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疫病小论文

动物疫病小论文

浅析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存在问题:1 、严格的疫情保密制度影响了疫病防治,动物防疫体系机制不清,体制的障碍使防疫难以实行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化监控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疫情发生,但是,真正通报的屈指可数,虽然人家部心知肚明,却是因为没有通过正式途径,致使疫情流通泛滥,采取措施小,紧急预案尤法启动,如山东、河南等地发生的口蹄疫凶为没有通报,当地政府不作适当处置,给我国的动物防控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

兽医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覆盖了从饲养、加工、运输、贮藏、销售到餐桌的全过程,而我国的防疫、检疫和卫生监督却被分为几段。

各个部门的工作范围不同,由于职能界定的模糊和交叉,在工作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互相扯皮、相互推诿的问题,从而使疫病控制的整体工作出现多种漏洞和失误。

2、对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动物防疫工作一直被认为是以保护动物健康和畜牧业安全生产发展为核心,还没有转变到动物防疫工作是以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为核心上来,没有把人类发乍的一些新疫病与人畜共患病相当大的联系来看待。

3、防疫体系不健全,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技术手段落后,经费保障严重不足
4、技术支撑体系支持能力不足
由于我国的兽医实验室以各级畜牧兽医站、兽医卫生监督所附属实验室为主,这些实验室承担的任务也特别庞杂,严重缺乏合格的技术人员,技术落后,资源配置不合理。

而农业大专院校的兽医实验室虽然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和人才优势,但由于管理体系不健全,造成运转困难,不能参与到动物疫病防治的主战场。

5、信息采集和处理设备不足,疫情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高
6、法律体系不完善兽医法规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
目前为止,我国在法律法规方面虽制定了《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但在很多方面还很不完善,如《动物防疫法》仅适用于对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管理,没有体现兽医管理部门对动物及其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卫生监督和对兽医工作的有效管理,其实用地位尚待提升;《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中没有提及监控方面的内容。

同时,《动物防疫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在职能界定上有的地方出现交叉和脱节,很不适应当前形势下动物检疫工作的开展和动物疫病的控制。

同时因有些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存在执法犯法现象。

7、缺乏完善的防疫补偿机制
我国目前只对口蹄疫和禽流感防治中捕杀的患病和同群动物给予适当补助,而且补助标准低,农民损失大,严重影响了对疫情的快速处理,导致一些地方疫情的蔓延。

8、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隐患多
我国畜牧业发展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生产力水平低、管理粗放、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布局不尽合理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突出的问题一是生产经营主体相当分散。

我国幅员辽阔,尤其是牧区地广人稀,防疫工作量大、条件艰苦、成本费用高。

散养户往往成为防疫工作的死角,成为重大动物疫情频发地。

二是管理粗放,防疫工作不落实。

相当一部分的中小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生产管理粗放,有的饲养场建在公路边,完全是开放式饲养,人流、物流不作任何限制;有的养禽场与候鸟或野生禽鸟不能隔离,鸡、鸭、鹅混养。

更严重的是相当多的中小规模养殖场没有建立规范的免疫档案、防疫规程和监测机制。

三是广大农村散养户大都是在居家庭院饲养牲畜和家禽,人畜、人禽不能分居,甚至是同一口锅煮食品和饲料,卫生条件恶劣,人与畜禽长期密切接触,一旦发生疫情,很容易交叉感染、传播。

9、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弱化,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在整个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中,乡
镇畜牧兽医站处于最基层、最关键的一环,所有防控措施都最终要由乡镇一级防疫体系落实下去。

我国畜牧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畜牧业生产60%以上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在集约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小规模的专业户,防疫意识和自主防疫能力都较差。

这样分散、繁重的动物防疫工作,都只能由基层防疫体系承担。

而近两年全国普遍实施乡镇机构改革和撤乡并镇,使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再一次受到严重冲击,各地乡镇畜牧兽医站被大幅度撤并,资产(地产、房产)被拍卖、划拨、侵占,人员大幅度减员、分流。

不少地区乡镇畜牧兽医站已经网破、线断、人散,基层防疫体系几乎瘫痪。

从整体上看,目前基层防疫体系绝大部分的省市区乡镇畜牧兽医站都属于自收自支机构,人员工资、工作经费没有保障,已定编、定员纳入财政预算的乡镇畜牧兽医站也存在人员偏少、经费保障水平低、完成防疫任务困难的问题。

目前应对突发性的重大动物疫情,主要依靠各级政府全社会总动员、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临时雇用执业兽医及村级防疫员来应急,而动物防疫工作是长期的,需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熟悉业务、专业化、职业化的兽医队伍来保证。

建议:
1、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适时公开疫情根据国内外疫病防控经验,动物疫情一旦发生,应在适当时候公开。

只有公开疫情才能进行深入细致研究,获得经验。

疫情公开后,才能得到国际间的支持,便于交流与合作。

同时也才利于法律法规、防疫知识的宣传,以及发生紧急疫情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扑灭疫情。

当然加大监测预警力度,加强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力度,及时掌握和分析禽流感病毒分布和变异情况,提高预警预报能力。

特别是在疫情高发期,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密度和频率。

不断加强各级疫情测报体系建设,强化测报人员责任意识,提高疫情报告的时效性,准确性。

2、建立健全的国家重大动物疫情的防控体系,一是成立国家动物疫病专家咨询机构来国家专家咨询机构在疫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发达国家,专家们提出长远、有预见性的措施,更好地控制疫病的发生。

咨询机构应该分设建议咨询机构和执行咨询机构,避免同行之间为个人和单位的利益而产生的不良竞争(往往给国家带来损失)。

咨询机构对国家采取的措施提出建议,原则上不参与对国家项目的实施。

二是建立健全防疫体系为了加强对动物疫病的监控、防治,必须建立健全省、市、县的畜牧厅(局)和基层乡镇兽医站等组织机构,加强防疫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有效的国家防疫体系是做好疫病防治工作的保障。

防疫体系应包括:疫情测报体系、疫情报告体系、疫情防治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国外疫病防治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防疫物资保障体系(兽药、疫苗、诊断试剂)等。

3、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大专院校的作用,建立健全科学防控动物疫病的技术支持体系。

例如将动物防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经费投入,建立有效的动物疫病防控经费保障机制,解决防控所需资金。

提高村级防疫人员待遇,适应当前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需要,提高动物防疫工作效率。

在基层加强宣传,科学引导,提高养殖户自觉主动性和依法防控意识。

利用媒体报道、发放资料、培训教育、科技下乡、在动物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内制作大字标语、科普宣传栏、安放警示牌和责任公示牌等形式,加强对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等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以及动物疫病防疫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科学养殖,依法防控知识,提高养殖户知法、懂法、自觉守法意识,督促养殖户做好各项防控工作,确保病原及时消灭,防止病原扩散蔓延。

4、建立完善的防疫补偿机制
为了落实捕杀措施,世界各国都建立了捕杀赔偿机制,对强制性捕杀的动物,按市场价
格给予补偿;疫情处理中的无害化处理、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紧急疫情追踪和监测等费用也由国家承担。

同时,鼓励保险机构对畜禽饲养进行保险,将强制性捕杀带来的损失纳入保险范围。

这样养殖者通过获得捕杀赔偿和保险赔偿,可尽快恢复生产。

5、促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

作为中央1 号文件对发展健康养殖业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农业部已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各级兽医部门要加强部门间协调,尽快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抓紧落实,抓出成效。

6、完善法律体系《动物防疫法》是动物防疫工作的根本大法,它赋予了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

在执法过程中,对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和管理相对人的法律责任细化,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7、促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