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接触网第二部分2
2.4 接触网的电分段及电连接
2 电分段的类型 横向电分段: 横向电分段: 接触网线路之间进行的电分段,它用于复线上下行股道间,车站, 接触网线路之间进行的电分段,它用于复线上下行股道间,车站, 车场各股道间的接触网电分段; 车场各股道间的接触网电分段; 由分段绝缘器和隔离开关、悬式绝缘子(用于软横跨)实现; 由分段绝缘器和隔离开关、悬式绝缘子(用于软横跨)实现; 纵向电分段: 纵向电分段: 接触网沿线路方向进行的电分段叫纵向电分段。 接触网沿线路方向进行的电分段叫纵向电分段。用于沿线路方向 接触网之间的电分段,如沿线路方向各供电臂之间的电分段。 接触网之间的电分段,如沿线路方向各供电臂之间的电分段。 由绝缘锚段关节实现。 由绝缘锚段关节实现。
第二部分 高速接触网的结构特征
接触网线索- 2.3 接触网线索-接触线
从国外高速客运专线接触线的使用情况来看, 从国外高速客运专线接触线的使用情况来看,主要以锡铜和镁铜 合金线为主。锡铜和镁铜线均能满足高速铁路高抗拉强度的要求, 合金线为主。锡铜和镁铜线均能满足高速铁路高抗拉强度的要求,在 导电性方面, 含量的上述合金线有80 左右的导电率, 80% 导电性方面, 0 . 2 % 含量的上述合金线有 80 % 左右的导电率,而 0 . 5 % 含 量的上述合金线则只有60 左右的导电率,且硬度较高, 60% 量的上述合金线则只有 60 % 左右的导电率 , 且硬度较高 , 对施工要求 也较高。 也较高。
第二部分 高速接触网的结构特征
2.4 接触网的电分段及电连接
1 接触网电分段的目的 2 接触网电分段的类型 3 接触网电分段原则 4 接触网电分段设备 5 接触网电连接
1 目的 增加接触网供电的灵 活性和安全性,缩小停电 事故范围,满足供电和检 修以及其它特殊需要 。
接触网电分段示意图
第二部分 高速接触网的结构特征
第二部分 高速接触网的结构特征
接触网线索- 2.3 接触网线索-接触线 电气方面 接触线选型在电气方面应综合考虑的因素 (1) 根据设计所需最大载流量和接触导线允许载流 量确定导线的载流面积; 量确定导线的载流面积; (2) 要考虑过负荷电流,瞬时短路电流的热效应; 要考虑过负荷电流,瞬时短路电流的热效应; (3) 要考虑接触线磨耗到一定承度时的载流裕度; 要考虑接触线磨耗到一定承度时的载流裕度; (4) 若增大接触线载流面积,除考虑投资增加外, 若增大接触线载流面积,除考虑投资增加外, 还应考虑接触线对受流性能的影响; 还应考虑接触线对受流性能的影响; (5)考虑承导之间的匹配。 )考虑承导之间的匹配。
第二部分 高速接触网的结构特征
接触网线索- 2.3 接触网线索-接触线 根据最大设计速度, (1) 根据最大设计速度,确定接触线的波动速度 根据波动速度和接触线材质, 波动速度和接触线材质 (2) 根据波动速度和接触线材质,确定最大补偿张力 之间) (3) 安全系数(一般规定在2.5~3.0之间) 安全系数(一般规定在 之间
设计温度80 设计温度80 校验温度100 校验温度100
接触线抗拉强度与温度的关系
第二部分 高速接触网的结构特征
接触网线索- 2.3 接触网线索-接触线
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 • 10kN情况下 在120~140度,张力10kN情况下,接触线的抗拉强度不会突 度 张力10kN情况下, 变,此时损坏接触线的主要机理是过度磨耗处或有缺陷处的塑 性变形和低温材料蠕变; 性变形和低温材料蠕变; • 在温度100~140度,张力 情况下, 在温度 度 张力13~15kN情况下,电解铜中的微结 情况下 构开始变化,持续30分钟情况下,变化不明显; 30分钟情况下 构开始变化,持续30分钟情况下,变化不明显; • 在电流出入导线处、接触线可发生极度的微结构变化, 在电流出入导线处、接触线可发生极度的微结构变化,接 触线的再结晶区降低了它的抗拉强度, 触线的再结晶区降低了它的抗拉强度,并可发生塑性变形的累 积。 • 对接触线造成累积伤害的是塑性变形, 对接触线造成累积伤害的是塑性变形,它是由于装有缺陷 的连接组件处及温度超过180度处的应力超出弹性极限所造成的; 180度处的应力超出弹性极限所造成的 的连接组件处及温度超过180度处的应力超出弹性极限所造成的; 改进方法: 改进方法:铜合金
38号线岔技术条件 号线岔技术条件
38号道岔上空对应的接触网按以下原则布置: (8) 在过渡支柱III处,根据跨距L1, 计算出点III与点I间的最大抬高变化量, 将计 算结果加上点I处的抬高量即为点III处的最大允许抬高量。 (9)下锚柱处,根据跨距L2, 计算出下锚柱与点III间的最大抬高变化量, 将计 算结果加上点III处的抬高量即为点III处的最大允许抬高量。
第二部分 高速接触网的结构特征
接触网线索- 2.3 接触网线索-接触线 机械方面 波动速度、接触线抗拉强度、安全系数、 波动速度、接触线抗拉强度、安全系数、温度对接 触线抗拉强度的影响。 触线抗拉强度的影响。 电气方面 接触线载流面积及其发热情况 经济方面 接触线投资与回收期的综合效益。 接触线投资与回收期的综合效益。
根据国外经验, 对于最高运行速度为350km/h的客运专 350km/h 根据国外经验 , 对于最高运行速度为 350 km/h 的客运专 承力索及接触线的张力应分别不小于20kN和25kN 20kN kN。 线,承力索及接触线的张力应分别不小于20kN和25kN。 即:THJ120+CuSn150/CuMg150(20kN+25kN) THJ120+CuSn150/CuMg150(20kN+25kN) 120+CuSn150/CuMg150 kN+25kN
38号线岔技术条件 号线岔技术条件
38号道岔上空对应的接触网按以下原则布置: (5)在定位点I处,正线接触线高度为正常值,侧线接触线的高度抬高 30mm。对250km/h行车速度的接触网,侧线接触线抬高150mm。 (6) 在线岔交点处,侧线接触线在正线接触线之上,侧线接触线抬高30mm, 正 线接触线高度为正常值。 (7) 在悬挂定位点II处,侧线接触线抬高30mm, 正线接触线高度为正常值。
第二部分 高速接触网的结构特征
2.3 接触网线索 悬挂线材材质的选择应考虑: 悬挂线材材质的选择应考虑: 应具有较高的导电率; 应具有较高的导电率; 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耐高温软化性能; 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耐高温软化性能; 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能,导线还应耐磨; 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能,导线还应耐磨; 接触线、承力索材质应一致; 接触线、承力索材质应一致; 应便于零部件配套; 应便于零部件配套; 利于施工放线。 利于施工放线。
第二部分 高速接触网的结构特征
第二部分 高速接触网的结构特征
2.3 接触网线索
从经济角度讲:截面积应尽可能小; 从经济角度讲: 截面积应尽可能小; 从施工与维修讲:截面积应尽可能小; 从施工与维修讲:截面积应尽可能小; 从接触压力标准偏差讲:截面积大有利; 从接触压力标准偏差讲:截面积大有利;
像暴发户
考虑磨耗20%以后,接触网的电气强度和机械强度均能滿足运营要求! 对于时速350的120铜接触线补偿张力不小于21kN;若采用150铜接触线其补 偿张力不小于25kN。 单根导线不能满足载流要求时,应架设与接触网平行的加强导线!
接触网导线组成及电气组 合
第二部分 高速接触网的结构特征
2.3 接触网线索 承力索张力的确定 应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应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 满足对最小结构高度的要求; 满足对最小结构高度的要求; • 满足对悬挂稳定性的要求; 满足对悬挂稳定性的要求; • 满足反射系数、加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数的要求。 满足反射系数、加强系数的要求。
接触网导线组成及电气组合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 这种组合的接触网,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 − 95 + TCG −110 这种组合的接触网,从电能 TJ 传输角度看是不经济的。为改善这种情况, 传输角度看是不经济的。为改善这种情况,应根据线路运营 速度和牵引功率要求,寻求更为合理的承力索-接触线组合, 速度和牵引功率要求,寻求更为合理的承力索-接触线组合, 对于普速接触网可降低接触线载流面积, 对于普速接触网可降低接触线载流面积,对于高速接触网可 增大载流承力索的截面积等。当然,更为合理的话, 增大载流承力索的截面积等。当然,更为合理的话,还应校 验该接触网的经济截面。 验该接触网的经济截面。
锚段内最大张力差(不超过额定补偿张力的10%) (4) 锚段内最大张力差(不超过额定补偿张力的10%) 导线最大允许磨耗量, (5) 导线最大允许磨耗量,导线温升 (6) 综合平衡导线弛度、支柱容量、零部件机械强度 综合平衡导线弛度、支柱容量、
第二部分 高速接触网的结构特征
接触网线索- 2.3 接触网线索-接触线 长期发热可使冷拔铜的晶状结构重新回归到冷拔前 的原始状态,从而丧失冷拔铜的典型物理特性。 的原始状态,从而丧失冷拔铜的典型物理特性。
接触网导线组成及张力组合
高速客运专线牵引网需要的载流量较大(一般为800 1200A 800~ 高速客运专线牵引网需要的载流量较大(一般为800~1200A),要 求接触线及承力索截面较大。承力索一般采用120 的镁铜合金绞线, 120mm 求接触线及承力索截面较大。承力索一般采用120mm2的镁铜合金绞线, 接触线一般采用150 的锡铜或镁铜合金线。 150mm 接触线一般采用150mm2的锡铜或镁铜合金线。当接触线和承力索总的载 流截面不能满足牵引网载流量要求时,还需设置加强线( 流截面不能满足牵引网载流量要求时,还需设置加强线(一般设在第一 AT段内 段内) AT段内); 为了确保良好的弓网受流质量, 为了确保良好的弓网受流质量,动车组的运行速度宜在接触线的波 动传播速度0 倍以下。个人认为取0 65时 经济性价比较好! 动传播速度0.7倍以下。个人认为取0.65时,经济性价比较好!
第二部分 高速接触网的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