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科学2002年第3期(总第118期)论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与国家主权杨泽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如何正确认识民族自决原则与国家主权原则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国际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民族自决与国家主权之间既是一种相互并存的关系,同时又是一种彼此制约的关系。
在未来的国家实践中,我们既要坚持国家主权原则,又要客观、慎重地对待民族自决原则。
[关键词]国际法国家主权民族自决影响Abstract:how to accurately recog nize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nciple of natural 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state sovereignty is an impor tant task of contempor ar y interna-tional law.T he nat ional self-determination is related w ith state sovereignty and conditions eachot her.In the future state pract ice,not only the principle of state so ver eignty should be maintainedbut also t he natur al self-deter mination should be handled objectively and discreetly.Key Words:international law;state sovereignty;natural self-determination;influence中图分类号:DF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307(2002)03-0039-(13)作为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民族自决0(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与/国家主权0(State Sovereig nty)在现代国际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112(P127)然而,在当代国际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民族自决与国家主权在国际法上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它同以前相比是否已有所变化?尤其是在冷战结束后民族分立主义势力高涨的情势下,如何正确认识民族自决原则与国家主权原则的关系?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民族自决的由来及其内涵/民族自决权0(又称民族自决原则)一词源于德语/Selbstbestim mungsrecht0,它是德国学者最先使用的。
122(P702)其实,民族自决权历史悠久,其最初的萌芽可追溯到中世纪末期欧洲民族国家形成时期普遍流行的民族主义思想。
然而,民族自决的概念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正式提出来的,132(P679)它主要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收稿日期:2001-12-22作者简介:杨泽伟(1968)),男,湖南新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法系教授,法学博士。
需要。
诚如列宁所说:/建立最能满足现代资本主义这些要求的民族国家,是一切民族运动的共同趋向(意向)。
0142(P379)民族自决观念与19世纪的民族国家理念结合在一起,对现代国际社会的主体)))享有主权的民族国家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民族自决成了世界政治的口号。
1914年,列宁发表了5论民族自决权6一文,首次对民族自决权作了全面的论述。
他认为:/所谓民族自决,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分离,就是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0/从历史的和经济的观点看来,马克思主义者的纲领上所谈的-民族自决.,除了政治自决,即国家独立、建立民族国家以外,不能有什么别的意义;0/各民族完全平等,各民族有自决权。
0152(P509.512.566)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讲的民族自决,是指处于殖民统治和外国奴役下的人民有摆脱外国统治和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这是民族自决权的基本含义。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其著名的十四点纲领中,要求/按照明白可以的民族界限确定奥地利)))意大利的国境,重建波兰作为独立的国家时,将波兰种族所居之地均归入其版图。
0162(P235)这种将民族的区分与国家的边界联系在一起的设想,后来为某些国际法文件所采纳。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民族自决原则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一定的承认。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两国首脑达成的5大西洋宪章6确认:/凡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两国不愿其实现。
0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
各民族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05大西洋宪章6中的自决概念,只是针对欧洲国家以及纳粹统治下的其他民族恢复其主权和自治政府,不适用于殖民地。
在旧金山制宪会议上,民族自决的范围是与会国讨论和争执的问题之一。
5联合国宪章6第1条第2款规定,联合国的宗旨之一,是/发展国家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0。
5联合国宪章6是第一个正式规定民族自决的条约,从而使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规范。
随着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兴起,联合国的会员国大量增加,民族自决原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战后一系列的国际法文件,都提到了民族自决原则,从而使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和发展。
这些文件主要有:1952年5关于人民与民族的自决权的决议6、1960年5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独立的宣言6、1970年5国际法原则宣言6、1974年5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6等。
从上述民族自决原则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民族自决作为一项国际法基本原则,已基本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和接受。
我们从民族自决原则的由来和历史演进中,可以总结、归纳出民族自决的涵义。
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是指一切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具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政治地位和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应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所有国家均承担义务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干涉、破坏或剥夺此项权利,否则,就构成国际不法行为,有关行为国家应承担国际责任。
从广义上说,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已经获得民族独立并已建立民族国家的人民或民族。
这些国家的人民或民族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具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政治、社会制度的权利,以及独立发展自己的经济、社会文化的权利。
对于这些权利,其他国家均有义务予以尊重,而不得进行干涉。
172(P148)二、国家主权的内涵及其历史演进国家主权与民族自决原则一样,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国家主权在国际法上是指/最高权威,这在国际上并非意味着高于所有其他国家的法律权威,而是在法律上并不从属于任何其他世俗权威的法律权威。
因此,依照最严格和最狭隘的意义,主权含有全面独立的意思,无论在国土以内或在国土以外都是独立的0。
182 (P92)可见,国家主权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是对内的最高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和物以及领土外的本国人享有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二是对外的独立权,即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是自主的和平等的。
按照近代国家的概念,国家和主权是不可分的,主权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特殊属性。
近代国际法就是在平等的主权国家的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是主权国家之间的法律,所以主权也是作为国际法主体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主权0观念源于西方。
一般认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诠释了主权的思想。
但第一个明确使用这一概念并赋予近代意义的人,则是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Jean Bodin)。
博丹对当时法国的政治情况进行考察后,首先提出主权学说。
按照他在5论共和国6(1577年)一书中所下的定义,主权是君主/不受法律限制的对臣民的最高权力。
0在他看来,主权是永久的、非授权的、不可抛弃的、不受法律限制的,君主是主权者,只受神法、自然法和万国公法的拘束,国内法则不过是君主的命令。
博丹提出主权学说的目的在于论证当时法国君主的专制权力,从而加强君主的地位,以消弭宗教纷争,确保国家的安定。
这一学说适应了当时欧洲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对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它强调了各国君主的主权平等,对近代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到17世纪,霍布斯提出了比博丹更为强烈的主权观念。
霍布斯认为君主是不受任何约束的,而且有超越一切的权利,甚至有超越宗教的权利。
然而,有学者也对此提出异议,特别是普芬多夫,他否认主权包含全能权力。
按照他的说法,主权是一个国家内的最高权力,但不是绝对的权力,而且主权是可以受宪法的限制的。
尽管对于主权的定义有不少分歧意见,16、17世纪的所有学者却一致认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与会各国缔结的5威斯特伐利亚和约6结束了中世纪的等级制度,第一次确认了所有参加国家的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从而承认了各国的平等主权,为近代国际法奠定了基础。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使欧洲普遍建立起近代的民族国家,并且以资产阶级民主制代替了专制君主制,作为专制君主最高权力主权概念发展为人民主权思想。
法国大革命中提出了人民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这些原则后来得到了各国的承认,从而丰富了国家主权原则的内容。
至此,主权的概念就完全和君主脱离了联系,而单纯成为国家的属性。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旧的民族国家已经阻碍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垄断资本的扩张要求打破一切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这样,一些欧美学者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欧洲民族国家兴起时期争取主权的口号已经过时了,/主权在民0和/民族主权0理论也已经不合时宜,于是否定和弱化国家主权的理论开始抬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法国公法学家狄骥(L.Duguit)为代表,率先对国家主权提出了责难。
狄骥认为/国家不是一种权力0,主权只是凭空臆想的虚构,否定了国家主权的客观实在性。
1102(P112)随后,波利蒂斯(Politis)根据社会连带的理论对国际法的主权概念进行了批驳,他指责主权使国家享有了一种绝对的权力,使主权国家可以在对外关系上为所欲为,这样国际法就成了一纸空文,世界的安全体系也不可能建立。
他甚至否认相对的、有限的主权观念。
30年代,法国另一位国际法学家塞尔(Scelle)也持同样的观点,断定主权观念不符合社会事实,也与法律观念不相容,他反对国家人格说,宣称这都是/虚幻0,不能把国际法建立在主权观念的基础上,这样国际法就成了形式主义。
这个时期,大多数国际法学家均偏向于承认受国际义务削减的、相对的、有限的主权,以为国际关系愈发达,国家的自由就愈应该多加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