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评析题(小论文)应试技巧分析

高考历史评析题(小论文)应试技巧分析

高考历史评析题(小论文)应试技巧分析【命题特点】试卷中出现一种以材料中的一种或者几种观点展开评述的题目,也称开放性试题,这种题型设计极大地反映了新课程对学生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的考查,符合课改方向。

【真题回顾】典型例题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课标)第41题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典型例题2、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卷(新课标)41“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第一等(12—9分):①观点明确;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8~5分)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4~0分)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得分技巧】细读评分参考,我们看到可以清楚的看到要想答好此题必须做到:1、观点明确;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充分;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逻辑严密、充分;4、表达清晰(语言、文字)。

具体来说应做到: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

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A.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B.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2.表述成文: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3.语言精炼: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解题步骤】(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

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

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

何为“关键词”?那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

一般而言,要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组合的产物。

当然,如果材料太长,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

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二)、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

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

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也不利于高考的选拔。

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原因,我们最好从内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既符合我们的唯物史观,也利于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字数。

而2012年的“冲击——反应”,史料应经显现在材料中,只要按照图示安排好内外事件的对应关系,展开论述即可。

(三)、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

所谓“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下定决心,写好开头。

有些学生写的开头很长,但观点始终没有明确,有点含含糊糊的味道,这是不行的。

其实开头不要写得太多,就是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

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写“西方崛起是西方自身发展和外来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一定要讲究格式。

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

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至少三段,第一段是观点,第二段是外因,第三段是内因,最好还有个总结。

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

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

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

【例文赏析】2011年高考41题1、关于西方崛起,第一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引人入胜,究其原因主要由内因决定,其他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附属。

而第二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因素除了内因以外,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我赞成第二种观点。

理由如下:西方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

思想上,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但在西方向近代迈进的过程当中也深受其他文明影响。

如中国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取代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动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所有的这些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崛起。

2、西方的崛起既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同时也是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西方的崛起是在充分吸收古代亚非文明的基础上逐渐起步、发展并超越的。

古代的亚非文明不论在经济、科学技术还是在航海、贸易等方面均处于领先世界的行列。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欧洲,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成为新教传播的工具;火药传入欧洲,使欧洲在武器制造方面逐渐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同时促进了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的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打开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可以说,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促使欧洲率先迈入近代社会。

步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国家通过殖民侵略、扩张,把广大亚非拉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从而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掠夺了大量原料,扩大了海外市场,所有这些都为其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诚然,西方的崛起主要是其自身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近代资产阶级不满神学压制、神权统治及专制制度,于是兴起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并爆发了席卷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工业革命。

所有这些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西方社会的迅速发展,从而成为近代文明中心并迅速崛起。

2012年高考41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

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

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应用实践】1、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6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陈旭麓先生认为传统经济结构的近代更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但以积极影响为主,我认为是科学的。

因为,经济结构变动虽产生了诸如人们收益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世风日下等负面现象,但经济结构的变动,更促进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进而推动社会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促使中国融入世界潮流,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

而且还出现妇女进入近代企业做工,部分女孩创新产品,出口美国,获取收益,也是有力的证明。

2、二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

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

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疾、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

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成立社会保险的专门机构,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编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述欧洲福利国家制度参考: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迅速;福利保障内容全面,范围广;制度完善。

评:福利制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规模运用,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发展经济巩固统治的重要政策,有利于西方国家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