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01
6
4)谁做决策?(Who does make decision )?
• 计划经济实质在于,由某个社会中心,或由处于这一 中心位置的少数人或个别人,依据其理解的社会偏好 持续进行有关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决策;中国和苏联等 国曾经实行的集中计划体制,是人类经济史上出现的 第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最接近上述体制形态的资 源配置方式。 • 与此相对立,在市场化体制下,分散化是经济决策的 基本特征,个人和厂商根据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理解和 市场价格信号做出经济决策,政府作用主要限制在提 供公共产品和调节收入分配的范围。
26
4、GNP与GDP
• GNP是按照国民原则,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本国居民 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不 包括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GNP的一部分可以来自国外。 因而GNP是国内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GDP是按照国土原则,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其人 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不包括居住在外国的本国居民。GDP仅包括国内生产最终 产品的市场价值,它不涉及国外。 • 是指本国与外国居民在国内或本国领土内生产的最终产 品的市场价值。 • 国内生产总值(GDP)=该国国民在国内所创造的最终产 品的总价值+外国国民在本国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总价 值。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二、国内生产总值 三、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四、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五、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六、名义GDP和实际GDP
1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2
经济学之定义
• 初次接触经济学的同学需要一个有关经济学 的简短定义。对于这一“需求”,经济学家 提供了不少大同小异的“供给”。 • 一个比较适当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人 和社会对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的利用加以 选择的科学;其目标是有效配置稀缺资源以 生产商品和劳务,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它们合 理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 资源的稀缺性
4
2)如何生产?(How is to be produced? )
• 同一种商品可以用不同方式生产。 • 同样是小麦,在我国北方农村通常是每个农户耕作 10—20 亩耕地,密集地投入化肥、劳动等生产要素来生产,大型 机械运用主要限于耕翻土地,收获和运输等生产环节。北 美、澳大利亚家庭农场则通常耕作上万亩耕地,采用高度 机械化生产方式,单位面积耕地上劳动投入则比较少。 • 我国 80年代初期曾引进全套大型农业机械,在东北进行实 验,然而直接引进北美农业生产方式努力并未能成功。从 直接关系上看,采取特定生产方式是由生产者选择行为决 定的。然而,厂商选择生产方式受什麽因素约束?为什麽 中国与澳大利亚农民采用不同生产方式?为什麽把不同国 家生产方式进行简单移植不一定能够成功?这是经济学需 要研究的又一组基本问题。
25
3、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
GDP 虽是反映国民经济总量活动的最重要的单个指 标,但是它仍存在一些问题。
• 第一,计入犯罪活动创造的价值
毒品生产和交易/与犯罪活动相关的产业
• 第二,计入不增加社会福利的活动创造的产值
军事支出/给环境造成重大污染的活动
• 第三,忽视地下经济:未申报的经济活动,黑市交易 • 第四,忽视非市场活动:不通过市场进行的活动,如家 庭主妇以及家庭煮夫做家务。 • 第五, GDP 反映福利水平变动存在较大局限性。 GDP 反映 产量变动,但产量变动不等于福利变动:精神满足程度, 闲暇福利,分配状态,环境质量等。
11
国民收入帐户
1、国民收入帐户的重要性
2、 国民收入帐户的产生背景
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
12
1、国民收入帐户:重要性
1)美国商业部长威廉· 戴利的说法 2)汽车发动机的示意图 3)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
13
• 在20世纪即将结束时,美国商业部回顾其历史 成就,美国商业部长威廉·戴利把国民收入帐 户的发明和运用称为“世纪性杰作”。 • 他认为:“当我们要寻找商务部的先驱们创造 的对美国影响最伟大的成就的时候,国民经济 帐户——今天称之国内生产总值或GDP——的 发明则当之无愧”。他的评价得到美联储主席 艾伦·格林斯潘,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保 罗·萨缪尔森,詹姆斯·托宾等政要和专家的 一致赞同。
14
• 如果把一国经济比喻为一辆汽车,国民收 入帐户就是汽车发动机的机械示意图。 • 虽然它没有解释发动机如何进行工作,但 是标示了汽车关键部件的名称,并且显示 了这些部件如何相互联系。 • 如同想要安装发动机,必须首先读懂发动 机机械示意图一样,要想理解宏观经济运 行,首先需要了解国民收入帐户知识。
15
2、国民收入帐户:产生背景
• 国民经济帐户和GDP度量作为20世纪最重要 发明之一,本身是历史需要的产物。 •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使得了解经 济运行整体情况信息的需求比任何历史时期 都更为迫切,国民经济帐户和GDP度量体系 应运而生; • 随后二战期间政府控制经济需要上升,推动 了有关统计体系进一步发展; • 后来由于政府,专家,企业界和公众的合作 和不断努力,国民收入帐户统计不断改进和 丰富。
10
学习宏观经济的必要性
• 1)香港97年金融风暴,许多老板损失惨重。对经济周 期的预测。 • 2)美国著名的商学院常向工商管理的学士和MBA讲授 分析问题的方法,为的是教会他们如何评估投资机会。 • 3)中国加入WTO后,如何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 地。 • 课程目的:学到一种分析方法,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学会分析预测经济的趋势和走向。
23
4) GDP只计算某一个时期(例如一年内)新生 产产品的价值,不计算以前时期生产的产值。 是流量而非存量。 •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例子:某人花20万买了一栋旧房,包括19.8万的 旧房价值和2000元的经纪人费用,GDP=? GDP=2000元经纪人费用
20
1、国内生产总值概念
• 案例:一件上衣:种棉、纺纱、织布、 制衣、销售
5元 10元 15元 5元
棉15元
纱20元
布30元
成衣45元 (售衣商)
零售50元 (消费者)
• 增值共计:15+5+10+15+5=50
21
2、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1)避免重复计算,GDP只算最终产品,不计中间产品。 • 最终产品指(final products)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 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或者最终产品是最后 供人们使用或消费的产品。 •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s)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 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或是在以后的生产阶段中作为投 入的产品。 • 许多产品既可以作最终产品使用,又可作中间产品使用, 要区分哪些是最终产品,哪些是中间产品是很困难的。 • 解决这一问题,在具体计算时采用增值法,计算在生产 不同阶段增加的产值(value added), • 15+20+30+45+50=160
24
5)GDP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 值,是一个地域概念。GNP是一个国民概念。 指某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 的市场价值。 例子: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该 怎么计入? 计入美国的GNP,计入日本的GDP
6)一般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和 自给性活动不计算入。
3
1) 生产什麽?生产多少?(What is to be produced? ) • 普遍存在在资源稀缺性条件下,生产一种商品必然意味着生 产其他产品机会的减少,也就是说必然会发生机会成本。 • 一个社会必须选择生产多少自行车、影碟机、导弹、坦克, 汽车,粮食、衣服等各种商品,选择把多少资源分配到金融, 医疗,旅游,教育等劳务提供部门。 •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生产什麽,生产多少,主要由少数计 划者依据他们对社会需要和偏好的理解来决定的。改革以来, 上述问题越来越取决于企业与消费者通过市场实现的相互作 用,同时政府也在发挥重要作用。 • 在市场经济下,价格是指示和调节资源配置的最重要信号。 因而,经济学关注为什麽有的商品比别的商品价格高?什么 因素导致商品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价格变动如何引导人们 行为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变化?
9
宏观经济变量
•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宏观经济总量 • 可能是个量相加得到的总和,如总消费是每个消费 者消费量的总和,总投资是每个厂商投资的总和。 • 可能是个量的平均量,如价格水平是各种商品价格 的平均数。 • 有时尽管微观个体变量可以加总,但是这种加总达 不到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如降低工资可 以降低单个厂商的成本,却不能降低整个社会成本 • 有的微观个体行为不能之间加总 • 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 总值,消费量,投资量,储蓄率,货币存量,政府 预算,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等等。宏 观经济学家利用这些指标能够对宏观经济变动的大 致轮廓给以描述和分析。
7
宏观经济学定义
•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总量行为及其规律 的经济学科,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 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 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 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 “宏观(Macro-)”是希腊文表示“大”的含义 的词根。 •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 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 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
16
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
•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中央计划经济体系,国 民经济核算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系统(MPS),建 立在“生产性劳动”概念基础上,核心指标是国民 收入。 • 两个缺陷: • 一是仅反映所谓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即工业、农业、 建筑、运输邮电和商业的经济活动,不包括服务性 行业经济活动,因而存在低估经济活动规模。 • 另一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活动资料,由于不区分 中间,最终产品,存在大量重复统计,从而高估经 济活动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