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路设计中的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摘要:本文对现阶段公路设计中环保与景观概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公路设计中对于环境敏感点的对策措施,其次,对路基路面的防水,桥梁隧道等结构物的环境设计原则,最后,对于整个工程的景观设计理念、原则、表现手法,以及施工中及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及注意事项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达到指导同类工程设计的目的。
abstract: in this pap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andscape concept in highway design was summarized,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oint were analyzed. secondly, waterproofing of pavement,environmental design principle of bridge tunnel were introduced. finally, reasonable proposals were put forward to the landscape design concept, principle,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for the whole projec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period,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guiding the design of similar projects.关键词:公路设计;环境保护;景观设计key words: highway desig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landscape design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092-020 引言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于公路工程的环境保护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公路工程的环境保护只是在修建完成后,在路基边坡上种植一些树木,作出一点绿化,在一些景观点位置作出一些装饰,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该作法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目前,人们已经开始转向在设计理念和设计做法上,充分考虑环保意识,从对环境保护不利因素着手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公路在前期设计工作中就从总体上选线阶段开始注重与方案结合,考虑其合理性,本着“以人为本,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对路线设计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考察,包括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水土的保持,道路两侧的居民生活点、所在区域内的生活饮用水以及生态水等方面,都要采取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并从美学角度、艺术角度对公路进行相关的景观规划,全力打造自然、生态、和谐的公路路域景观。
1 现阶段公路设计中环保与景观概念根据相关规范要求,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旨在对建设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对可能产生的水和噪声污染进行有效的防治,对产生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并从营造优美、和谐、自然的景观出发,打造具有本项目自然、人文特色的公路景观。
具体的设计内容为:“路线布设阶段生态环境的保护性设计,施工运营期大气、水、声环境的污染防治工程设计,公路边坡、施工场地、取弃土场等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路基两侧的绿化景观设计。
”根据本项目的定位、功能,结合沿线环境和地质地形条件,总体上以交通部提倡的“六个坚持、六个树立”设计新理念为指导思想,将社会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路线线位的布设以及公路各分项工程的形式选择和设计的全过程中,最终使本公路工程达到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目的。
2 公路设计中的环境敏感点分析及对策措施首先,经实地勘测和资料收集,在路线所经区域有无自然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路线区域内有无福利院和卫生院等声环境和大气环境敏感区,在路基用地范围内有无正在使用的水井等。
其次,还应注意路线路线附近有无对噪音要求较高的学校等。
设计中应对施工期噪音做出专门规定,并要求在运营期,公路管理部门加强该处的噪音监测,如超过国家相关法规规定,需修建隔音墙。
路线区域沿线占地类型主要有水田、旱地和山林地等,公路建设对农业生态系统和林业生态系统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能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造成破坏。
公路选线尽量少占农田,在弃土场的选址上亦考虑到尽量占用山林地,为节约土地资源再设置取土场时也需谨慎考虑,弃土场及施工临时用地在施工完成后,应要求利用提前收集的种植土复耕。
3 桥隧等其他情况3.1 桥涵在设置桥涵时,充分尊重农村路网、河流、小溪、农用灌溉及自然的排水系统的原始自然状态,适桥设桥、适涵设涵,不刻意通过压缩原始沟渠、河流、水系的过水断面和改移道路、沟渠来减少桥涵工程量,尽量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秩序。
3.2 隧道从安全、环保、占用土地资源等方面考虑,在高挖方地区应设置隧道。
隧道设计时,采取早进洞、晚出洞,洞顶都是零填挖进洞,没有洞顶仰坡;根据地质、地形情况合理选择洞门形式,隧道排水应考虑洁污分离措施,设置沉砂池沉淀污水后再排放等。
3.3 平面交叉总体设计、路线布设都应充分考虑了沿线居民的出行问题,将该区域内农村公路网与路线交叉的地方按照一定的间距设置平交,确保沿线居民都能快捷通达,营造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氛围。
平面交叉的设置,应满足当地路网与本项目道路的衔接,满足通达、集散的功能,为当地居民创造了良好的出行条件和发展经济的条件。
3.4 其他工程为保证原有农村路网、农用灌溉、自然水系不中断,对部分被占用的灌溉沟渠、农村公路进行了改移恢复,将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4 景观设计理念、原则及表现手法4.1 设计理念景观设计应以环保、自然、文明、和谐为理念。
在环保的基础上,以自然植被的恢复为主,力求彰显人类文明的同时弱化人工痕迹,勾勒出一幅人、车、路及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美丽画卷。
4.2 设计原则4.2.1 因地制宜原则:结合道路的实际情况,在满足交通安全、相关法律和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在树种的选择上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尽可能地选用乡土树种,并兼顾短期和长期的绿化效果。
4.2.2 师法自然原则: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结构和自然生态系统,减少人工痕迹,采用不同的绿化手法协调、弥补和美化道路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不利影响。
4.2.3 崇尚文明原则:随着社会的进步,景观协调、美化、香化已成为公路的绿化水平、档次和文明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本项目应适当利用当地引进驯化的外来树种的优势,丰富公路绿化物种的选择范围。
4.2.4 经济可行原则:设计过程考虑其经济性,以便于后期人工养护,尽量少维护甚至不维护,实现绿化景观工程的经济性。
4.3 表现手法结合道路周边自然环境,在路幅范围内种植各种乡土植物,采用“遮、露、透”等手法,兼顾本项目旅游需求,但不刻意造型,不做硬质饰品,形成自然和谐的植物景观长廊效果。
5 施工中及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及注意事项在建设期间,公路建设方应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对施工单位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各项环保工程的落实。
环保工程与土建工程应同步进行,路基的边坡应同时开挖(填筑)、同时防护、同步绿化,防止水土流失。
在运营期,公路管理部门应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加强监测和管理,预防恶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并应制定相关的环保应急预案。
5.1 自然环境保护①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尽量保护坡口线范围内的林木;一般情况不得随意砍伐公路用地范围线至坡口线之间的草、灌木和乔木,尽量保留原生态植被效果;严禁砍伐公路用地范围外的林木。
用地范围内的易于成活、可以移植的林木尽量移植在路外,待路域绿化时,作为绿化用植物。
②临时用地范围内的树木尽量不砍或少砍,不准随意砍伐水土保护林。
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不准砍伐征地以外的林木,尽量减少对作业区周围草地、灌木丛的损坏。
③为防止侵蚀而采用的坡面植草植树措施是边坡绿化工程的一部分,它是一次性营造人工植物群落的工程措施,以使坡面迅速覆盖上植物,一方面在最短时间内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其它当地物种营造天然的生长环境。
施工单位进场后应根据设计建议的草种做现场试验,如果发现草种长势不好,可以重新选择草种,选择的草种应具有下列特点:发芽早,生长快,能尽量覆盖坡面,根部连土性强,能防止表土侵蚀和流动,多年生,且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5.2 水环境保护①桥梁施工中严格管理制度,对施工机械定期检修,以免油料泄漏到河中污染水体,建筑材料冲洗的生产废水不得直接排入水源,应设置沉淀池,沉淀后排放。
②施工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应尽可能远离河流,妥善保管堆放,防止暴雨冲刷造成渗漏进入河流造成污染。
部分施工用料若堆放在桥位附近,应在材料堆放场四周挖明沟,设沉沙井、挡墙等;各类材料应该备有防雨遮雨设施;拌和场、预制场应设置临时排水系统和沉淀池。
③现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严禁直接排入水体,应严格要求各施工队建立临时化粪池、除油池进行集中处理,并测试其ph值达到中性后才能排放。
灰土搅拌场、沥青库等生产废水应除油、沉沙,并测试ph值达到中性后才能排放。
④由于全线同时动工,进场人员多,施工时间长,施工队生活产生的粪便及其他固体垃圾对环境污染大,从环保角度应该要求各施工队与所在地乡镇、村取得协议及时清运,有用的生活垃圾可用于农田施肥,其他不可利用的固体垃圾要服从当地垃圾统一管理或取得地方同意后焚烧、填埋处理。
⑤在运营期间,公路管理主体应加强管理,对路线经过河流路段制定必要的风险应急措施。
5.3 声环境保护施工噪声在夜间干扰施工区沿线居民的休息。
在施工时,尽量采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强噪声的施工机械夜间(22:00~6:00)在居民集中的路段应停止施工作业,严禁夜间打桩作业。
夜间运输要采取减速缓行、禁止鸣笛等措施。
5.4 大气环境保护①灰土拌和站是施工期的主要固定污染源,在不加任何防止措施的条件下,其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下风向150m范围内(浓度为2.0mg/m3),因此,对拌和设备应进行较好的密封,并加装二级除尘装置,对从业人员必须加强劳动保护。
站址应选在远离居民区或敏感点300m以上。
②水泥、粉煤灰和石灰散装物料运输和临时存放,应采取防风遮挡措施,以减少起尘量。
③全线施工配备洒水车,对环境敏感点路段内的施工道路或临时道路应经常进行洒水处理,以减少扬尘污染。
6 结论①总结了现阶段公路设计中环保与景观概念。
②分析了公路设计中对于环境敏感点的对策措施。
③提出了对路基路面的防水,桥梁隧道等结构物的环境设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