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初中中考语文 仿写综合题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初中中考语文 仿写综合题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初中中考语文仿写综合题阅读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仿写综合题1.某班围绕下面一首诗开展诗歌诵读活动。

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的树永不老去(1)朗诵诗歌要把握节奏,请用“/”为下面的诗句标明停顿。

(要求:只标一处,标在恰当位置)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2)请根据开头两句诗内容和句式的特点,发挥想象,仿写一句。

(3)有同学搜集了一些关于“乡愁”的诗句,你最喜欢哪一句?请挑选出来并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李白》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4)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青睐的对象。

天文专家表示,于10月8日登场的月全食天象是中国的观测者今年能观察到的唯一一次月全食现象,而且中国全境观测条件都不错,只要天气晴朗,中国几乎所有地区都能欣赏到一轮“红月亮”高挂夜空。

10月15日下午三点,“天文社”拟召开一次“神秘的月全食”专题活动,请你通知所有成员准时到达多媒体教室并提前准备好发言内容。

(要求:格式规范,内容具体。

)【答案】(1)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2)故乡的曲是一朵清雅的花,总在飘雨的夜晚绽放。

故乡的情是一缕袅袅的烟,总在孤寂的黄昏飘散。

(3)①作者所写并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②诗人移情于物,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表达出自己思乡深情。

③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4)示例:通知天文社成员:我社定于10月15日下午三点开展“月全食成因”专题活动,请准时到达多媒体教室并准备好发言内容。

天文社2016年10月14日【解析】【分析】(1)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句子的理解与断句能力。

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

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

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

(2)这道题目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仿写语句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它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许多方面,仿写要求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句式要统一;修辞要相同;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的赏析。

赏析时要注意抓住具有特征的关键词语,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综合进行分析,抓住示例中的语句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揣摩。

(4)该题考查的语言应用,着重于语言表达。

要根据材料提供的情境条件,应用恰当的格式来表情达意。

本题要注意内容表述要具体,时间、地点等要求要明确。

【点评】(1)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九年级开展“走近现当代诗歌”的语文综合性活动,请你参加。

走进书的世界金波翻开书本的每一页,都像走进一个新的世界,眼睛变得应接不暇,心灵体验着发现的喜悦。

书像大海,我们像一条鱼,书像蓝天,我们像一只鸟,美丽的成长记忆,就从这里开始闪耀。

书页里夹着白天的阳光,书页里夹着夜晚的月光,无论多久,每一次翻开,生活都会在这里飘香。

日子因阅读变得丰满,阅读像吸吮生命的甘泉,知识让心灵长出了双翼,我们从书的世界里飞起。

(1)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我们从书的世界里飞起。

(2)诗歌第三节的韵脚是________,押________韵。

(3)请你仿照示例,写两行小诗。

示例:日子因阅读变得丰满,阅读像吸吮生命的甘泉,(4)刘畅同学在参加活动后写下的心得体会,有一些问题,请按要求帮他修改。

诗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妙趣横生、雅俗共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A】能否弘扬诗歌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事。

【B】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围绕诗歌文化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学习。

此次活动使我对诗歌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①【A】处划线句子有两面对一面的语病,应将________删去。

②【B】处划线句有句式杂糅的语病,应修改为________【答案】(1)我们/从书的世界里/飞起。

(2)光、光、香;ang(3)略(4)能否或否;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围绕诗歌文化,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学习。

或: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以诗歌文化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学习。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诗节奏的划分。

要求学生:根据意思划分。

一般来说,一个意思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

所谓相对独立,是指在诗句中可以单独拿出来,表示一个意思。

一般来说,一个单个的词或意思紧密的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意思紧密就是不能拆开来读,如果拆开读听起来就会显得不连贯,缺乏诗的韵律;根据意思划分。

一般来说,一个意思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

所谓相对独立,是指在诗句中可以单独拿出来,表示一个意思;综合词、词组和意思来划分。

这种方法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也最实用。

因为在具体的诗句中,各种情形都会碰到,因此,只有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划分节奏才能得心应手。

结合三种方法分析,我们/从书的世界里/飞起。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韵脚的把握。

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

故第三节押韵的字是:光、光、香。

压:ang韵。

⑶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

仿写句的类型看,大致可分为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

本题属于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应注意仿写句要注意内容上的连惯性与延伸空间的关系。

围绕“阅读”,写出富有诗意的句子即可。

注意比喻,拟人修辞的运用。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①两面对一面,把“能否”或“否”去掉。

②句式杂糅,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围绕诗歌文化,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学习。

或: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以诗歌文化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学习。

故答案为:⑴我们/从书的世界里/飞起。

⑵光、光、香;ang;⑶略;⑷能否或否;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围绕诗歌文化,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学习。

或: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以诗歌文化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学习。

【点评】⑴诗歌的特点是内容丰富,感情充沛,概括性强,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言精练。

划分现代诗歌的朗读节奏,在近几年的中考中时有出现,考察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客观选择题,一是主观表述题。

注意事项:①要从内容上深刻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思想。

②要分析和掌握诗歌的节奏。

③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

答题技巧:①根据情感确定轻重音。

②根据语音、意义划分节奏。

③根据语境处理停顿。

⑵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

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

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

引这些字的韵母要相似或相同。

⑶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

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还要弄清楚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或转折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

或总分或并列等,都必须合规格。

⑷辨析或修改病句。

常见的病句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前后不一致、句式杂糅、用词不当、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等。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

《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

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其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2)根据材料内容,以“散文”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答案】(1)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2)散文是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解析】【分析】第一题考查概括能力。

第二题考查语言表达。

(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阅读文段,其主要内容是材料的第一句话。

可概括为: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由题意可知,本题要求用一句话来描述散文,并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使用自己最熟悉的修辞手法即可。

示例一:散文是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示例二:散文是我国文学花园里的一枝美丽的花朵。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作答本题,要抓住材料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注意字数30字的限制。

(2)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中招考试的要求,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

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4.综合运用。

某班开展“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寻“和”之意)古今中外有许多弘扬“和谐”的名言与名人故事,请你找出下面所给名言或故事中与“和”无关的一项________(只填序号)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和为贵,谐为美③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④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2)(践“和”之行)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为了彰显“和”的内涵,学校准备开展“构建和谐校园”的主题班会,请你就如何“构建和谐校园”从师生和学校两方面各提一条建议。

(3)(寻“和”之用)每个同学都希望拥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请你以“构建和谐家庭”为主题仿照已给句形式,根据下文的语境,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家,是一盏不灭的明灯,永久地照亮我生命的黑暗;家,是一叶不歇的扁舟,永久地摆渡在我生活的渡口;________,我愿用世上最美最温暖的词汇来赞美家。

【答案】(1)③(2)①师生:尊师爱生,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宽容待人;②学校:建立好的学风、好的校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