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无烟日宣传资料

世界无烟日宣传资料

世界无烟日宣传资料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已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

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烟草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1987年11月建议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无烟日(World No-Tobacco Day)”,并于1988年开始执行。

自1989年起,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

吸烟的危害
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成分。

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

一支烟所含的尼古丁就足以杀死一只小白鼠。

香烟烟雾中大量的一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大240~300倍,严重地削弱了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因此,吸烟使血液凝结加快,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中风、心肌缺氧等心血管疾病。

更为严重的是,吸烟者还严重妨碍他人健康。

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吸烟时对旁人的危害比对他自己还大。

有关医学研究表明,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疾患的行为危害因素,吸烟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号全球杀手。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5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如果不加控制,这一数字到2020年时将达到1000万。

有资料表明,长期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至20倍,喉癌发病率高6至10倍,冠心病发病率高2至3倍,循环系统发病率高3倍,气管类发病率高2至8倍。

被动吸烟的危害更大,每天平均1小时的被动吸烟就足以破坏动脉血管。

一些与吸烟者共同生活的女性,患肺癌的几率比常人多出6倍。

目前全球有13亿烟民,其中9亿人在发展中国家。

吸烟者的人数,特别是青少年烟民的数量越来越多。

中国约有3.5亿吸烟者。

2002年,中国男性吸烟率为66%,女性吸烟率为3.08%。

中国烟民正趋于低龄化,青少年吸烟人数高达5000万。

烟草问题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关注。

2003年5月2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2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了第一个限制烟草的全球性条约——《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公约》要求各国至少应该以法律形式禁止误导性的烟草广告,禁止或限制烟草商赞助的国际活动和烟草促销活动,镇压烟草走私,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在香烟盒上用30%至50%的面积标明“吸烟危害健康”的警示,以及禁止使用“低焦油”、“清淡型”之类欺骗性词语。

全世界每年死于吸烟及其相关疾病的人数达490万。

有资料表明,长期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至20倍,喉癌发病率高6至10倍,冠心病发病率高2至3倍,循环系统发病率高3倍,气管类发病率高2至8倍。

被动吸烟的危害更大,每天平均1小时的被动吸烟就足以破坏动脉血管。

一些与吸烟者共同生活的女性,患肺癌的几率比常人多出6倍。

据《光明日报》2003年12月12日报道,全球11亿烟民中,中国有3.5亿,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达31.1%。

目前全球吸烟人数约为11亿,估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3亿至17亿。

现在每年死于吸烟及其相关疾病的人数达490万,每年支出的医疗费和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美元。

烟草造成人的死亡和人患疾病的数量有据可查,但是它在导致贫困增长方面的作用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全世界有75%的吸烟者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他们用于购买香烟的家庭开支通常非常高,浪费了本该用于营养、教育等必须开支的有限家庭资源。

烟草种植还危害环境。

烟草作物攫取土壤营养,所使用的化肥和杀虫剂造成污染,烤烟需大量消耗森林资源等。

最新研究表明,各烟草种植国近5%的森林砍伐与烟草加工有关。

对青少年的危害
吸烟对青少年危害性更大。

据医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各生理系统、器官都尚未成熟,其对外界环境的有害因素的抵抗力较成人为弱,易于吸收毒物,损害身体的正常生长。

据美国25个州的调查,吸烟开始年龄与肺癌死亡率呈负相关。

若将不吸烟者肺癌死亡率为1.00时,15岁以下开始吸烟者其死亡率为19.68;20~24
岁为10.08;25岁以上为4.08。

说明吸烟开始年龄越早,肺癌发生率与死亡率越高。

吸烟损害大脑,使思维变得迟钝,记忆力减退,影响学习和工作,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

心理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的智力效能比不吸烟者减低10.6%。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吸烟对人体所有器官均会产生损害,烟草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号全球杀手。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当前有烟民约13亿人,每年有5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

如果对烟草不加控制,本世纪吸烟致病死亡人数将可能达到1亿,比上个世纪翻一番。

中国当前的烟民数量约3.2亿。

多年来,中国的吸烟率呈下降趋势。

为了减少烟草危害,世界卫生大会1996年5月提议进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co Control -- FCTC) 的谈判。

1999年5月,第52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启动公约的谈判,并确定在2003年5月完成。

2000年10月,公约的政府间谈判正式开始,并于2003年3月通过公约最后文本。

2003年5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56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2个成员一致通过了第一个限制烟草的全球性公约——《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为在全球控制烟草危害、共同维护人类健康提供了法律框架。

这一公约及其议定书对烟草及其制品的成分、包装、广告、促销、赞助、价格和税收等问题均作出了明确规定。

公约的主要目标是提供一个由各缔约方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各级实施烟草控制措施的框架,以便使烟草使用和接触“二手烟”频率大幅度下降,从而保护当代和后代人免受烟草对健康、社会、环境和经济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2005年2月27日,《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正式生效。

它是由世界卫生组织主持达成的第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公共卫生条约,也是针对烟草的第一个世界范围多边协议。

截至2007年7月,已有148个缔约方,涵盖了全球80%以上的人口。

145个缔约国
已批准公约生效。

俄罗斯决定加入《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2003年11月,中国成为该公约的第77个签约国。

200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批准了该公约,10月正式向联合国交存了批准书。

公约生效后,各缔约国须严格遵守公约的各项条款:提高烟草的价格和税收,禁止烟草广告,禁止或限制烟草商进行赞助活动,打击烟草走私,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在香烟盒上标明“吸烟危害健康”的警示,并采取措施减少公共场所被动吸烟等。

《公约》明确指出,吸烟会引起上瘾,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死亡、疾病和丧失机能”,并且对当前吸烟儿童和青少年日益增多、烟草广告和促销手段产生影响表示警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