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JGJ 106-201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 106-201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修订内容
5 修改了水平静载试验要求以及水平承 载力特征值的判定方法;
6 针对钻芯法桩底持力层岩土性状评价, 修改了截取岩芯数量的要求;
7 改进了钻芯法桩身完整性判定方法;
修订内容
8 对截面多变且变化幅度较大的灌注桩,增加 了低应变法检测时应进行辅助验证检测的 要求;对于浅部缺陷,增加了使用带力传 感器锤击设备进行测试判定的要求;
5 本规范抽样数量基本采用低限原则,便于各地在执 行时可结合当地特点适当增加。
第三章 基本规定
6 发挥高应变法在预制桩打桩过程监控中的优势。
注意:高应变法通常被认为是半直接法,这只是针 对检测桩承载力而言的,因为需要假定桩-土模 型及其参数,承载力计算分析结果受人的主观因 素影响。但对等截面预制桩采用锤击沉桩工艺时, 打桩拉应力(对深厚软土中的砼桩)、压应力 (对桩端进入硬层的桩)以及桩身完整性的测量, 属于直接法范畴。
3 按“总则”的基本原则提出多种方法配合以及施工
前、后和过程中的检测。验收检测时,建议低应变 普查在前,承载力检测在后。
第三章 基本规定
4 验证时,最好采用直接法或至少比原检测方法的准 确度或可信度更高一级的方法。——原则一 有验证或扩大检测要求,应得到有关各方确认。 主要是考虑责权问题,还有就是当检测结果出现不满 足设计要求的情况时,还可通过设计复核、补强等措 施,在不影响上部结构正常使用与安全的情况下,让 步验收。 ——原则二
第三章 基本规定
7 抽样方式未建立在概论统计学基础上,仍沿用了 传统的百分比抽样方式,施工方风险α (错判概 率)和使用方风险β (漏判概率)无法评价。
8 施工前后的静载试验:对受场地或设备条件限制 无法进行静载试验的大直径端承桩可采用钻芯法 核验或深层载荷板试验,有地方标准、经验时也 可采用动探、标贯等方法核验。
9 取消了高应变法对动测承载力检测值进行 统计的要求;
10 增加了高应变法桩身完整性系数计算应考 虑长桩提前卸载影响的要求;
11 增加了声波透射法现场自动检测及其仪器 的相关要求;
修订内容
12 改进了声波透射法的声速异常判断临 界值的确定方法;
13 增加了采用变异系数对检测剖面声速 异常判断概率统计值进行限定的要求; 14 改进了声波透射法的桩身完整性判 定方法。
14 改进了声波透射法的桩身完整性判定 方法。
三、《规范》主要内容
1 《规范》共有十章、八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 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 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钻 芯法、低应变法、高应变法、声波透射法、桩身内力 测试等。
包含了国内广泛应用的七种基桩检测方法。我国作 为世界上基桩检测技术应用最为普及的国家,《规范》 反映了国内外、特别是我国近年来基桩检测实践经验 和科研成果,新增了钻芯法、桩身内力测试等内容。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 21:2000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第二章 术语、符号
桩身完整性:反映桩身截面尺寸相对变化、桩 身材料密实性和连续性(涵盖了桩长不够)的 综合定性指标。
注:(1) “相对变化”和“综合定性”的措辞, 突出体现了对低应变反射波 法检测 桩 身完整性的技术能力定位。
第三章 基本规定
12 2003版规范要求:“承载力检测结果评价应
给出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是
否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2014003年给出的解释是:由于按百分 比抽样缺乏科学性,所以“给出……满足设计要 求的结论”只是在《规范》制定的“游戏规则” 下的一种“报告结论形式”,并不意味着责任, 当然,若检测工作中因未严格执行标准得出错误 结论、并造成经济损失的除外。
等十一个单位共同修订完成。
二、编制过程和主要修订内容
编制过程
1 规范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于2010年5月在宁波 召开。会上讨论了拟定的编制大纲,确定了编写分工和需 要补充试验及研究的内容,并对以下编制基本原则和需重 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2 规范编制组第二次工作会议于2010年10月在武夷山召 开,对规范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讨论。
注意:本规范虽未列出、但其他标准已给出的相关 检测方法也可采用。
第三章 基本规定
9 完整性检测数量同JGJ 106 -2003,但细节 有变化: 1)对大直径端承桩其中必须有10%的桩采 用钻芯或声透法检测;——未变 2)对干作业挖孔桩和单节预制桩,数量可 减半。———取消
第三章 基本规定
10 对“同一条件下桩基分项工程”的理解:
3 规范编制组第三次工作会议于2011年6月在黄山召开, 对规范征求送审稿进行了讨论。
4 规范送审稿审查会于2011年10月在北京召开。
修订内容
1 进一步明确基桩检测方法选择原则及抽 检数量的规定;
2 对验证检测的方式进行了扩充; 3 针对工程桩承载力验收检测,取消了通 过统计得到承载力特征值的要求; 4 除抗裂控制条件外,明确了抗拔桩验收 检测时施加荷载的最低要求;修改了抗拔 桩上拔量观测点的设置要求;
四、《规范》主要特点
2 为避免超适用范围滥用的情况发生,《规范》根据各 检测方法的技术能力进行了定位,对出现误判高发区 以及机理不明确或使用尚不成熟的情况进行了限制, 并根据实例总结、结合理论与实验研究,对过去在概 念上容易引发误导的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执行规 范时可能出现误判以及对过去沿袭下来的按百分比抽 样的习惯(但因经济上的原因暂时无法改变的)所存 在的风险性进行了详细说明。
五、《规范》主要技术内容
第一章 总则
1.0.1 目的:桩基工程的基桩检测工作质量与检测结
果的可靠性关系到主体结构的正常使用与安全。规范 目的是统一基桩检测方法、规范检测市场,推动基桩 检测技术健康发展,为桩基工程设计和施工验收环节 提供便于采纳的检测结论。
理解:突出安全适用,《规范》中技术先进性 和成熟性的体现及差异。
论基础
☻ 高应变法检测桩承载力时,桩必须产生贯入 度;悖论
……等等。
第一章 总则
1.0.4 与其他相关标准之间的关系: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基桩动测仪》JG 3055/T-1999
第一章 总则
1.0.2 适用范围: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
【解释】在《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中有四个工程桩验收主控项目,其中 两个主控项目——桩位偏差和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包 含在GB50202中,另两个主控项目——承载力和桩身 完整性指向了JGJ106。考虑到桩基工程验收的惯例以 及验收时桩的合格判定不仅有四项主控项目,还有很 多一般项目(材料、接桩、钢筋笼、桩顶标高、泥浆 性能、充盈系数),所以基桩检测报告一般不给出合 格判定,只给出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简介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陈凡
一、任务来源
根据住建部《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 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0]43号)的 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 司、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 究所、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宁波三江检测有限公司、 青海省建筑建材科学研究院、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 自平衡法与传统的单桩竖向(抗压、抗拔) 静 载试验的差别在于加载方式,但两者得到的单 桩竖向承载力差异应该不大;机理
第一章 总则
☻ 反射波法没有测到预应力管桩接头的反射, 通常表明管桩接头端板焊接良好;知识延伸
☻ 高应变法检测桩承载力时,桩顶实测的最大 锤击力应超过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波动理
四、《规范》主要特点
5 《规范》编制时基本贯彻了抽检数量低限原 则,即在能查清桩基质量隐患、确保安全 的基础上,抽检数量的规定在不同具体情 况下区别对待,基本没有硬性规定必须进 行扩大检测或验证检测的数量,以体现经 济合理性,给各地制订地方标准或规定留 有余地,也不违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 收统一标准》的原则。
第一章 总则
1.0.3 原则:方法的合理选择与搭配、检测结果综合分
析判定。具体解释如下:
1) 方法的合理选择与搭配主要体现了各种检测 方法在解决桩的质量问题时的技术能力定位和 优势互补。 2) 检测结果综合判定体现了岩土工程的学科特 点——经验性。
第一章 总则
3) 充分了解各种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审慎判定 其结果的可靠性,遇有含糊或不明白之处应进 行多方寻证,以免陷入类似“气功、特异功能” 等以讹传讹的怪圈。例如一些耳熟能详的“想 当然”的论点:
一百栋别墅作为一个验收单元,而每栋别 墅10根桩。
【解释】桩基工程一般为分项工程。同一条 件指地基条件、桩长相近,桩端持力层、 桩型、桩径、成桩工艺相同,且可能包括 若干个桩基分项(子分项)工程
第三章 基本规定
11 统一了桩身完整性分类 注意:完全有可能是完整性的Ⅰ类桩,而
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三、《规范》主要内容
适用于施工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检测和 施工后的验收检测,重点放在竣工验收检 测。
桩基工程属于隐蔽工程,发现质量隐患 难,事后处理事故更难。所以对大型桩基 工程,应强调施工过程中的检测,及早发 现质量隐患并及时处理,即信息化施工。
四、《规范》主要特点
1 为促进成熟的基桩检测技术推广应用,规范 建筑工程基桩检测市场,做到安全适用、正确 评价。《规范》突出了合理选择基桩检测方法 及相应抽检桩数、正确分析判定检测结果的规 定,即应根据各种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地质条件、施工质量可靠性、使用要求等因素 确定。实现了各种检测方法合理搭配、互补和 检测结果应综合分析判定的基本原则,体现了 各专业的知识相互渗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