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田间实验报告

田间实验报告

水溶性肥料田间试验报告书试验人:职务:联系电话:摘要:关于新型配方水溶性“大量元素-微量”肥料2011年12月1日在西红柿(金石王一号)田间a、b标地肥效试验记录,作为水溶性肥料对作物的生长、产量、质量效果对比。

关键词:绿色、环保、低碳、节能新配方水溶性对作物增强抗病能力、提高产量、提高果品质量。

报告时间:2012年8月8日第一章、水溶性肥料试验方案一、供试验肥料名称:新型水溶性大量元素(微量元素)肥二、供试验肥料标准:ny1428-2010ny1107-2010三、供试验地点:县乡(镇)村组农户。

四、供试验作物品种名称:蔬菜(西红柿)金石王一号。

五、供试验标地数据:1海拔:212米;土壤性质:沙质地七、试验起于2011年 12月 01日至2012年04月30日止。

八、试验方法及计划:(含试验处理、试验起止时间、田间管理包括施肥、防治病虫害、灌溉、中耕等) 1、供试验的肥料设定: a、水溶性肥料:b、硫酸钾型复合肥:2、试验处理:正交分解法。

3、土壤条件:采用同等条件的两个a、b地块;选用同样作物品种,2同时种植,同时管理。

4、移植方法及密度:5、种植环境:大棚。

6、施肥方法:a、撒施b、喷施c、滴灌。

7、施肥方式:a、底肥b、追肥c、叶面肥。

8、施肥次数:4次。

9、主要病虫害:白粉虱、根结线虫、棉铃虫、立枯病、猝倒病、早疫病、晚疫病、灰霉病、炭疽病、霜霉病、病毒病等。

10、病虫害防治方法:a、生物防治b、化学防治c、物理防治。

11、肥、药害的处理办法。

12、采收方法:根据成熟状况。

13、统计:a、坐果率b、单果重量;b、裂果率c、成品率d、亩产量。

e、货架期。

第二章、水溶性肥料田间试验记录九、试验时间记录表(一)西红柿45天育苗期管理记录 1、种苗营养杯土配方2、种苗培育方法及密度:3a、使用水溶性肥料的苗木管理记录1、2011年12月2日:播种。

播种后用塑料膜保温25-28℃,绝对湿度:70-90°每隔3-5天浇水一次。

2、12月12日:长出胎叶,使用25%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喷雾。

3、01月22日:幼苗长出第二片叶时,使用水溶性肥料1000倍液浇灌一次。

4、01月02日:使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水溶性肥1500倍喷雾。

5、01月12日:使用40%恶霜猛锌1000陪+水溶性肥料1000陪浇灌。

6、01月17日:苗木出圃:株高:22cm,株径0.6cm 。

b、使用复合肥的苗木管理记录1、2011年12月02日:播种。

播种后用塑料膜保温25-28℃,绝对湿度:70-90°每隔3-5天浇水一次。

2、12月12日:长出胎叶,使用25%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喷雾。

3、01月22日:幼苗长出第二片叶时,使用硫酸钾复合肥肥料500倍液浇灌一次。

4、01月02日:使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硫酸钾复合肥1000倍喷雾。

5、01月12日:使用40%恶霜猛锌1000陪+硫酸钾复合肥500陪浇灌。

4 2、01月28日:使用水溶性肥料8kg/亩,1200倍、毒死蜱wp1000倍、霜霉威wp1500倍喷灌。

防止猝倒病、根结线虫。

3、02月08日:5%啶虫脒wp1000倍、多角体病毒wp1500倍、异菌脲wp1500倍、咪鲜胺wp1000倍喷雾,防治白粉虱、棉铃虫、早疫病、灰霉病、炭疽病。

4、02月18日:水溶性肥料10kg/亩,wp1000倍滴灌。

5、02月28日:灭多威wp1000倍、多角体病毒wp1500倍、代森锰锌wp1000倍、百菌清wp1000倍喷雾。

防止棉铃虫、白粉虱、早疫病发生。

6、03月8日:水溶性肥料10kg/亩,wp1000倍滴灌。

7、03月18日:吡虫啉wp1200倍、咪鲜胺wp1000倍、苯醚甲环唑wp1500倍、喷雾。

防止炭疽病、蚜虫、灰霉病、霜霉病。

8、03月28日:水溶性肥料10kg/亩,wp1000倍滴灌。

9、04月02日:全园果品肥、药残留检测达标。

进入采收期。

b、使用硫酸钾复合肥的管理记录 1、01月18日:西红柿大棚定植。

2、01月28日:使用45%硫酸钾复合肥20kg/亩,200倍、毒死蜱wp1000倍、霜霉威wp1500倍喷灌。

防止猝倒病、根结线虫。

5篇二:田间试验报告玉米花生大豆棉花玉米性状考察及测产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对玉米的性状考察及测产,综合分析出玉米产量质量。

二.实验原理及步骤1.测产:选点取样:5-10个点,每点取代表性植株10-20株。

测单位面积株数和穗数株数/亩=株数/[行距(m)×株距(m)] ×666.7(m2)穗数/亩=株数/亩×单株成穗率测每穗粒数和粒重预测亩产(kg)=(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g))÷106 实测亩产(kg)=取样粒重÷取样株数×亩实际株数2.选取玉米考察性状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穗位高度:指乳熟期地面到植株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高度。

茎粗:指乳熟期地上第三节间中部的短径(不带叶鞘)。

主茎叶数:指出苗第一片叶至顶叶主茎上的总叶数。

倒伏:玉米抽穗后,因风雨等灾害,主茎倾斜度大于45℃的植株,在1/3以下为轻,1/3-2/3 为中,2/3为重。

倒折率:玉米抽雄穗后,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总株数的百分率。

双穗率(%):成熟期有效双穗株占总株数的百分率。

果穗长度(cm):指最上部果穗去除苞叶后包括秃尖的长度。

穗粗(cm):指果穗中部的最小直径。

单株有效穗数:平均一株结实的穗数(每穗结实30粒以下的不计)。

果穗长度:果穗基部至顶端的距离(cm)。

穗粗:以周长表示,用线围距果穗基部1/3处的圆周,然后测量线的长度(cm)。

秃尖长度:果穗顶端没有结实或结实未成熟部分的长度(cm),并计算秃尖率(秃尖长占果穗长度的百分数)。

穗行数:数计果穗中部子粒行数,求平均数。

每穗粒数:每一果穗上的总粒数,求平均数。

果穗重:风干果穗的重量(g),求平均数。

穗粒重:果穗上全部子粒的风干重量(g),求平均数。

穗轴率(%)=穗轴重/ 穗重× 10018) 出籽率(%)=穗粒重/ 穗重× 10019) 千粒重:分别数取两个1000粒(风干)称重。

两次重量相差不能超过4-5克。

三.实验结果测产:株行距:株距0.3m 行距0.6m 株数/亩=株数/[行距(m)×株距(m)] ×666.7(m2) =666.7÷0.3÷0.6×1 =3703.89 穗数/亩=株数/亩×单株成穗率 =3703.89×3 =11111.67 预测亩产(kg)=(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g))÷106 =(11111.67× 593× 30.1(g))÷106 =198.33(kg)花生测产与植株性状调查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花生的植株性状考察及测产,综合分析出花生产量及质量。

二.实验原理1、生育时期发芽出苗期:发芽最低温度12-15 ℃;幼苗期(团棵期):从种子出苗到50%植株第一朵花开放。

生长特点:①主要结果枝已经形成;②大批花芽分化完毕;③大量根系发生。

开花下针期 :营养与生殖生长并进,开花50-60%以上,其中30-50%形成果针。

结荚期果针发育形成荚果,营养生长最盛;果数占最终单株总果数的60-70%。

饱果成熟期生殖生长为主,荚果增重。

北方春播中熟品种约需40~50d,晚熟品种约需60d,早熟品种约30~40d。

北方夏播一般需20~30d。

温度低于15℃荚果生长停止,若遇干旱已无补偿能力,会缩短饱果期而减产。

2、花生果针与荚果形成果针由子房柄及其先端的子房组成。

子房柄伸长弯曲,把子房推入土中,称下针。

3、荚果发育的过程荚果膨大阶段:荚果体积急剧增大,果针入土后10天左右即成鸡头状幼果,入土后20-30天荚果体积达最大。

荚果充实阶段:荚果干重迅速增大,含油量显著提高,入土后50-60天干重增长停止,果壳变厚变硬,种皮逐渐变薄,显现品种本色。

荚果成熟:果皮与种皮分开;荚果表面出现网纹,有果喙、果腰。

4、花生成熟的特征(1)形态特征地上植株停止生长,中、下叶片脱落,上部叶片变黄。

荚果外壳表皮由黄褐色变青褐色;内果皮海绵组织变薄而破裂,并由白色变褐色;籽仁充实饱满,种皮呈固有色。

(2)生理特征叶色逐渐变黄,净光合生产率下降干物质积累量减少。

根系吸收能力显著下降,根瘤不再固氮。

茎叶中的氮、磷营养物质大量向荚果转运,荚果迅速增重5、花生收获时期的确定饱果指数珍珠型:饱果率大于75% 中间型中熟:饱果率大于65% 普通型:饱果率大于45% 荚果发育要求结荚层的温度在15℃以上,而以18-30℃最有利于荚果发育,温度降至12℃,荚果即停止发育。

果针入土到荚果充分发育成熟约需50-60天花生成熟期北方花生区一般不晚于10月上、中旬收获东北早熟花生区收获期在9月上、中旬南方春花生区收获8月下旬-9月上旬,夏花生在10月上中旬,秋花生在11月中旬-12月种子安全贮藏含水量小于8% 三.实验内容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1主茎高:从第一对侧枝分生处至顶叶节的长度总分枝数:除主茎外,全株所有长于5厘米的分枝的总和有效侧枝长:第一对侧枝上最远结实节与主茎连接处的距离株型指数:第一对侧枝长与主茎高的比值有效果枝数:全株所有结果枝数的总和果针数:全株入土与未入土子房柄的总数饱果数:壳外皮发黄、壳内海绵体变黑褐色、籽仁饱满的单、双仁荚果数饱果率:单双仁饱果数占总结果数的百分数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测定亩株数:3-5点,20行/点,20-50穴的穴距。

株数/亩=666.7(m2)÷(平均行距(m)×平均株距(m))×平均每穴株数测定每株荚果数:预测产量:亩产量(kg)=亩株数×单株荚果(饱果)数×荚果重(×出仁率)四.实验结果性状:测产:株数/亩=666.7(m2)÷(平均行距(m)×平均株距(m))×平均每穴株数=666.7÷0.25÷0.6×2 =22223.33 预测产量:亩产量(kg)=亩株数×单株荚果(饱果)数×荚果重(×出仁率)=20203.03x12x82.15%x1.92g/1000 =382.39 (kg) 大豆考种及测产篇三:田间试验报告玉米应用颗粒复合微生物肥料肥效验证试验报告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2014年12月玉米应用颗粒复合微生物肥料肥效验证试验报告尚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尤四海1试验目的为了验证“方依达”牌复合微生物肥料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效果,为该肥料产品的登记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014年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受该公司委托,在尚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肥效验证试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