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强直性脊椎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诊断表现
强直性脊椎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诊断表现
骶髂关节平片:
一、早期仅见普遍性骨质疏松。 二、病变最先侵犯骶髂关节。表现:自关 节下2/3处开始,关节间隙增宽,边缘模糊 ,关节软骨下骨质密度增高,其内有细小 密度减低区,呈“串珠状”,多累及双侧 的髂骨面;病变发展可侵犯全关节,关节 边缘不整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最后消失 并骨性僵直。
影像学表现
软骨钙化
关节间隙中高密度影 由髂骨面向骶骨面发展 形态各异,典型表现为穿行关节间隙内的横
行桥梁式钙化,也可为云雾状、斑片状 最终导致关节间隙狭窄
•
软 骨 钙 化 的 各 种 形 态
关节面改变
模糊 毛糙 高低不平
• • •
关
节
面
高
关
低
节
不
面
平
关 节
毛 糙
面
模
糊
关节面下骨质改变
骨质疏松 骨质吸收破坏 骨质增生硬化 骨质小囊变
病因学
1.遗传 遗传因素在AS的发病中具有 重要作用. 2.感染 近年来研究提示AS发病率可能 与感染相关。 3.自身免疫 免疫机制参与本病的发病 4.其它 创伤、内分泌、代谢障碍和变 态反应等亦被疑为发病因素。
病理改变
韧带附着端病变原发部位,是韧 带和关节囊的附着部,即肌腱端的 炎症,导致韧带骨赘形成、椎体方 形变、椎骨终板破坏、跟腱炎和其 他改变。因为肌腱端至少在生长期 是代谢活跃部位,是幼年发生AS 的一个重要区域。
•25岁男 性
•正常骶髂 关节
•53岁男 性
•正常骶髂 关节
CT检查方法
仰卧位 层厚≤ 5mm 双窗观察(骨窗和软组织窗) 扫描范围包括整个骶髂关节 以平扫为主
CT新技术的应用
多排探测器螺旋CT 容积扫描 层厚更薄 扫描速度更快 三维重建
AS骶髂关节病变的CT特点
三“多”三“少” 以双侧病变多,单侧病变少 以髂骨面病变多,骶骨面病变少 以髂骨面下部病变多,上部病变少
正常骶髂关节解剖特点
结构复杂多变异 关节表面被覆软骨(骶骨面软骨较厚,浅层为纤维
软骨,深层为透明软骨;髂骨面软骨较薄,由纤维软 骨构成)----故髂骨面更易受侵破坏 关节下部为滑膜关节----故关节下部破坏更严重
正常骶髂关节CT表现
关节面光整 关节间隙清晰均匀 关节面下骨质结构密度未见异常 关节周围韧带未见钙化 关节周围肌肉对称 关节周围肌间隙和皮下脂肪清晰
•双侧骶髂关节病变程度相仿
•右侧骶髂关节病变程度较左侧严重
•单侧受累,关节间隙略增宽
•
髂
•上
骨 下
部
病
变
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明
•下
显
•
髂
•上
骨
下
部
病
变
较
明
•下
显
•
髂
•上
骨
上
下
部
均
受
累
•下
•骶髂骨均受累
AS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
软骨钙化 关节面改变 关节面下骨质改变 关节间隙改变 韧带钙化 关节周围软组织改变
病理改变
骨骼病变特征 病变最初从骶髂关节逐渐发展
到骨突关节炎及肋椎关节炎,脊 柱的其它关节由上而下相继受累。
随着病变的进展,关节和关节 附近有较显著的骨化倾向。
•骶髂关节炎
•椎弓关节突关节炎 •肋椎关节炎
病理改变
心脏病变特征 是侵犯主动脉瓣,使 主动脉前膜增厚,因纤维化而缩短,但 不融合,主动瓣环扩大,有时纤维化可 达主动脉基底部下方。
骶髂关节炎依程度分为五级:(1984年美国纽约X线诊 断分级标准)
0级: 正常;
I级 : 可疑异常 ;
Ⅱ级: 轻度异常, 可见局限性侵蚀、 硬化, 但关节 间隙无改变;
Ⅲ级: 明显异常, 为中度或重度骶髂关节炎, 有以下 一项或一项以上改变: 侵蚀、 硬化、 关节间隙增宽 或狭窄, 或部分强直;
IV级: 严重异常, 关节完全骨性强直。
肺部病变特征 是肺组织事斑片状炎 症伴圆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浸润,进而发 展至肺泡间纤维化伴玻璃样变。
临床表现
AS常见于16~30岁,男性多见,40 岁后首次发病者少见。本病起病隐袭, 进展缓慢,全身症状较轻。早期常有下 背痛和晨起僵硬,活动后减轻,并可伴 有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
骶髂关节炎影像学分级
强直性脊椎炎骶髂关节病变 的影像诊断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sporidylitis;AS)
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并可不同程度 的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的慢性进 行性炎性疾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的一种。AS的特点为腰、颈、胸段脊 柱关节和韧带以及骶髂关节的炎症和 骨化,髋关节常常受累,其它周围关 节也可出现炎症。
C T表现:髂关节病中显示骶髂关节正常形态消失 。病灶早期骶髂关节;随病情发展关节间隙模糊 、变窄, 关节面骨质破坏呈锯齿状, 可见多发小 囊变。 受累部位多见于关节中下部并以髂骨侧为 著。 MRI表现 : ( 1 ) 关节软骨炎性水肿T 1呈低信号 T2 呈高信号; ( 2 ) 关节积液呈长 T 1、 T 2 ; ( 3 )关节软骨破坏 T 1 呈低信号 T 2 信号可增高 , 信号强度不均匀; ( 4 ) 关节面下脂肪沉积 T I WI 和 T 2 WI 呈带状高信号 。
中山大学梁碧玲教授的CT分级
CT分级 0级:正常。 I级:可疑病变,关节面模糊。 II级:轻度异常,关节面模糊、硬化,软骨下微
小囊变。 ⅡI级:明显异常,关节面锯齿状,弥漫性硬化,
关节面下囊变增多,关节间隙狭窄。 Ⅳ级:严重异常,骶髂关节骨性强直,普遍骨
质疏松,韧带部侵蚀囊变更加明显。
文献MR分级
•骶骨关节面下骨质疏松
•骶骨骨质疏松
诊断标准
目前常用的AS临床诊断标准 1.腰椎在前屈、侧弯、后仰三个方
向皆受限; 2.腰椎或腰背部疼痛或疼痛史3个
月以上; 3.胸部扩张受限,取第4肋间隙水
平测量,扩张≤2.5cm。
诊断标准
确诊AS为: ①双侧骶髂关节炎Ⅲ或Ⅳ级,同时
至少有上述临床标准中之一项者; ②单侧骶髂关节炎Ⅲ或Ⅳ级,或双
侧骶髂关节炎Ⅱ级,并具备临床标 准第Ⅰ项,或具备临床标准第2项第 3项者
MRl分级 O级:无炎性改变。 I级:关节软骨炎性水肿,关节面下骨髓水肿,
关节面光整。 II级:关节软骨中断,髂骨、骶骨内
压脂高信号。 ⅡI级:关节面侵蚀,硬化,大片骨髓水肿,
关节间隙狭窄。
Ⅳ级:关节面硬化严重,关节强直。
• MRI显示强直性 脊柱炎早期的骶髂
关节改变
影像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