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标准及相关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标准及相关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机制
✓国家 ✓地区 ✓单位上级主管部门 ✓实验室所在单位 ✓实验室
•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主管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实 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
•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主管与动物有关的实验室 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
•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 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标准及相关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和状态不低于容许水平,可避 免实验室人员、来访人员、社区及环境受到不可接受的 损害,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等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的 要求。
---------GB19489-2008
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 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二)实验室获得性感染持续存在(1)
• 自1941年,第一次实验室感染报道以来,时有报道 • 1930-1978年 4079例, 168人死亡
10个最主要的病原体:布鲁氏杆菌、立克次氏体、HBV、 伤寒杆菌、土拉热杆菌、TB、皮炎芽生菌、委内瑞拉马脑 炎病毒、鹦鹉热衣原体、粗球孢子菌 • 1978年-1998年,1267例, 22人死亡
事故是偶然的,但是偶然中带有必然性。
吸取交通事故的教训,一定要以鲜活的生命作为代价吗?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
■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
■条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条例》及配套法规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配套法规
■标准
•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生物安全柜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 疾病的微生物。
实验室的设立与管理
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 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
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实验室,应当向设 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备案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 应当每年将备案情况汇总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
布病感染事件
2010年12月,4只未经检疫的山羊进入了东北农业大学的 实验室。28名师生在实验后患上了布鲁杆菌病。
事故发生背后的是“海恩法则”
关于飞行安全的“海恩法 则” :
一起重大的飞行安全事故背 后有29个事故征兆
每个征兆背后有 300个事 故苗头
每个苗头背后还有1000 个事故隐患
南京“6.30”交通肇事案
• WHO所分类的1415种人类疾病病原体引起的疾病,61% 人兽共患疾病
• 175种新发疾病中,75%是人兽共患疾病:SARS、禽流 感、疯牛病、甲型H1N1流感等
• 特点:突发、来势凶猛、防控难度大、危害巨大 • 种类繁多野生动物携带多种病原体
(一)新发突发传染病不断出现(3)
▪ 人口增长与人类行为 ▪ 城市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 ▪ 新技术与生物恐怖 ▪ 抗生素耐药性 ▪ 人类对传染病的易感性 ▪ 贫困与社会不平等现象 ▪ 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正在逐渐改变生态系统 ▪ 战争和饥荒,气候和气候条件,其他人为或自然灾害
基本规定
国家对病原微生物实行分类管理,对实验室实 行分级管理。 国家实行统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实验室 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 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 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GB19489-2004
实验室生物安全:
是指从事病原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 为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相关人员、 公众的危害及环境的污染,保护试验因子 免受污染,而采取的综合措施,包括配备 必要的物理、生物防护设施和设备,建立 规范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及管理体系等措施。
主要目标
¤ 保护工作人员 ¤ 保护样本 ¤ 保护环境
在该区东山街道繁华路段金 盛路疯狂行驶,不到1.5公里连撞 9名路人,造成3人当场身亡,2 人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其中1人 为身怀六甲的孕妇,另有4人受轻 伤,肇事现场惨不忍睹 。
通过张明宝的驾驶证进行查询,发现他从2006年8月份到2009年4月 份,共有80次违法记录,其中超速就达到39起,还有不少次闯红灯, 这些曝光仅仅来自于那一辆宝来。
实验室生物安全控制要素
设施设备
管理
个人防护装备
标准操作程序
新发突发传染病不断出现(1)
• 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全世界死亡总数的四 分之一,每年至少会造成1100万人死亡;
• 新发和再发传染病接踵而来,严重威胁公众健康; • 自1973年至今,已经发现了约40种新的病原体。
(一)新发突发传染病不断出现(2)
10个最主要的病原体: TB、伯纳氏立克次体、汉坦病 毒、虫媒病毒、HBV、布鲁氏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杆菌、 HCV和2)
1999-2011年病毒感染病例报道
(二)实验室获得性感染持续存在(3)
1999-2011年细菌感染病例报道
(二)实验室获得性感染持续存在(5)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 播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 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 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 施的微生物。
•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各自职 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 管理工作。
管理部门
• 与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有关的部门
•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 科技部 • 建设部 • 国家环保部 • 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 国家卫生计生委 • 农业部 • 民航总局 • 其它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