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矿成因

金矿成因

主要金矿类型的地质特征与矿床实例(2006-1-10)一、岩桨一热液金矿床本类金矿床分布于古地块周围断陷盆地的边缘,或两个构造单元之间的深断裂带附近。

滨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控制了本类型的矿床,如密山一清源深断裂,郯城一庐江深大断,裂浙闽沿海的丽水一海丰深断裂带等。

混合岩化一交代重熔、同熔型花岗岩类与含金建造变质岩系有着内在联系,所形成的含金花岗岩或偏碱性的花岗岩类小侵入体,岩株对岩浆期后热液金矿床有直接的控制作用,本类型金矿床可分3个亚类:(一)重熔岩浆热液金矿床成矿母岩为含金的重落型花岗石。

在燕山期,它们沿着深切基底的断裂构造侵入到不同时代的盖层中。

金矿化多沿台、槽分界断裂私隆起区的边缘断裂展布。

在隆起区以金矿化为主,伴有多金属矿化,在凹陷区以多金属矿化为主,而在过渡带则为金一多金属矿化。

在侵入体内为石英细脉浸染型金矿化,含金黄铁矿石英细脉带产于岩体的边缘或其顶部,而含金石英脉带赋存于接触带和围岩的构造裂隙中。

河北峪耳崖金矿床实例:燕山期花岗杂岩体居于矿区中心。

同位素年龄1.4亿年。

呈北东一南西向分布,岩体的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长2 km,宽0.7km,平面上中间膨大两端狭小,呈一菱形状(图1一4)侵入于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中,接触带局部有矽卡岩化现象。

侵入杂岩体主要由同源不同阶段侵入的似斑状斜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组成。

金矿化带主要分布于内接触带附近和岩体中,仅极少数分布于自云岩或岩枝边部的断裂构造中,白云岩中的矿体,一般距接触带50-100m。

成矿断裂主要有两组,一组走向北40o一80o东,倾向北西,倾角400-80o,贯穿全区,规模较大,破碎带发育,另一组走向为2900-280o倾向北东,倾角40o一60o,仅在若休内部发育,与第一组斜交,规模小。

已查明地表矿带有14条,深部盲矿带10余条,每一矿带由1一6条矿体组成。

大多数矿带平行于岩体长轴方向,呈平行脉状,雁行排列,地表规模较大,长几百米,厚度不足1 m,最厚5 -10M。

含金地质体共有3种:①含金黄铁矿石英脉;②含金黄铁矿石英细脉带;③含金破碎蚀变带。

围岩蚀变强烈,以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钠长石化为主。

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有银金矿和啼金矿,金属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辉翎矿等。

金品位为5.37-9. 01g/t,一般在7 g/t以上。

矿石铅属古老正常铅,模式年龄为15亿年.(二)混合分化一重熔岩桨热液金矿床本类矿床分布于山东招一乳地区。

与矿床有关的棍合花岗岩仅出露于滨太平洋成矿带,并受中生代板块俯冲带的控制。

招掖金矿带分布于胶东台隆西部沂沐大断裂以东。

基底为太古代一下元古代胶东群,以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和云母片岩为主。

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相当于太古代绿岩系中火山岩组合的一部分,18亿年前曾发生过区域变质一混合岩化作用。

在燕山期,地台活化,构造岩浆活动强烈,玲珑花岗岩和郭家岭花岗岩是在含金建造变质岩系的基底上,经原地和半原地的混合一交代重熔形成,并且有明显的突变和不连续现象。

区内有大小百余处的矿床(点),而大部分产于混合花岗岩的岩体内.本类型中的矿石铅同位素的模式年龄为1-10亿年,多数集中在1一4亿年等时线年龄为1.28亿年。

因此,主成矿期在中生代,而古老矿石铅是从老地层继承下来的。

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可分为“玲珑式”和“焦家式”两种类型。

两者的成扩机制相同,但成矿环境和赋存的构造部位有所差异(朱奉三1980年)。

前者矿石类型为石英脉型,后者为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

焦家金矿床实例:焦家金矿位于山东省掖县,它是该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的典型代表,被称为憔家式”金矿。

金矿床受北北东向的焦家主干断裂控制。

焦家断裂带长12km,最宽200m,平均走向北40o东,倾向北西,倾角30o-45o,断裂带(韧性剪切带)为一宽大的混合花岗质均粒糜梭岩,沿走向和倾斜均呈开阔舒缓的波状(图2一5)。

该矿床已发现5个矿体,以I号矿体的规模最大,约占总储量的85%。

矿体长1220m,厚0.31-15. 44m,平均厚3.52m,沿倾斜一般深油500-670m,最深达850,走向北东10o一30o。

倾向北西,倾角40o-600,由浅至深渐变缓,矿体呈宽大的脉状,沿走向和倾向膨胀、狭缩、分枝复合现象显著.2号矿体的矿体长850M,厚0.30-7.28m,平均厚1.56m沿倾斜延深850m。

走向北东7o-30o,倾向北西,倾角410-63o。

沿走向及倾斜有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的现象(图1-6)。

矿化连续性较1号矿体差。

3号矿体为隐伏矿体,沿走向长240m,厚度0.30-3.25m平均厚1.48m,控深150—300m。

走向北东38o ,倾向北西倾角42o ,矿体赋存于单一的黄铁矿化,硅化花岗岩中,黄铁矿呈网脉状分布。

矿石主要组分为金,银,硫。

矿石矿物主要为银金矿和黄铁矿,而铜,铅,铅硫化物少量。

脉石矿物为石英和绢云母。

金品位3.07—52.59g/t。

围岩蚀变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

三接触交代—热液金床矿国内矽卡岩型金矿床少见,多以伴生金的形式出现。

近年由于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在接触交代的矽卡岩体中也找到了单一的金矿体(尽管矿体的规模不大)。

此类型实际上是熔岩浆热液金矿床的一种特殊形式,两者在成因和时空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金矿化是发生在矽卡岩形成之后的晚期中低温热液阶段,并迭加于矽卡岩体之上,中酸性侵入体可以是中深的,也可以是浅成的。

本类型有两种矿石建造,①金一铜建造,如山东沂南辽宁华铜;②铅-锌-金建造,如河南水口山,山东沂南冶官墓矽卡岩金矿床实例:冶官墓金矿是山东沂南金矿金厂矿区的一个矿床,位子沂叙断裂的西侧,鲁西系构造和沂沐断裂交汇部。

矿区的次火山岩体,基本上属钙碱性系列,由花岗斑岩、闪长纷岩和霏细班岩等组成,侵入于寒武系地层中,均为燕山期产物.花岗斑岩岩枝(同位素年龄159.2百万年)侵入于寒武系下统灰岩中,接触交代的含矿矽卡宕多呈透镜状、串珠状、似层状等。

金和余属硫化物早脉状和细脉浸染状分布于钙质矽卡岩中。

矿石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辉钼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黝铜矿、方铅矿、硫锑铅矿和自然金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绿泥石和碳酸盐。

可见自然金呈片状集合体出现,并与黄铜矿和斑铜矿密切共生。

自然金呈片状、浑圆状细脉状产出,有些银金矿沿裂隙定向排列成丝状。

金的成色为94.3。

在矽卡岩中普遍存在晚期的热液蚀变,以绿泥石化,碳酸盐化为主,它们交代了矽卡岩矿物。

迭加在矽卡岩之上。

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愈强,金矿化愈富,反映了金和晚期中低温热液蚀变的密切关系。

二、火山及次火山岩,热液金矿床此类型金矿床新生代的中酸性火山岩有关。

分布在滨太平洋板块俯冲带边缘区,包括东北、华北东部和东南洽海的陆源区。

在分布区内,火山岩带和火山岩盆地往往位于含金建造变质岩系的背景之上,因此金矿化可能与潜在触层存在着内在联系.根据火山岩相可分为两类,火山岩型和次火山岩型(包括火山颈和火山作用相关的超浅成浸入体)。

(一)火山一热液金矿床本类型金矿床与陆相火山岩有关,属中一新生代的钙碱性系列的火山岩:玄武岩、英安岩、安山质碎屑岩和安山质凝灰岩。

成矿时间晚于火山岩喷发之后,赋存于火山喷发中心、火山管道、火山口相的喷发岩及其火山碎屑岩中,矿石建造可分两类:1.铜-金建造此类组合与中生代陆相钙碱性火山岩和破火山口关系密切。

江苏铜井金矿的含铜金石英脉,主要产于火山颈相的响岩熔接凝灰抑火山角砾岩中。

矿脉大小不一,围岩蚀变明显,以钾化,硅化和绢云母化为主,矿物共生组合有自然金、银金矿、辉银矿、黄铜矿和黄铁矿等。

2.银-金建造矿化成与晚第三纪,中新统-上新统的安石岩,流纹岩及凝灰岩有关,也与中生代侏罗系的中性火山岩系有关,如台湾金瓜石,吉林刺猥沟,矿床以近地表为特征。

在距地表100--300m 范围内,向下迅速变贫,具典型的低温矿物组合,含银量高。

吉林刺猥沟金矿床实例:矿床位于刺猥沟-金仓构造-火山地堑之西部。

该地堑是由褶皱基底断块下沉和随后火山喷发所形成的负向构造。

地堑周围被线状断裂限定,其内的火山岩层向中心倾斜,倾角一般为200-30o,外陡内缓,中心部位倾角<10o,并且在地堑内部和外围都有次火山岩分布。

破火山口周围的环状和放射状断裂充填有含金石英脉,见图2一8。

矿区内主要出露侏罗系中统屯田营组下段的安山质角砾岩、安山岩等,其銣鍶等时线年龄为147.5百万年。

其下伏为上二迭统的浅变质岩系。

在安山岩中次火山岩的脉岩发育,在空间上与金矿体密切伴生。

含金石英脉、方解石石英脉受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断裂控株,矿脉长数百米至千米,沿走向断续分布,平均厚2一3m,呈陡倾斜产出,其两侧见强烈硅化叠加在青盘岩化之上。

矿石矿物有自然金、银金矿、自然银、辉银矿、针碲金矿、碲银矿、黄铁矿、黄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硬锰矿和辰砂等。

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冰长石和明矾石等。

自然金呈粒状、树枝状。

粒径0.05-0. lmm,金的成色为712,金的平均品位为10,16g/t,金银比值平均为1.249。

围岩蚀变:早期青盘岩化、中期硅化、绢云母化、冰长石化、晚期为碳酸盐化。

成矿温度180-240℃(均一法)、压力14.8—20MIPa,深度0.49-0. 67km(超浅成)。

图2-8刺猾沟破火山口构造及含金脉体分布1、破火山界限门、2、含金脉体;3、破碎蚀变带;图2—9吉林省汪清刺猾沟金矿地质图4、第一旋回火山喷发岩;5、第二旋回火山喷发岩;(据吉林省地质局贾金地质大队)6、第三旋回山火喷发岩;7、二迭纪钱变质岩系;1一第四系冲积层;2-侏萝系中统屯田营组安山8、石英闪长岩;9、次安山岩;lo,断裂裂晾;岩、安山质角砾溶岩、3一二叠系统上柯.11、安山质熔岩一安山质火山碎屑岩;12,流纹岩岛组凝灰质板岩、砾岩等;4一次安山岩;5-次安山玄武岩;6一石英方解石脉;7一金矿体编号;8二州变带界线;9一断层及编号(二)次火山热液金矿床本类金矿床主要产于酸性中酸性和少数为偏碱性的浅成、超浅成的次火山小侵入体或火山营道中。

矿体呈脉状,赋存于岩体顶部或接触带中,一般受断裂带控制。

围岩蚀变有钾化、硅化、黄铁矿化和碳酸盐化。

团结沟金矿床实例:矿床产于元古界黑龙江群变质岩系的复背斜西北翼和中生界火山岩系组成的乌拉嘎断陷盆地边缘部(见图2-10)。

北北东向乌拉嘎深断裂控秘了本区的岩浆活动。

花岗闪长斑岩体的南部接触带为北西向角砾岩带,它控制了主矿体的分布。

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侏罗纪末,早白堊纪前。

早期以中酸性溶岩为主,包括玄武安石岩和英安岩的一套火山岩系。

中期为次火山岩相的花岗闪长斑岩。

晚期为各种中酸性火山碎屑岩。

花岗闪长斑岩的同位素年龄为100—112.6百万年,属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经岩石化学计算,应属岛弧区弱造山带火山活动的产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