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细胞知识

免疫细胞知识

免疫细胞
简介
免疫细胞(白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免疫细胞可以分为多种,在人体中各种免疫细胞担任着重要角色。

组成
免疫器官
类型: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等。

功能: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①与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②摄取和处理抗原,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淋巴细胞:①T细胞
②B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及溶解酶等。

种类
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是淋巴细胞的主要组分,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直接杀伤靶细胞,辅助或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对特异性抗原和促有丝分裂原的应答反应以及产生细胞因子等,是身体中抵御疾病感染、肿瘤形成的英勇斗士。

T细胞产生的免疫应答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效应形式主要有两种: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破坏靶细胞膜,直接杀伤靶细胞;另一种是释放淋巴因子,最终使免疫效应扩大和增强。

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

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

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分化而来。

与T淋巴细胞相比,它的体积略大。

这种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

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抗体并在血液中循环。

B细胞在体内存活的时间较短,仅数天至数周,但其记忆细胞在体内可长期存在。

K淋巴细胞——抗体依赖淋巴细胞,直接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衍化而来,表面无抗原标志,但有抗体IgG的受体。

发挥杀伤靶细胞的功能时必须有靶细胞的相应抗体存在。

靶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再结合到K细胞的相应受体上,从而触发K细胞的杀伤作用。

凡结合有IgG抗体的靶细胞,均有被K细胞杀伤的可能性。

因此,也可以说K细胞本身的杀伤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其对靶细胞的识别完全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识别作用。

K细胞约占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的
5~10%,但杀伤效应却很高。

当体内仅有微量特异性抗体,虽可与抗原结合,但不足以激活补体系统破坏靶细胞时,K细胞即可发挥其杀伤作用。

K细胞在腹腔渗出液、脾脏中较多,淋巴结中较少,胸导管淋巴液中没有,表明K细胞不参加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但K细胞的杀伤作用在肿瘤免疫、抗病毒免疫、抗寄生虫免疫、移植排斥反应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有重要作用,产生的免疫应答有免疫防护及免疫病理两种类型。

如靶细胞过大(寄生虫或实体瘤),吞噬细胞不能发挥作用或靶细胞表面被抗体覆盖,T细胞不能接近时,K细胞仍能发挥作用。

肾移植中的排斥反应,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受累器官或组织的破坏,都可能与K 细胞有关。

NK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是与T、B细胞并列的第三类群淋巴细胞。

NK 细胞数量较少,在外周血中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5%,在脾内约有3%~4%,也可出现在肺脏、肝脏和肠粘膜,但在胸腺、淋巴结和胸导管中罕见。

NK细胞可非特异直接杀伤靶细胞,这种天然杀伤活性既不需要预先由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体参与,且无MHC限制。

NK细胞杀伤的靶细胞主要是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较大的病原体(如真菌和寄生虫)、同种异体移植的器官、组织等。

NK细胞表面受体(NKR)可以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表面表达的多糖分子。

NK细胞的杀伤效应是由其活化后释放出的毒性分子介导,如穿孔素、颗粒酶和
TNF-α(肿瘤坏死因子)等。

肥大细胞——存在于血液中的这种颗粒,含有肝素、组织胺、5-羟色胺,由细胞崩解释放出颗粒以及颗粒中的物质,可在组织内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炎症)。

由于在肥大细胞上结合的IgE抗体和抗原的接触,使细胞多陷于崩坏。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亦称巨噬细胞系统(macrophage system)体内具有强烈吞噬及防御机能的细胞系统。

包括分散在全身各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幼稚单核细胞。

共同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经幼单核细胞发育成为单核细胞,在血液内停留12~102小时后,循血流进入结缔组织和其他器官,转变成巨噬细胞。

免疫细胞分离技术
淋巴细胞的分离
取肝素抗凝血1m1 加Hanks 液1m1 稀释后,沿管壁徐徐滴流叠加盛有2m1 淋巴细胞分离液的试管内(注意勿与分离液混合,然后2000r/min 水平离心20min,管内分为4 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血浆,单个核细胞,颗粒白细胞、红细胞(图2-1)。

用毛细管伸至单个核细胞层中(位于细胞分离液与血浆的界面上),沿管壁轻轻吸出全部细胞。

然后用Hanks 液洗两次,每次2000r/min 离心10min,最后用RPMI l640 培养液将细胞配成2×106/m1 的细胞悬液备用。

T细胞及B细胞的分离
将淋巴细胞悬液通过尼龙棉柱,B 细胞粘附于尼龙棉上,T细胞则不粘附,先用RPMI l640 培基洗脱尼龙棉柱,流下的细胞悬液含有丰富的T 细胞。

然后用力反复挤压尼龙柱、挤出粘附在尼龙棉上的B 细胞,并用少量的RPMI l640 培基洗脱,此细胞悬液含有丰富的B 细胞。

尼龙柱(塑料管)的长短和尼龙棉的多少,视分离细胞的多少而定。

CD4及CD8细胞的分离
⑴CD4 细胞的分离:将一定量的T 细胞悬液通过一根SephDdexC-10 柱,然后用少量的RPMll640 培养洗涤,收获的细胞悬液约含85%的CD4 细胞。

⑵CD8 细胞分离:用Tris 缓冲液稀释羊抗鼠IgG(浓度为10μg/m1)包被一平皿表面,然后放置4℃过夜,没有包被上的抗体用PBS 洗净。

然后将已标记有抗CD8 单克隆抗体的T 细胞(细胞浓度为1×l07/m1)3m1 加入上述的平皿内,4℃放置2 小时,用PBS 轻轻洗净末粘附的细胞,然后用毛细管加入10m1 PBS 吹打。

收集的脱落细胞经洗涤后悬浮在RPMI l640 培基中备用。

CD4 细胞亦可用此法分离。

单核巨噬细胞的分离
单核巨噬细胞有粘附塑料或玻璃表面的特性,而淋巴细胞则无此特性,借此可将这两类细胞分开,其方法简述如下。

将待分离的细胞悬液(如实物动物的腹腔液)加入适当大小的塑料或玻璃平皿内,置于37℃ C02 温箱内温育1 小时,然后用RPMI 1640 培基轻轻漂洗平皿表面,去除非粘附细胞,再将粘附有细胞的平皿表面用上述培基轻轻洗刷,收集粘附的单核巨噬细胞。

如果要获得纯度较高的单核巨噬细胞,可重复上述过程。

提高免疫细胞
借助睡眠
睡眠与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

著名免疫学家通过"自我睡眠"试验发现,良好的睡眠可使体内的两种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上升。

而医学专家的研究表明,睡眠时人体会产生一种称为胞壁酸的睡眠因子,此因子促使白血球增多,巨噬细胞活跃,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从而将侵入的细菌和病毒消灭。

保持乐观的态度
可以维持人体于一个最佳的状态,尤其是在现今社会,人们面临的压力很大,巨大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对人体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的荷尔蒙成分增多,所以容易受到感冒或其它疾病的侵袭。

限制饮酒
每天饮低度白酒不要超过100毫升,黄酒不要超过250毫升,啤酒不要超过1瓶,因为酒精对人体的每一部分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即使喝葡萄酒可以降低胆固醇,也应该限制每天一杯,过量饮用会给血液与心脏等器官造成很大破坏。

参加运动
专家进行的3项研究指出,每天运动30到45分钟,每周5天,持续12周后,免疫细胞数目会增加,抵抗力也相对增加。

运动只要心跳加速即可,晚餐后散步就很适合。

补充维生素
每天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专家指出,身体抵抗外来侵害的武器,包括干扰素及各类免疫细胞的数量与活力都和维生素与矿物质有关。

改善体内生态环境
用微生态制剂提高免疫力的研究和使用由来已久。

研究表明,以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为代表的有益菌群具有广谱的免疫原性,能刺激负责人体免疫的淋巴细胞分裂繁殖,同时还能调动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去"吃"掉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等在内的各种可致病的外来微生物,产生多种抗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

对于
健康人来说,不妨"食疗",多吃些乳酸菌饮料;而健康边缘人群,可以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体内微生态平衡。

能提高免疫力的食品 1.灵芝:灵芝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这是因为灵芝含有抗癌效能的多糖体,此外,还含有丰富的锗元素。

锗能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延缓细胞的衰老,能通过诱导人体产生干扰素而发挥其抗癌作用; 2.新鲜萝卜:因其含有丰富的干扰素诱导剂而具有免疫作用; 3.人参蜂王浆: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及
内分泌的调节能力,并含具有防癌作用的蜂乳酸; 4.蘑菇、猴头菇、草菇、黑木耳、银耳、车养、百合等:都有明显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5.香菇:香菇所含的香菇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