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砌体结构裂缝的控制措施

论砌体结构裂缝的控制措施

论砌体结构裂缝的控制措施
摘要:结合工作实践,指出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是摆在施工技术人员面前的难题,鉴于此详细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
并从多方面入手总结出预防裂缝的一些有效措施,从而减少或避免裂缝的产生,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安全。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预防措施
abstrac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working practice, pointed out the large volume concrete crack is put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before the problem, give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cracks of mass concrete from many aspects, and summed up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cracks, so as to reduce or avoid the crack, ensure the building safety.
key words: large volume concrete; crack;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544+.9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砌体结构因其较低的造价成本而在水泥厂及各类民用建筑中广泛应用,然而砌体结构的裂缝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

引起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既有地基、温度、干缩,也有设计上的疏忽、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及缺乏经验等。

根据工程实践和统计资料这类裂缝几乎占全部可遇裂缝的80%以
上。

砌体中的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的美观,并且造成房屋的渗漏,还给人们增加了不安全的感觉,有时还会影响建筑的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现对砌体结构中常见的一些裂缝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处理措施。

一、砌体结构裂缝成因
1.温度裂缝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

最常见的裂缝是在砼平屋盖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如在门窗洞边的正八字斜裂缝,平屋顶下或屋顶圈梁下沿砖灰缝的水平裂缝,以及水平包角裂缝。

导致平屋顶温度裂缝的原因,是顶板的温度比其下的墙体高得多,而砼顶板的线胀系数又比砖砌体大得多,故顶板和墙体间的变形差,在墙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

剪应力在墙体内的分布为两端附近较大,中间渐小,顶层大,下部小。

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

这些裂缝一般经过一个冬夏之后才逐渐稳定,不再继续发展,裂缝的宽度随着温度变化而略有变化。

2.干缩裂缝对于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

如砼砌块的干缩率为0.3~0.45mm/m,它相当于25~40℃的温度变形,可见干缩变形的影响很大。

轻骨料块体砌体的干缩变形更大。

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比较快。

但是干缩后的材料受湿后仍会发生膨胀,脱水后材料会再次发生干缩变形,但其干缩率有所减小,约为第一次的80%左右。

这类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在建筑上分布广、数量多、裂缝的程度也
比较严重。

另外不同材料和构件的差异变形也会导致墙体开裂。

另外设计上的疏忽、无针对性防裂措施、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质量差、违反设计施工规程、砌体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以及缺乏经验也是造成墙体裂缝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裂缝的预防措施
目前,由于砌体房屋砌体开裂的成因的复杂性,根据目前的技术经济水平,尚不能完全防止和杜绝由于钢筋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形和砌体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局部裂缝。

只能通过一些合理的构造措施,使砌体房屋墙体的裂缝的产生和发展达到可接受的程度。

1.温度变化引起的墙体开裂。

防止主要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砌体结构开裂,宜采取下列措施:当采用整体式或装配式的钢筋混凝土屋盖时,宜在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大于30 m;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12 m时,宜设置分隔缝,分隔缝的宽度不应小于20 mm,缝内用弹性油膏嵌缝;建筑物温度伸缩缝的间距应满足现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控制缝宜在建筑物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非地震地区,在房屋顶层宜设钢筋混凝土圈梁。

若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不宜外露。

若不设圈粱,可在屋盖四周檐口下的砌体内,配置适当转角钢筋。

2.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开裂。

(1)设置控制缝:在墙的高度变化处、厚度变化处、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竖向控制缝,对3层以下的房屋,应沿房屋墙体的全高设置;对大
于3层的房屋,可仅在建筑物层和顶层墙体的上述位置设置;控制缝在楼、屋盖处可不贯通,在该部位宜做成假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对有规则洞口外墙不大于6m;对无洞墙体不大于8m及墙高的3倍;转角的控制缝距墙转角的距离不大于4.5m。

(2)设置灰缝钢筋:在墙洞口上、下的第1道和第2道灰缝,钢筋伸人洞口每侧长度不应小于600mm;在楼盖标高以上,屋盖标高以下的第2或第3道灰缝,和靠近墙顶的部位;灰缝钢筋的间距不大于600 mm;灰缝钢筋距楼、屋盖混凝土圈粱或配筋带的距离不小于600 mm;灰缝钢筋宜采用小螺纹钢筋焊接网片,网片的纵向钢筋不小于25,横筋间距不宜大于200 mm;灰缝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便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 mm;灰缝钢筋两端应锚人相交墙或转角墙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00 mm;灰缝钢筋应埋人砂浆中,灰缝钢筋砂浆保护层,上下不小于3 mm,外侧小于15 mm,灰缝钢筋宣进行防腐处理;当利用灰缝钢筋作砌体抗剪钢筋时,其配筋量应按计算确定,其搭接和锚固长度尚不应小于300 mm;设置灰缝钢筋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3)在墙体中设置配筋带:在楼盖处和屋盖处、墙体的顶部窗台的下部设置配筋带;配筋带的间距不应大于2 400 mm,也不宜小于800mm;配筋带的钢筋,对190 mm厚墙,不应小于212,对250~300 mm厚墙不应小于216,当配筋带作为过梁时,其配筋应按计算确定;配筋带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能通长设置时,也可搭接,但搭接长度不应小于45 d和600 mm;配筋带钢筋应弯过转角墙锚固,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5 d和400 mm;
当配筋带仅用于控制墙体裂缝时,宜在控制缝处断开,当设计考虑需要通过控制缝时,宜在该处的配筋带表面做成虚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位置;对地震设防裂度≥70的地区,配筋带的截面不应小于190m×200mm,配筋不应小于410。

3.地基沉降引起的开裂。

防止主要由地基沉降引起的裂缝,可采用下列措施:(1)建筑物的体型力求简单;(2)合理设置沉降缝。

在建筑物平面转折处、建筑高度荷载突变处、结构类型不同处以及地基土软硬交界处设置沉降缝;(3)减轻结构自重;(4)增强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

设置封闭圈梁和构造柱,特别是增强顶层和底层圈梁、合理布置纵横墙、采用整体性好、刚度大的基础形式等;(5)减小或调整基底的附加应力。

改变基础地面尺寸,使不同荷载的基础沉降量接近。

四、结语
控制裂隙的产生和扩展,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应引起足够重视,尤其在当前建筑物普通向高层、大型化发展的形势下,制定一项统一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已迫在眉捷。

控制裂隙,重点在防,并需要从设计、施工上共同努力,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裂措施,加大主动控制的力度,才能提高新建房屋质量的可靠性,只要严格执行规范,做到设计与施工紧密配合,控制裂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