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高炉冶炼过程的物理化学

第一章 高炉冶炼过程的物理化学


直接还原形式
高炉内直接还原和间接还原的适宜比例
高炉内直接还原和间接还原的适宜比例

分析可知,高温区直接还原的产物CO上升到高炉 上部(中、低温区)仍可参与间接还原,这样既 节约了还原剂,又少消耗了热量。 理想的高炉行程应该是:直接还原产生的CO和用 于提供热量消耗产生的CO刚好满足间接还原和高 炉对总的热量的需求。
Si的还原(过程)
还原,被铁水吸收
氧化,进 入炉渣
Si的来源
影响Si还原的因素
LSi =
(3)Ti的还原
Ti的还原
(4)P的还原
炉料中的P:磷灰石(3CaO·P2O5):为主
蓝铁矿(3FeO·P2O5·8H2O)
2(3FeO·P2O5·8H2O)+16 CO = 3Fe2P + P +16 CO2 +16H2O T < 950~1000℃ 2(3FeO·P2O5·8H2O)+16 C = 3Fe2P + P +16 CO2 +16H2O T > 950~1000℃ 3CaO·P2O5 + 5 C = 3CaO + 2P +5CO T开始 = 1000~1100 ℃
Fe-O-C和Fe-O-H体系平衡气相组成
Fe2O3
分析CO和H2还原铁氧化物的区别
关于“叉子”曲线的几点补充说明
气体还原剂过剩系数的计算
(举例)
用固体碳的还原反应——直接还原
反应机理

由于铁氧化物与焦炭两个固相的接触面积很小,使直接还 原反应受到极大限制,实际上高炉内存在的只是高温下 FeO的直接还原,其它铁氧化物全部为间接还原。
1. 热源:在风口前燃烧,提供冶炼所需的热量; 2. 还原剂:本身及其氧化产物CO均为铁氧化物的还原剂; 3. 骨架和通道:矿石高温熔化后,焦炭是唯一以固态存在 的物料。 有支撑数十米高料柱的骨架作用 有保障煤气自下而上畅流的通道作用 作用3是任何固体燃料所无法替代的。


冶炼1吨生约需250-650Kg焦炭。
1.2.3 碳酸盐分解
CaCO3分解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对策
高炉应尽量使用全熟料(高碱度烧结矿配加酸性 氧化球团矿)入炉,以少加或不加石灰石; 以生石灰(CaO)代替石灰石; 适当减少石灰石的粒度。
1.2.4 碳素沉积反应(析碳反应)
1.2.5 气化
高炉内发生气化反应的物质有: 1)还原产物:P、As、K、Na、Pb 、Zn、S等; 2)还原中间产物:SiO、Al2O; 3)高炉内新生化合物:SiS、CS等; 4)由炉料带入的CaF2。



未反应核还原机理的局限性 实验室条件下:

单一颗粒

假定还原过程中气体成分、温度均不变
与高炉内实际逆流散料床的情况有明显区别。
1.3.4 其它(非铁)元素的还原
高炉内100%被还原的元素有:
Cu、P √ 、Ni (与Fe形成合金) • Pb(比重大,沉积于炉底) • Zn(挥发,参与循环) 高炉内部分被还原的元素有: • Mn → 50%~85% √ • Si → 5%~10% √ • v → 75%~85% • Ti → 2%~5% √ 高炉内不能被还原的元素有:Mg、 Ca、 Al

矿石粒度↓, 产物层厚度↓,还原气体内扩散速度↑。
1 矿石粒度大,产物层厚时,内扩散控制:R∝ r 2 0 1 矿石粒度小,界面反应控制: R∝ r0 1 复合控制时: R ∝ r0n
② 气孔率
化学反应控制时,影响较小; 内扩散控制时,R∝ε (主要指与外部环境连通的开口微气孔的数量)
影响铁矿石气固相间接还原速率的因素
1.3 高炉内的还原过程

1.3.1 铁氧化物及其特征 1.3.2 铁氧化物还原的热力学 1.3.3 气固相还原反应动力学 1.3.4 其它(非铁)元素的还原 1.3.5 炉缸中液态渣铁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耦合反应
1.3.1 铁氧化物及其特征
1.3.2 铁氧化物还原的热力学
还原的顺序性
第一步:氧化物分解 MO=M+1/2 O2 第二步:还原剂与氧结合 CO(或H2)+ 1/2 O2=CO2(或H2O)(Ⅱ) (Ⅰ)
两步反应理论存在的问题 !!!

(1)Ⅱ步反应为均相燃烧反应→速度很快;Ⅰ步反应(氧 化物分解反应)涉及传热、扩散等环节→速度慢。总反应速 度由Ⅰ步决定,但实际反应速度>>Ⅰ步反应速度。 (2) 由Ⅰ反应可知,分解压(PO2)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14 如MnO2的分解压是Mn2O3的3000倍,是Mn3O4的10 倍,但是这 些氧化物的还原实验表明:还原速率几乎相等。 (3) 由Ⅰ反应可知,采用气相除氧方法可得到金属铁,但 在高温下,用惰性气体,连续冲击FeO,并不能得到金属铁。
铁矿石概念
铁矿石分类
铁矿石的评价
熔剂
熔剂作用:
(1)与矿石中的脉石及焦炭灰分作用生成低熔点 炉渣,达到渣铁分离的目的。
(2)造成具有一定碱度及流动性良好的炉渣,达 到脱硫的目的。
高炉冶炼对碱性熔剂的要求

(1)有效熔剂性高 有效熔剂性定义:熔剂含有的碱性氧化物扣 除其本身酸性氧化物造渣所需要的碱性氧化 物后剩余的碱性氧化物质量分数。
(MnO)+ C = [Mn] + CO
( MnO%)
ΔG0=69050-50.20T
LMn = [Mn%] A K Mn ( MnO ) MnO的还原是强吸热反应,冶炼锰铁的焦比一般为 1400~2000kg/t-p。
影响Mn还原的因素分析
(2)Si的还原
SiO2是较稳定的氧化物,在高炉中只能通过直 接还原,且还原率仅为5%~10%。
量的百分数。 若:矿粒内氧的分布均匀,含氧密度为ρ0,则 f 可表示 为: 4 4
f 3
r03 0 r 3 0
4 3 r0 0 3 3
r 1 r 0
3
影响铁矿石气固相间接还原速率的因素(5方面)
(2)压力
界面反应控制时—— P↑,还原气体浓度↑,使 R ↑;
扩散控制时—— P 对 R 无影响; 复合控制时—— R∝P 0.5
复合控制
影响铁矿石气固相间接还原速率的因素(5方面)
不利于间接还原反应的进行。
影响铁矿石气固相间接还原速率的因素(5方面)
(5)矿物的物理化学性状 ①
(矿石粒度,气孔率,迷宫系数,脉石成分,产物层物理状态)
矿石粒度
矿石粒度↓,比表面积↑,使还原气体与矿石接触面积↑,界面反应速度 ↑;
当SiO2存在时,有利于3CaO·P2O5 的还原:
2(3CaO ·P2O5)+3 SiO2 +10 C = 3(2CaO ·SiO2)+4P +10CO
P → Fe2P、Fe3P
高炉内有利于P还原的条件
① SiO2的存在,可促进P的还原。 ② 从3CaO ·P2O5中置换出的P2O5易于挥发(300℃升 华),与C相遇而被还原。 ③ [ P]可与[Fe]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Fe2P]、[Fe3P]。 ④ 高炉内的强还原气氛,利于P的还原。 长期冶炼实践表明,炉料中的P几乎全部还原 进入生铁,因此必须控制炉料的含P量,才能控制 生铁的含P量。
还原中的赤铁矿球
Fe Fe2O3 Fe FeO Fe3O4
还原反应的分类

间接还原反应 定义:以CO或H2为还原剂,产物为CO2或 H2O(水蒸气)的反应。 直接还原反应

定义:高炉内消耗固体还原剂C的还原反 应,产物为CO气体。
用CO、H2还原(间接还原反应)
平衡常数
所以,平衡气相中%CO和%H2也仅是温度的函数, 作平衡气相中%CO-T或% H2-T关系图,得“叉子曲 线” 。


“两步理论”不成立!!!
吸附自动催化理论
20世纪40年代,苏联学者邱发洛夫又提出了“吸 附自动催化理论”。
第一步:吸附MO+CO(g)=MO· CO
第二步:反应MO· CO=M· CO2
第三步:脱附M· CO2=M+CO2(g)↑
这种理论不全面:
(1)仅讨论单纯的化学反应过程;
(2)未考虑还原的物理过程。
日本川畸模型:反应层和气流边界层内的分子扩散共同控 制
即:铁矿石还原由气态还原剂分子的扩散所控制。
★★ 单纯分子扩散理论——未揭示还原过程的全
部规律。 以上三种理论均涉及还原过程的一个环节→不
全面!
综合机理模型

60年代后期,冶金工作者趋向于认为:
1)还原过程由一系列互相衔接的次过程组成; 2)在不同过程阶段,过程的控制环节会转化。

1.3.3 气固相还原反应动力学 研究目的
高炉中上部区还原性气体与块状含铁炉料之间的 还原反应属于气-固相间的反应。 研究气固相还原反应动力学有利于促进间接还原, 提高冶炼效率和降低燃料消耗。
铁矿石还原反应机理模型的研究进展

1926年,前苏联学者A.A.巴依科夫提出了 “两步理论”。
即: w(CaO+MgO)有效=[w(CaO)+w(MgO)]-w(SiO2)×R 其中: R为造渣所要求的炉渣碱度m(CaO+MgO)/m(SiO2)。




(2) 有害杂质S、P含量少 (3)粒度适宜且均匀,粉末少
1.1.2 高炉炼铁燃料
焦炭



以不同品种的煤,按比例配合,在隔绝空气状态 下高温(1000℃)干馏而成的固体燃料。 焦炭的三大作用

③ 迷宫系数 化学反应控制时,影响很小;

内扩散控制时,R ∝ξ(迷宫系数), ξ=l/L,即:迷宫系数为 孔隙在 直线方向上的长度(l)与沿孔隙实际的曲折路径的长度(L)之比,ξ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