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名词解释DEFINITIONS经常用到的慢投垒球专有名词

常用名词解释DEFINITIONS经常用到的慢投垒球专有名词

第一章常用名词解释( DEFINITIONS)经常用到的慢投垒球专有名词,按照英文字母先后顺序逐一解说。

1. 改造球棒( Altered Bat ) 当合格球棒的结构被改变之后,即成为改造球棒。

2. 促请裁决( Appeal Play ) ( 也就是申诉) 促请裁决在比赛进行中,或是死球状况时,都可以提出。

促请裁决是指有一些特殊状况,依规则不由裁判主动判定,而必须由对方球队的经理、教练或球员先提出后,再由裁判决定如何判决。

提出促请裁决的球员,必须在内野区。

促请裁决提出的时机,要在投手投出下一球之前,合法及违规投球都算。

如果促请裁决的时机是在攻守交换时,或是比赛结束时刻,必须在所有守备球员离开界内区以前提出。

促请裁决所有状况如下:(1) 空过垒。

(也就是漏踏垒包)(2) 提早离垒。

(3) 错位击球。

(4) 上一垒企图前进二垒。

(5) 违规替补。

(6) 违规再上场。

3. 四坏球( Base On Balls ) 当击球员获得四坏球时,可以安全上一垒。

如果投手要故意给予击球员四坏球,可以由投手直接向主审表示,称为故意四坏球。

4. 垒道( Base Path )垒道既是在垒包与防守球员企图触杀跑垒员当时位置的直线。

5. 击出之球( Batted Ball )投出之球,经球棒碰触或击出后,无论落在界内或界外区,都成为击出之球。

除防守球员以外,任何人不可以故意去碰触击出之球。

6. 击球区( Batter ,s Box ) 击球区是供击球员打击进攻的区域,左右各一,在本垒板两侧。

各条围线都视为区域之内。

投手投球前,击球员的双脚要在击球区之内。

7. 击球跑垒员( Batter-Runner ) 简称击跑员。

击球员刚完成打击任务,在尚未出局也尚未到达一垒前,称为击跑员。

8. 打击顺序( Batting Order ) 进攻球队必须按照攻守名单上的顺序轮流打击。

名单上同时记载球员守备位置,背号及预备球员。

9. 障碍球( Blocked Ball ) 当击出或传出之球,被非参与比赛的人碰触、停止或是控制时,或者碰触到非正式比赛器材,或场地内任何物体时,都成为障碍球,比赛暂停。

10. 触击( Bunt ) 没有挥棒动作,只是故意以球棒,将球触成内野缓慢滚地球,称为触击。

触击将被宣告出局,比赛暂停。

11. 接住( Catch ) 当防守球员用手掌或手套,合法接住击出或传出之球时,称为「接住」。

如果仅只是用手臂夹住,或是以身体某些部位、配件、衣服等对象,将球控制着以防止掉落,代表尚未完成接住动作,要等到用手掌或手套确实抓牢,才算是接住。

当接触飞球同时,因为碰撞到其他球员或围栏,或是跌倒而造成掉球,就不算接住球。

除了接住动作确实之外,防守球员要有足够的持球时间,用以证实下一动作,是在确实掌握球之后才做的。

因此,接住球之后的传球动作,即使滑落球,并不影响原来接住球的确认。

飞行之球,击中防守球员以外的任何人及事物,都视同该球已落地。

12. 捕手区( Catcher ,s Box)捕手必须停留于捕手区内,直到投出之球被击中,触地,或触本垒板,或是到达捕手区时,方可离开该区。

所有围线均被视为捕手区的部份。

13. 面授机宜( Charged Conference )攻守双方必要时可以向裁判要求暂停,施行教练团对球员的紧急会谈,称为面授机宜。

(1) 防守面授机宜防守球队,基于适当理由,可以申请暂停,由场边的一位教练团代表人员进入场内,让裁判员明察,他是对任何防守球员下达指令,此称为防守面授机宜。

如果教练团代表入场,是为了换投手,不构成对新投手的面授机宜,但是构成对被换下的投手的一次面授机宜。

如果该代表换投手时,并未入场内,并不算一次防守面授机宜。

利用进攻面授机宜时授意投手,并且时间不长于对方,不视为一次防守面授机宜。

(2) 进攻面授机宜当进攻球队的教练团代表,要对任何进攻球员下达指令时,可以申请暂停,称为进攻面授机宜。

投手担任跑垒员时要求穿夹克,或是利用防守面授机宜时聚会授意,而时间并不长于对方,均不视为进攻面授机宜。

14. 砍击球( Chopped Ball ) 击球员用球棒以砍击的动作,由上向下将球击中,而且高高弹起时,该球成为砍击球。

击球员被宣告出局。

15 指导员( Coach)进攻球队,在指导区内担任跑垒指导的成员,称为指导员。

每队可以有两位指导员。

为了记录及登载,指导员可以携带记录簿、笔及计球器。

不得使用通讯器具。

16. 死球( Dead Ball ) 死球就是比赛停止球。

要等到投手持球立于投手板,主审宣告「比赛开始」,比赛才继续进行。

17. 死球线( Dead Ball Line )(野传线)死球线,或称为球场界线( Fielding Territory ),是一条起自左外野全垒打围栏,向本垒方 向围绕,绕经捕手区后方,再向右外野全垒打围栏续绕的一条线。

死球线对左右两条界内界外线近 似平行,距离约7-9公尺,视场地大小来设定。

在死球线以内发生的行为是有效的,而当比赛球 到达死球线以外时,后续的行为均无效,直到主审宣告「比赛开始」时,才成为比赛进行中。

死球 线的划定比较有弹性,不像界内界外线那样严格要求,但是一经划线,即成为决定比赛球是否属于 进行中的一项依据。

18.防守球队( Defensive Team ) 在场内担任防守任务的球队。

19. 延迟死球( Delayed Dead Ball ) 简称迟死球。

为了维持比赛顺畅的进行,对于某些状况,并不当场宣告暂停,造成过程中断,因此仅由裁判比出迟死球手势,有时加上适当的宣告,提醒攻守双方,在状况告一段落时,视 情形发展,也许将宣告比赛暂停加以适当判决,也许将维持比赛继续进行中。

20. 被移位垒包( Dislodged Base ) 因受到碰触及撞击而离开正常位置的垒包。

21. 双杀行为( Double Play ) 在一连串行为中,防守队将两位进攻队员合法的封杀出局,即形成双杀行为。

22. 驱逐出场( Ejected From The Game ) 球员发生严重犯规,裁判员依规则命令他退出比赛,并且离开比赛场地,不可担任其他任务, 称为驱逐出场。

23. 增额球员( Extra Player ) 除了使用十位球员担任防守任务外,在进攻时,可以选择是否额外使用一位球员,担任打击、 跑垒等任务,而形成十一人进攻,十人防守。

这位额外增加的球员,称为增额球员( EP )。

24. 界内球( Fair Ball ) 合法击出之球,合于下列六点其中之一者,为界内球。

(1)内野球:滚动或静止在本垒一垒联机以及本垒三垒联机所形成的界内区内。

(2)反弹球:在通过一、三垒包时已经反弹,并且在通过一、三垒包瞬间是在界内区之内 空。

(3)触垒球:指包括触到一、二、三垒包的球。

(4)触人球:在界内区或上空,碰触到任何裁判员或球员的身体或衣物的球。

(5) 飞 球:飞越一、三垒包而第一次落点在界内区的球。

(6) 全垒打球:在界内区上空,直接飞越全垒打围栏的球。

飞球是否判为界内球,要以野手接触球的那一点,是否在界内区上方来决定,与野手触球瞬间,脚站立的位置无关系。

反弹及滚地球,在碰触到界外区外物,成为界外球以前,不论在界内或界外 如何行进,都有可能形成界内球。

界内区是比赛场地的一部份,自本垒板起,分别向一、三垒延伸,直到右、左外野末端的围栏 为止,包含这两条线,内部的地面以及向上垂直空间都是界内区。

26. 假触杀( Fake Tag )假触杀是属于对跑垒员的一种阻碍跑垒行为。

当跑垒员前进到达或后退到达某垒包时,防守球 员未持球,或并未迎接来球,却阻止了跑垒员行进的行为,称为假触杀。

为求安全及避免无谓的伤 害,跑垒员碰到垒上阻碍时,不要急停或滑垒。

垒上阻碍,即使仅造成跑垒员减速,已构成阻碍跑 垒。

或上25. 界内区( Fair Territory )27. 防守球员( Fielder ) 在场内担任守备的球员,称为防守球员,也称为守备员,或简称野手。

28. 野手选择( Fielder ,s Choice ) 由于防守球员对其他的跑垒员进行防守动作,或是具有其他的企图心,而使得击跑员可以安全上一垒,或是跑垒员可以前进垒的状况,统称为野手选择。

29. 飞球( Fly Ball )当投出之球被击中,飞入空中,称为飞球。

30. 封杀出局( Force Out )当击球员成为击跑员,必须抢占一垒时,垒上跑垒员,如果因为被迫挤垒,而失去原有垒包占有权时,该跑垒员成为封杀状况。

防守球员只需要触垒,即完成封杀出局。

封杀状况在击跑员出局,或后位跑垒员出局时,可以解除。

31. 封杀线( Force Out Line )简称4.5 米线。

这是一条中华民国慢垒协会积极推广的补助线,是一条本垒板攻守行为保护线。

在三、本垒之间,自本垒板算起4.5 公尺处,加划一条垂直于三、本垒连线,长度约一公尺的补助线。

通过本线的跑垒行为视同封杀,攻守双方各取有利的本垒板角度,以避免直接冲撞。

也因为封杀行为的确立,跑垒员当然不能回返三垒跑垒。

封杀线的认定及判决,是属于裁判的自由心证。

不得抗议。

裁判员要明了封杀线的保护良意,不可矫枉过正,造成跑垒员的无谓出局。

不具冲撞性的常态跑垒及夹杀行为等状况,封杀线视同不存在。

是否使用封杀线,目前建议由各赛会自行抉择。

32. 界外球( Foul Ball )合法击出之球,合于下列六点其中之一者,为界外球。

(1) 内野球:未超过一、三垒时,滚动或静止在两边的界外区上。

(2) 反弹球:在通过一、三垒时是在界外区或其上空。

(3) 飞球:超越一、三垒包的飞球,在界外区,直接落地或被防守球员碰触。

(4) 接触的球:在界外区或上空,碰到裁判员或球员的身体或衣物的球,或是碰到其他外物的球,都是界外球。

(5) 触打者的球:在击球区内,碰到击球员的击出之球。

(6) 再触棒的球:击球员在击球区内,击出之球经地面或本垒板反弹后,再次触到球棒,也是界外球33. 擦棒被捕球( Foul Tip )合法击出之球,同时合于下列要点者,为擦棒被捕球。

(1) 擦棒之后,直接进入捕手手套中。

(2) 飞行高度不高于击球员头部。

(3) 捕手的接捕合法。

擦棒球未接住,判为界外球,所以接住与否,均为一好球。

如果并非由捕手的手掌或手套率先触球,而是先经由外物触球,再反弹至捕手之手或手套中,不算接住,也不算擦棒被捕球。

34. 主队( Home Team)即是地主队,是依照惯例担任先防守后攻击的球队。

在中立球场比赛时,依竞赛规定或是掷铜币决定攻守先后,后攻队依惯例称为主队。

35. 违规球棒( Illegal Bat ) 球棒的结构体并没有被改造,但是尺寸、重量、用途及制造方式不合规定者,称为违规球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