么?3. 如何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史专题举例(二)历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图示专题知识结构两汉魏晋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察举”和“征召”九品中正制分科考试建进士科增考试科目创武举高官主选拔官吏科举制形成进士、明经殿试考成定制重孝廉、德行重门第关系实行传统的“尚贤”,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北宋明朝清朝改革科举制设明法、沿袭前代科举文化专制政策考律令、断案等八股取士文字狱考试成绩优秀者束缚思想禁锢思想可直接受官培养忠顺奴仆摧残人才探究与思考:简述历代选官标准的变化?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探究与思考1. 如何认识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具有很大的专断性和随意性;中央和地方关系,即把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的叛乱。
其根源是中国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冲突。
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引发了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影响政局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结合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和地方组织机构的设置及措施的变化,概述中国封建王朝是如何解决上述两对矛盾的?其发展趋势是什么?依据上面图示,我们不难找出两对矛盾解决的轨迹。
秦朝由御史大夫兼国家监察事务;为加强皇权,汉朝实行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在各州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光武帝把刺史变为州一级长官,权力很大;成帝又设州牧,掌地方军政大权,后发展为割据势力,后患无穷;隋唐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此后历代基本上沿袭了这种制度;北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权力空前提高;清初设军机处,中央地方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至于中央和地方矛盾,秦朝设郡县;西汉初年封国制和郡县制并存,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发展最终导致了国家分裂;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统治力量;北宋采取集中军权、文官任州官、设通判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又设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安定;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西藏设宣政院,有效地控制地方;明朝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清朝设军机处,集权发展到顶峰、。
趋势:隋唐之前不断完善,北宋后专制主义不断强化,最终中央和地方权力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3. 如何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其客观进步作用十分明显,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对于开展重大外交活动,开发边疆,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北宋后带来冗官、冗军的恶果,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到了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统治的弊端进一步显露,造成了政治腐败,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其消极作用不可低估。
4.简述历代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两汉推荐占主导,主要依据是“尚贤”,途径是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弥补察举制的不足,东汉增加了考试环节,使用人制度标准化;魏晋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标准;隋唐科举制是长期以来人才选拔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传统尚贤思想发展的结果,是封建选官制度的进步;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把选拔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豪门士族手中转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北宋科举制比唐朝进一步发展,王安石在变法中改革科举制,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立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王安石还整顿太学,重新编篡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
考试优秀者可以直接做官,使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为皇帝培养忠顺奴仆;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严重阻碍教育发展、社会进步,也引发思想界对封建专制的深刻反思、对科举制的批判;1905年,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考试思想、选官标准的变化是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正是上述发展变化,才全面推动了我国古代考试思想的发展成熟。
科举制影响作用: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①科举制创立的意义(积极作用):科举制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促进了文学的繁荣②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极大的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但是其弊端的出现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产物,并非考试制度本身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国家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过两个阶段,即世袭阶段和选举阶段。
从选官的角度讲,奴隶社会是世袭社会,主要制度是世袭制度;封建社会至今是选举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制度是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朝至1905年的科举制。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是从推荐到考试的进步,其公平性、合理性得以发展,是中国在选官制度的探索中的一大进步2、要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认识我国古代选官考试制度的变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