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是由桂林理工大学申办,引进社会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于2002年4月同意试办,教育部于2004年1月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
学院于2005年1月通过教育部办学条件评估,并于当年开始独立招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位委员会于2012年1月同意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依托桂林理工大学的学科优势以及优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资源,学院已逐步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土建、地质学科优势突出,工、理、管、经、文、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2年在校本科生5126人。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民办高校的新机制、新模式,确立“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培养以“一德四能”(即“品德高尚”,“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
(2)服务面向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行业。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2012年学院设置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建筑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艺术设计、动画、广告学、英语等21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等6大学科门类。
其中“土木工程”专业于2011年获得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立项。
3.本科生源质量情况2012年学院设置21个文理普通类及艺术类专业,在15个省份招生总计划2500人(广西区内1935人、区外565人),录取数3005人,报到数2701人。
2012年学院招收的15个省三本最低控制线基本控制在300~500分的分数段,在录取并报到的新生中,分数段高于500分的共36人,三本线上录取的共2489人,低于最低控制线,需要降分录取的212人。
普通科类最高分达到585分,艺术类文化最高分达到602分。
广西是学院历年来最重要的生源地区,也是历年投放生源数量最多的地区。
根据历年的数据和2012年的数据可以看到,区内的生源数量和质量都比较稳定,分数段持平在三本正常分数段内,线上生源充足,无需降分录取。
其中理科生源好过文科类生源,2012年理科生有23人的分数超过二本最低控制分数线。
作为偏理工类的综合型院校,理科生源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学院整体的生源质量。
2012年生源质量较好的省份为海南、河北、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其中海南从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上历年都能得到保障,录取率和报到率都很高,考生的分数段都在500分数段以上;河北、江西、湖北、湖南也是历年来生源稳定的省份,生源数量充足有余,在计划数可以调整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突破原有的省计划数,在三本线上录取到更多的生源,其中不乏有500分数段以上的考生;四川、贵州情况比较稳定,生源质量也比较平均。
生源质量较差的省份为山西、内蒙、云南、甘肃、新疆,其中山西生源严重不足,录取率和报到率都是当年全国各省最低,在生源质量上也出现严重下滑。
学院艺术类计划数在全国各省投放较多,但艺术类省内外招生情况都不太理想,考生投考率低、录取率低、报到率低,几乎每年都需要多次征集和降分录取,甚至出现将未完成的艺术类计划调整到普通文理科类的情况。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1.师资队伍(1)师资数量、结构及生师比学院的师资数量、结构及生师比等指标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要求,能够满足本科教育教学的需要。
①师资数量截止2012年9月1日,学院各类专兼职教师共384人,其中专职教师196人,兼职教师188人,折合为专任教师290人。
②师资结构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人数为31人,副高级职称人数为135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及以上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23%;博士学历人数为17人,硕士学历人数为202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57.03%。
③生师比17.68:1(在校本科生人数5126÷专任教师数290)。
(2)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学院严格执行主讲教师资格制度,并作为保证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各门课程主讲教师全部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
(3)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学院要求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讲授两门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课程的,不再聘任为教授、副教授。
2012年学院31名教授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100%,讲授67门课程,占课程总门数的比例为4.8%。
2.教学经费投入为保证学院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投入日常教学经费642.09万元,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517.11万元,生均1,008.80元;专项教学经费24.95万元,生均48.67元;实验经费43.45万元,生均84.76元;实习费56.58万元,生均110.38元。
3.教学用房学院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教学大楼共3栋,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4.83万平方米,生均面积为9.42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为2.5万平方米,生均面积为4.97平方米。
4.图书及其应用情况(1)图书藏量截止2012年9月1日,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41.68万册,中文期刊282种。
2011-2012学年生均藏书量为81.31册、图书新购置经费达250多万元、生均年进书量为36.16册。
馆藏文献统一按《中国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及自主规范著录,共有图书22大类,包括文学,经济,工业技术,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艺术,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社会科学总论,医药、卫生,数理科学和化学等。
馆藏结构和学科分布基本合理,能够满足全院师生教学和科研的文献阅读需求。
(2)图书应用情况学院图书馆馆舍面积6800平方米,设阅览座位809个,采用ILASSII图书馆管理系统,拥有先进的计算机及相关设备100多套。
图书馆实行自动化、网络化管理,电子信息资源便利丰富,网上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全天24小时开放,为读者提供信息检索、文献传递、读者借阅信息查询和网上咨询解答等服务。
图书馆设有流通书库5个,分别为社会科学书库、自然科学书库、综合书库、经济书库与文学书库,另设有种本库1个,期刊阅览室1个,电子阅览室1个,特色阅览室1个,阅览室1个,自习室6个。
图书馆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实行藏、借、阅、检索、管理相结合的开放式管理模式,每周开放时间59.5个小时,对所有书刊实行开架式借阅,多层次、全方位为读者提供文献借阅、参考咨询等服务。
本馆自开馆以来,通过“读书月”、网络书展、“好书推荐”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图书资源利用率每年稳步提高,2011-2012学年到馆总量为11385人次,年人均到馆次数3.43次。
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截止2012年9月1日,学院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38.22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4366.4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04.36万元。
新购进仪器设备已全部到位,并投入使用,全部教学设备都在正常使用中,对个别需维修的设备,学院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修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
6.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目前,学院已经建成一个主干为千兆光纤线路,百兆到用户桌面的高速、稳定可靠的校园网,校园网覆盖了校园内全部的教学楼、办公楼和宿舍区。
截止2012年12月31日,学院建成网络信息点总数达5800个,校园网设备总台件数170台,其中核心路由器1台、核心交换机1台、出口网关1台、各类接入和汇聚交换机总数超过100台、应用业务服务器20台、存储服务器3台。
面对校内所有网络用户,学院架设有学校Web、校内Ftp、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系统、域名系统、邮件系统、图书馆系统、财务系统、一卡通系统等应用平台。
校园网采用高性能核心交换机为中心,通过千兆主干光缆将校园内各教学楼、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学生宿舍连成一体,使学院“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达到了国内教育界“千兆主干线、百兆到桌面”的中高端水平。
校园网通过与桂林理工大学连接实现CERNET资源共享,1100M主干光缆与中国电信网互联,实现了师生们在校区内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足不出户,遨游世界”的高效互联网体验,更好地推动学院信息化的发展。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1.专业建设(1)特色专业建设学院坚持“巩固优势专业,培育特色专业,大力发展急需新专业”的原则,根据社会需求将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以土建、地质等工科专业上,并注重管、经、文、艺、理多学科的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了部分优势和特色专业。
2012年,省级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材建设、校企合作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学院的专业建设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起了示范和促进作用。
(2)新专业建设2012年,学院设置的本科专业中有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不满3届,属于新专业。
在新专业的建设中,学院采取了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新专业的建设水平。
2012年,学院申请增设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全部获得教育部批准,2013年正式招生。
(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学院各专业以“宽基础、强技能、广适应、善创新”为人才培养思路,围绕培养以“一德四能”(品德高尚、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各个教学环节,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4)人才培养方案特点①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35%左右,文科、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25%左右,并初步形成了由课程内实践教学环节、单独开设的实验实训课程和集中性实践环节所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形式和实践场所丰富多样,包括企业参观认识实习、专业考察实习、施工现场实训、企业顶岗实习、软件仿真模拟、实验室实训等。
②优化课程设置,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学院课程体系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和集中性实践课3个大类,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实践课、专业实践课7个系列。
在整体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学院围绕学生素质结构要求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设置了系列化、成套化的人文社科类、创新创业类和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