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
17 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
第五单元
比较阅读
一、内容比较和形式比较 内容比较主要包括主旨比较和材 料比较 形式比较主要包括结构比较、语 言比较、表达方式比较和文体比较。
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异。
一 教学目的 (一)体会作者以故乡的榕树为托借, 通过描写它的浓密与奇趣来抒发自己的思 乡深情。 (二)学习本文将记叙、抒情、描写 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作者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 1941 年 3 月 27日出生于福建省长乐县。中学时代就酷爱文艺,擅长 丹青,曾有多幅作品被中国保卫儿童委员会选去参加国 际少年儿童画展,并获奖。1960年考入福建师院中文系, 开始诗歌创作,走上文学道路。作品先后在《人民文 学》、《福建文艺》。《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诗 歌《两代人》等还被译为英文和法文。 1975 年 9 月,黄 河浪赴港定居,从事绘画工作,业余坚持文学创作。在 内地和港台的多家大型报刊上发表过诗歌和散文。此外, 还发表了《失落的珍珠》、《大乡里进医院》、《香港 式的烦恼》等反映香港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 1980 年 6 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海外浪花》, 1986年冬又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大地诗情》。1979年, 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散 文组冠军。《故乡的榕树》获奖后,曾被海内外十余家 报刊转载,并获得了广泛好评。
练习二
文章着重突出了榕树的浓密。这 样写是为了形象地表现故乡对人 们的庇护荫佑,抒发自己的思念 与眷恋之情。 对文章主旨起提示作用的语句: 如第 9 自然段“苍苍的榕树啊 …… 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 雨……第12自然段……
练习三
参见课本
第一层(第4自然段)这是一个过渡段,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写故乡榕树四 周的景色。 第二层(第5、第6自然段),具体描写 了“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及与这两棵 老榕树有关的童年趣事。
第三层(第 7——9 自然段),回忆 母亲、祖母及乡亲们在榕树下的 各种活动。
第四层(第10自然段),写作者 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夏夜。
第三部分(第 11—13自然段),结束 回忆,直接抒发思念故乡的真挚情感。
文章托物抒情,寄情于物。全文以 “庇护”为“文眼”,通过叙写故乡 人在榕树浓荫下安宁、愉快的生活, 表达成对故上乡亲的思念与眷念之情。
练习一
本文主旨:作者通过回忆故乡榕树 和与榕树有关的趣事,表达了对庇护 和养育了自己的故土乡亲的深情思念 和挚爱之情。 文章选材特点:作者围绕主旨选取 亲身经历的、与故乡榕树密切相关的、 最能表现故乡风物人情的材料展开叙 写。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l—3 自然段)写作者与小儿 在住所附近的“两棵苍老葱郁的榕树”下 嬉玩时“动了未泯的童心”,情不自禁地 联想起故乡的两棵榕树,思乡怀旧之情油 然而生。 这三个自然段里,作者缓缓地把读者引进 了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之中。
第二部分(第 4-10 自然段)描述与榕树 有关的人和事,抒发对故乡榕树和故乡人 的眷念之情。 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着重叙写故乡榕树 下那些牵动游子情思的往事。这部分分四 层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