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教授颜光美:M1“灭癌”病毒有望明年进行临床试验2017-08-24 12:09:00来源: 南方都市报(深圳)举报分享到:∙易信∙微信∙QQ空间∙微博ooo(原标题:中山大学教授颜光美:M1“灭癌”病毒有望明年进行临床试验)时隔三年,中山大学药理学教授颜光美的团队又带来了好消息,他们向外界公布了“溶瘤病毒M1”的最新进展。
此次,该抗癌新药的研究更进一步:不仅在猴子这一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证实了M1病毒的安全性,还发现和其他药物联用让M1增效的机制,甚至揭秘了M1病毒可以引起肿瘤“内斗”的灭癌原理。
团队部分成员合影,右二是颜光美教授。
如果把研发抗癌新药的过程比作10公里长跑,2014年,颜光美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认为,团队顺利跑完了第一公里,而现在他说,路程已走了一半。
这几年,仍有大量癌症患者向他发来邮件,希望使用病毒进行治疗,颜光美都拒绝了,此次,他也带来了临床试验的最新消息,“预计2018年可以进行M1病毒的临床试验。
”药物或可享受绿色通道更快进入临床试验2014年,颜光美的实验团队在全球内首次发现,在自然界存在的病毒M1具有选择性杀伤多种肿瘤细胞的特性。
这种在海南蚊虫上发现的病毒,只在马和猪之间传播,但被团队证实,可以钻入癌细胞体内,通过扩增裂解方式杀伤肿瘤细胞,“以毒攻毒”。
颜光美团队在小鼠和人体肿瘤组织上进行的实验显示,M1对肝癌、结直肠癌、膀胱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最明显,对黑色素瘤、脑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细胞也起作用。
实验发现,M1病毒对体外培养的部分人类癌症细胞,抑制率高达90%;对肿瘤模型小鼠体内的癌细胞,抑制率达50%—60%。
他们还对临床病例中切除下来的肿瘤组织进行实验发现,对敏感病例的癌组织的抑制率达60%—70%。
所谓抑制率,指的是M1病毒杀死肿瘤或抑制肿瘤增殖的比率。
论文发表在2014年10月2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经国内媒体报道后,引起轰动。
胡骏博士和邱鹏新研究员给食蟹猴进行CT检查。
又是三年,颜光美说,自2014年研究被报道伊始,每个星期,都有患者发来邮件,希望使用病毒制剂,或是询问研究进度,来自齐齐哈尔的一家四口人,甚至直接登门拜访。
颜光美尽量一一回复,“我很理解,亲人得了癌症,是什么样的心情。
人的精神向往会产生很大的作用,有了期待,也许病人就能等到那一天。
”除了患者,这项研究也得到了省领导的关注。
溶瘤病毒M1的临床转化研究还获得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的支持。
在这些支持下,溶瘤病毒M1将可能享受绿色通道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临床试验。
现阶段,颜光美教授课题组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新药申报前的临床前研究,他说,有望2018年申请临床试验批件,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届时,部分受试患者就能最先注射到这一药物。
抗癌新药研发已走了一半疗效要用临床说话“整个研究还算顺利,除了睡着的几个小时没考虑(这项研究),其他时间都在考虑。
”今年颜光美已有60岁,因为年龄原因,他退出了中山大学副校长这一领导岗位,有媒体希望专访他,被拒绝了。
“我说自己主要的兴趣在研究上,如果有了科研进展,我会跟大家沟通。
”获得了众多关注的目光,让颜光美更加珍惜时间,退下来后,颜光美一天都没休息过。
团队的成员凌晨一两点,可能也会接到他的微信。
但颜光美很欣喜,因为现在精力很集中,“100%花在研究工作上,这两三月研究的进展特别快,这是我特别觉得高兴的事情。
如果有机会做成新药,那是非常幸运的。
”颜光美教授团队的主要研究成员。
自然界存在的病毒中,只有一小部分会对人体致病。
团队通过体外细胞系和小动物模型上证实,M1病毒虽然可以攻破肿瘤的防线,但对正常细胞并没有损伤作用。
但人体毕竟不是动物,病毒是否会对人体有毒副作用?在2014年成果公布后,团队紧锣密鼓,挑选了“最接近人类”的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进行验证。
团队成员、中山大学副教授胡骏在肇庆找到了合适的实验猴厂,这里既能给猴子做B超,还能做CT、核磁共振(MRI), “广州医院也有核磁共振,但猴子去做肯定不方便。
”接下来的两年里,胡骏有一半时间就住在山上的猴厂,不定期地给食蟹猴静脉注射了18次溶瘤病毒M1,密切记录食蟹猴的日常行为表现、生化指标和重要器官的影像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每天也提心吊胆,每次检查结果出来就赶紧去看。
”胡骏说。
研究人员正在显微镜下观察M1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数据结果让人欣喜:在观察的半年时间内,食蟹猴都没有出现任何不良临床反应,核磁共振检查也未发现任何器官出现损害。
为什么是18次?颜光美说,因为怕反复注射引起人体过敏反应等副作用,因此在食蟹猴身上注射了多次,“如果一个疗程使用6次,那我们打18次,看会不会有影响。
”“在猴子身上是安全的,在人身上有很大的机会也是安全的。
这个结果强烈提示,M1病毒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为将来M1病毒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保障。
”颜光美说。
这一成果也在2016年6月22日发表在基因治疗领域的权威期刊《人类基因治疗》。
强强联手 M1病毒增效3600倍除了验证M1病毒的安全性,颜光美也在考虑另一个问题:抗癌药物研发已有200年历史,针对各种癌症的药物达数百种之多,知识有一个继承关系,M1病毒和现有的抗癌药物有无协同作用?为此,团队的博士张海鹏带领另外三位博士,挑选了350种有代表性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筛选了8个月。
在对比后,张海鹏等人逐渐缩小范围,并定格到一类靶向内质网相关降解通路(ERAD)的抗癌药物,它适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和多种晚期实体瘤。
课题组在小鼠的肝脏上注射人肝癌细胞,建立了原位肝癌模型,并对小鼠注射低剂量的溶瘤病毒和ERAD抑制剂,结果显示,小鼠的生存期延长了一倍以上。
单独使用低剂量M1病毒攻击,肿瘤模型小鼠体内的癌细胞,抑制率为23.6%。
而在用了增效剂后,抑制率提高至72.3%。
临床肿瘤手术标本的离体培养组织上,这一联合应用的效果也得到验证。
此联合疗法在食蟹猴模型上没有引起不良反应。
不止如此。
这一抗癌药物能显著增强M1病毒的抗肿瘤活性,增幅高达3600倍。
“比如,以前用1个病毒可以杀伤1个肿瘤细胞,现在能杀伤3600个。
”“溶瘤病毒M1是自动锁定肿瘤细胞的制导导弹,而ERAD抑制剂的加入,如同在导弹上绑定了自带筛选功能的烈性炸药包,强强联手,效果不言自明。
”颜光美说,这也给研究带来了新思路,病毒M1除了“单打独斗”外,也可以和别的药物联用提高疗效。
有意思的是,两种药物是否应该搭配应用于病人,“有据可循”。
“通过检测ERAD通路中一个叫做VCP的蛋白质来预测。
”张海鹏解释,具体来说,如果肿瘤组织上的VCP蛋白高表达,提示病人适合溶瘤病毒M1和ERAD抑制剂联合方案,如若低表达,则代表不适合。
让人兴奋的是,在肝癌病人中,肿瘤组织高表达VCP是很常见的。
该治疗方案将给难治的肝癌带来新希望。
但张海鹏说,不只是肝癌,该方案对膀胱癌、结直肠癌也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不同的肿瘤或许可以筛选出不同的增效剂。
”这一研究成果也在2017年8月24日凌晨发表在国际上转化医学领域的权威期刊《科学·转化医学》。
溶瘤病毒M1引发肿瘤细胞“内斗”在研究过程中,团队博士生蔡静偶然的新发现,破解了另一谜题。
在一次做实验时,蔡静用标记上红色荧光的M1病毒感染肿瘤细胞,感染后,如果细胞带有红色标记,说明感染上了病毒。
随后,她对肿瘤细胞进行“凋亡染色”,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被感染的肿瘤细胞周围,有很多旁边的肿瘤细胞没有红色标记,即没有感染M1病毒,但也发生了死亡。
是谁杀死了这些旁边的肿瘤细胞?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蔡静专注破解这一难题。
最终她发现,M1病毒居然可以诱导肿瘤细胞,释放具有细胞毒性的因子,进而杀伤这些细胞周围尚未感染M1的肿瘤细胞。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学术界称之为“旁观者效应”,意为处于感染细胞周围的旁观细胞遭受杀灭。
而且,实验发现,30%癌细胞是被M1病毒杀死的,而剩下的70%,均是被癌细胞放出的因子杀死的。
颜光美如是解析这一现象:病毒要在活细胞里生存,如果试着从肿瘤细胞的角度来理解这种行为,可以发现,肿瘤细胞在受到溶瘤病毒胁迫时,似乎抱着一种“断臂求生”的心态释放信号,杀灭周围的细胞,让病毒无法靠近,以保全远端的肿瘤细胞。
这一创新性的成果,与2017年6月27日发表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影响力的权威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解析:新药离上市还有多久?已制备注射制剂上市时间尚无法预估按照法律规定,新药研发需通过科学研究、临床前、用于人体的一、二、三期临床试验等阶段,才可以上市销售,用于临床治疗患者。
一期临床试验考查药物的安全性,二期考查药物的有效性,三期试验用数量更多的实验样本进一步研究,上市后还要在临床中进行大规模的研究,验证药效。
颜光美说,目前,团队研发药物的工艺技术难题已经解决,M1病毒经过发酵、纯化的步骤后,最后将制成冻干粉,成为静脉注射的制剂。
国际上现行使用的溶瘤病毒注射液,需要将溶液冷冻到负80 ,运输受到限制。
而制成冻干粉,可以放置在2 -8 当中,普通冰箱即可保存,使用很方便。
颜光美说,药物纯化是极为艰难的步骤,不少研发药物走到这一步后,止步不前。
“打通了这个技术关节,我扎扎实实高兴了好几天。
”目前,团队正在进行新药申报前的临床前研究,预计2018年可以进行M1病毒的临床实验,届时,药物将可在病人身上进行首试。
“做完一期试验,最快需要一年时间。
”颜光美说,新药审批需要多长时间,“这不是我能决定的,时间还没办法预估。
”病毒是否对所有肿瘤有效果?11种癌症均有不同抑制效果颜光美说,今年3月,美国FDA批了一类抗癌生物标志物,如果多种癌症都具有这个生物标志物的话,则可被批准治疗。
“这是未来抗癌药物发展的新方向,这就是我们计划做的。
”目前研究显示,溶瘤病毒M1对10种高发癌症(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胶质瘤,鼻咽癌,胃癌),以及广东高发的鼻咽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此前,该团队已找到M1病毒靶向杀伤癌细胞的特征物--锌指抗病毒蛋白(ZAP)。
目前,针对ZAP的诊断试剂盒已在报批,VCP的诊断试剂盒已准备委托公司研发。
如若新药成功研发,这11种肿瘤病人可以先通过检测,确定体内癌细胞缺乏ZAP,便可以进行溶瘤病毒M1治疗。
如果VCP蛋白高表达,病人则适合溶瘤病毒M1和ERAD抑制剂联合方案。
背景:M1病毒曾被封存40年M1病毒的发现可以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
1964年,一群科学家在海南岛“抓获”了50只蚊子,从这些蚊子体内,他们分离出了这种病毒。
他们发现,M1除了在马和猪身上会引起非常轻微的类似感冒的症状,对人和绝大多数动物都几乎没有致病性。
于是,这群科学家对M1丧失了兴趣,病毒被封存。
2004年,当时正在做博士论文的胡骏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M1病毒可以将大鼠来源的胶质瘤细胞溶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