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配虑表现”规则的日语礼貌用语习得[摘要]日本人的礼貌是由敬语和“配虑表现”相互交织而成,缺一不可。
日本人将“配虑表现”的使用与人的礼貌修养等同相待。
“配虑表现”作为一种礼貌表达,在交际中不可或缺。
本文欲从日语的“配虑表现”出发探讨“配虑表现”规则及“配虑表现”规则在各种场合中的运用。
[关键词]配虑表现;日本人的礼貌原则;配虑表现规则;礼貌用语中国人与日本人同处东亚在礼貌规则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贬己尊人是中日两国国民共同的礼貌策略。
两国的礼貌规则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为人处世方面,日本人比起中国人更加注意对方的存在,顾及对方的感受,心理感情纤细多顾虑。
处理问题时日本人比起中国人更加注意细节。
交际时日本人更加重礼貌、注重形式。
这些不同之处与日注语中“配虑表现” 的使用有着密切关联。
本文欲从日语的“配虑表现”出发探讨“配虑表现”规则及“配虑表现”在各种交际场合中的运用。
一、日语中的“配虑表现”“配虑”在《現代国語辞典》里的解释是「こまかなところまで気(·心)をくばること(很细小的点方也考虑得非常周到、用心周到)。
心づかい(关怀)。
」[1]955在《新小辞林》里解释为「人のために種々気を配ること。
心配(处处为他人着想。
担心)」。
[2]548《日中辞典》里的解释是“关怀、照顾、考虑、照料、关照”。
日本语言学家守屋三千代对“配虑”与“配虑表现”进行了如下阐述。
「人は伝えたいことをそのまま言語化して伝えるわけではない。
話し手の尊厳やその人らしさなどを損なうことなく、意志や意向が過不足なく伝わるよう、かつ聞き手との望ましい形で維持できるようにと、敬意やあらたまり、親しさや距離感の設定など様々な配慮をし、それを言語表現にこめている。
このような配慮を反映した言語表現を「配慮表現」と呼ぶ。
(为了与对方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并非将想法感受直接语言化,而是在不损害对方的立场、尊严、地位等的条件下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适当处理,通过委婉的礼貌的语言表达,恰到好处地传给对方。
”体现了“配虑”的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称之为“配虑表现”)」。
[3]75「日本語母語話者によって書かれた日本語教科書の場合、配慮表現に関する不自然な箇所は比較的現れにくいが、それは日本語母語話者には、配慮のあり方を言語規則としれとらえたためではなく、むしろ文法規則のような意識ではなくマナーの領域にあると考えられているのではないだろうか。
(母语为日语的人编写的日文教材中很难找出配虑表现不自然的地方,那是母语为日语的人没有把配虑当作一种语言规则或语法规则来对待,而是把它归入在了礼貌礼节范畴里的缘故吧?)[1]」从守屋三千代的如上分析可以看出,体察对方的心情、考虑对方的立场、顾及对方的面子,从他人的立场出发,为他人着想的配虑表现其实不应该属于语法规则,而应该属于一个人应具有的礼貌礼仪规范。
“配虑表现”作为一种礼貌表现方式,在交际中不可或缺,它由观察力和注意力,心理情感等组成,不是简单的语言参与是一种综合的投入。
二、“配虑表现”规则Leech 对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深入仔细的研究,并提出了礼貌原则。
他将礼貌原则划分为六类,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这六条准则是人们在交际中一般都遵守的礼貌准则。
[4]Lakoff 认为,礼貌规则虽然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表现的方式有所差别,但基本形式是一致的。
讲究礼貌是一个人修养的反映,也是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
礼貌是现代生活交际中的重要准则,每个人的修养和气质需要用礼貌来体现。
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不同民族文化中的礼貌具有共性。
关于礼貌问题的研究有Brown 和Levinson提出的“面子论”。
他们将面子分为“积极的面子”和“消极的面子”。
“积极的面子”指人们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赞许,“消极的面子”指自主自由, 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或别人对自己加以干涉、阻碍。
[5]61 日本语言学家藤原安佐在「日本語教育における配慮にかかわる表現の指導(日语教学中对配虑表现的指导)」一文中对日语“配虑表现”规则作了如下阐述。
[6]88规则1: 不得随意地踏入听者的“私人领域”;规则2: 说话者在进行语言表达时不可将听者的地位与己等同;规则3: 说话者的利益,听者的负担必须用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规则4: 说话者的负担,听者的利益不可用语言做出表达;从东西方对礼貌归纳的各种准则中可以看出:说话人说话时往往都尽量多给别人一点方便,尽量让自己多吃一点亏,从而在交际中使对方感到受到了尊敬,同时也体现出说话者的修养和气质,建立起良好的自我形象。
(一)不得随意地踏入听者的“私人领域”“私人领域”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意义也有所不同。
为了保持礼貌,不可随意踏入对方的“私人领域”。
日语里的「たい、ほしい(想)」、「つもり(打算)」等词所涉及的是听者个人的隐私或听者内心深处的欲望等,属于极不情愿让他人侵入的领域。
讲话时要做到不提及听者的欲望、意向、能力、情绪、感觉等。
(1)お茶飲みたいですか。
(您想喝茶吗?)此句,说话者的初衷是好意的,但是会给听者带去不快。
原因在于此句涉及了听者的“私人领域”,违背了配虑表现规则。
即便将此句改成日语中的最高级别的敬语句「お茶、お飲みになりたいですか。
(您想喝茶吗?)」也不适合用于长辈、上司等你要尊敬的对象。
如果把句子改成,把选者权、决定权都留给听者的「お茶、どうですか(点个茶,好吗?)」或「お茶、いかがですか(点个茶,如何啊?)」会使听者感到你的诚意。
(2)ホテルに戻って何をするつもりですか。
(回到宾馆,您打算做什么?)此句中的“打算做什么?” 是在打探对方个人意志领域范围内的想法、意向。
这种打探踏入了听者的“私人领域”违背了日语的“配虑表现”规则。
(3)パーティー楽しかったですか。
(晚会玩得开心吗?)原则上小辈、晚辈不可向长辈直接询问“楽しい”、“嬉しい”、“好き”等有关涉及听者的情绪、感情等的内容。
打探听者的情绪、情感、感觉等是踏入了听者的“私人领域”,违背了“配虑表现”规则。
如改成“パーティー楽かったですね”来阐述自己的见解会更加符合日语的语言表达。
(4)この字、読めますか。
(这个字,你能读吗?)此句里的“你能”有打探听者能力的嫌疑,踏入了听者的“私人领域”违背了“配虑表现”规则。
此句说成“この字は…”把句尾省略掉,可以避开听者的不快。
给人以选择的机会,即让听话人自己作出决定,又不强加于人,符合日语的语言表达习惯。
在日本人的思维中个人梦想、渴望、恐惧、懊悔,还有从未吐露过的或短暂或执拗的想法、情绪、感觉等在个人领域范围内处于最中心的位置,要受到最强的限制。
未经允许,不得越过相互的界限,尽量多给听者选择的自由,不可强加于人。
(二)对听者的评价与对听者地位的设定“上下有义、贵贱又分、长幼有等”这种过时的礼制在日语里还有保留。
日语里有些词汇有等级辈分的限定,如「頑張ってください(请努力啊)」、「ご苦労様でした(辛苦了)」只能用在上对下的场合。
还有些表示程度的副词不可用在对上级或长辈身上。
「幾分、相当、かなり、だいぶ、割合に」表示比较好,「なかなか、結構、案外」表示比预想的要好,听者的感觉会是“你离最好还差一截呢”,因此用了这些副词的评价,哪怕是赞许也会适得其反。
(5)これはどこで買ったのですか。
(这个在哪里买的?)(6)いくらで買ったのすか。
(多少钱买的?)(7)安いですね。
(好便宜啊~)以上三个句子每句都违背了日语“配虑表现”规则。
首先前两句问话踏入了听者“私人领域”,最后一句评价语,把听者的地位与自己摆到了同一个层面上,犯了将听者的地位与己等同的错误。
说话者的初衷是想表达听者有眼光,会买东西,希望通过夸奖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但因违背了“配虑表现”规则,不仅没能抬高听者,反倒使听者感到了不舒服,使交际失败。
因此日语交际语言要避开这种表达,此句如改成夸对听者持有的所有物的表达方式,如「いいもの持っていますね(您有很好的~~嘛)」、「すてきですね(这个~`真好啊)」等用语会使听者感到舒服很多[7]170-178。
交际中人们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赞许,因此说话人尽量满足听者的此种感受,这样不仅能体现出说话者的修养和气质,而且还能够建立良好的氛围。
日语在“上下有义、贵贱又分、长幼有等”方面有严格规定之外,还保留儒家学说里的言与德是紧密相连的规则。
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言”(见《论语·宪问第十四》)。
《礼记?表记》更尖锐明确:“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
既有词又有德亦有行便是“君子”。
德、言、行礼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可谓大德);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可谓君子)。
[4](三)说话者的利益与听者的负担藤原安佐的“配虑表现”规则3里明确,说话者的利益,听者的负担必须用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
委托他人的行为因为是属于通过他人的行动使自己得到好处的行为。
说话者有必要考虑到听者的负担或给听者添加的麻烦,尤其是听者身份比自己高的时候。
委托他人的行为是属于听者的负担,说者利益,行为履行与否的选择在听者一方。
因此委托方一定要把说话者的利益,听者的负担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
「すみません、お手数ですが、そちらの塩を取っ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不好意思,给你添麻烦了,能否帮我拿一下那边的盐?)」此句把听者的负担,说者利益均表达出来典型的配虑表现表达方式。
(8)彼は私の文章を直しました。
(他改了我的文章)(9)彼は私の文章を直してくれました。
(他给我改了我的文章)日本人非常注意微妙的恩惠关系,在语言交际时即使是不值得一提的利益也要用‘他人为自己或己方做某事’即「~てくれる(给我方)」的形式,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以上两个句子比较,(9)使用授受补助动词「~てくれる(给我方)」,把自己得到的好处明确表达出来,含有对修改者的感激之情。
授受关系是日语中独特而细腻、复杂而微妙的语法现象,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充分反映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特征及日本人特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授受补助动词还反映主体对授受关系的主观意识,即含有“上下意识”、“恩惠意识””、“内外意识等。
委托属于理所应当的事情时可以使用「~てください(请)」,但是委托对象为地位高的人时不可以用「~てください(请)」。
「~てください(请)」只可以用在上对下,委托者如果使用此句,无意中会将被委托者的地位放到与己等同的位子上,使被委托者感到受到冷落。
「明日までに文章、見てもらえますか」,「~てもらう」表达出了说者的利益,另外,没有直接询问听者的行为,只是在问是否能够得到「文章を見る」这个行为的可能性,因此没有踏入对方的私人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