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

2010年**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评价与分析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2008年8月,**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生态优势为最大优势的目标,正式发布了《**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08—2020)》;2010年3月适时提出《**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旨在利用三年时间(2010年—2012年)使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为实现生态文明由全国先行区向示范区的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根据该考核办法,对2010年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程度和存在问题作了分析,力求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分析1、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各项子目标进展不一。

**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经济、生态集聚、生态设施、生态涵养、生态文化5个方面,共 33项指标。

从评价的总体结果看,2010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实现程度为69.02%(见附表)。

从5个一级目标的实现情况看,发展不平衡,实现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态涵养、生态经济、生态设施、生态集聚、生态文化。

2010年,全市生态涵养实现程度为100.0%;生态经济实现程度为87.85%;生态设施实现程度为73.15%;生态集聚实现程度为42.98%;生态文化实现程度为38.0%。

2、各项评价指标实现程度差异较大。

从各项指标实现情况看,在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33个指标中,2010年实现程度已达到100%的指标有13个,占39.4%。

分别是:城镇登记失业率、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单位GDP能耗、COD排放总量、SO2排放总量、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十五年教育普及率。

实现程度在90%-100%之间的1个指标为财政总收入;实现程度在80-90%之间的5个指标,分别是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实现程度在60-80%之间的指标有3个,分别是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实施污水处理的行政村覆盖率和创省级生态乡镇。

实现程度在60%以下的指标有11个,分别是山区农民异地转移人数、整村搬迁人数、城市化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六城联创达标率、创省级生态县、创建卫生强县、创市级生态文明村、4A级以上景区建设和园区及功能区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

其中城市化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创建卫生强县、六城联创达标率、创市级生态文明村4A级以上景区建设和园区及功能区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7项指标实现程度均在20%以下,离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甚远。

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10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全市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44.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8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22.2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58.97亿元,分别增长4.0%、15.7%和10.7%,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10.7:47.8:41.5调整为9.8:50.0:40.2。

人均生产总值27754元,增长11.7%,仅用一年时间,突破4000美元,达到4100美元。

财政总收入76.84亿元,增长17.2%,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11.9%。

城乡居生活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093元和6537元,分别名义增长10.9%和14.6%。

一个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显现,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的新**正在蓬勃兴起。

2、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010年,全市圆满完成“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0%的目标任务。

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分别累计削减16%、16.69%。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全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7.7%;全市县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357天。

省统计局2010年度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市继续位居首位,已连续三年获得第一。

生态建设成效突出。

2010年,**成功创建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全市共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3个,省级生态乡镇124个。

全市森林覆盖率为80.79 %。

全市建有各级自然保护区(含自然保护小区)82 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 44.96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9 %。

2010年,我市被正式命名为“浙江省森林城市”,是全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命名为“浙江省森林城市”的地级市。

3、生态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2010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300亿元,达到320.38亿元,增长14.8%。

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7.96%,比上年提高5.06个百分点,实施污水处理的行政村覆盖率由上年的21.8%提高到39.6%,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6.16%,提高11.6个百分点。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4.99%。

4、生态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10年完成了380个村庄的整治任务,全年异地转移农民2.19万人,整村搬迁1.2万人。

2010年度**市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为81.6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连续两年名列全省第一。

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1543家,比上年增加405家,共有社员6.43万人,带动农户42.94万户。

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40家,新增国家无公害农产品79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农产品19个,新增省级名牌农产品10个。

工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

全市10个工业园区企业实现产值比上年增长30.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54.7%,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2.1%。

旅游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为2078.2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为116.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1%和34.2%。

并于2010年成功创建青田石门洞、景宁云中大际、遂昌千佛山3家4A级景区,同时省政府批复设立**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及建议根据2010年的监测显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程度仅为69.02分,距2010年的100分还差30.98分,如何在今后的两年中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抓住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与重点,以加快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为主线,齐心协力,迎难而上。

1、加快经济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

**经济在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战略推动下,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但经济发展不足、人均水平偏低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全省各市的排位多数依然居后。

2010年,**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2.3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全省的53.3%;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省的57.8%;地方财政收入占1.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7%,并呈下降趋势。

因此,我们必须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项目建设,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要继续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不动摇,以大项目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为依托,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以支柱产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农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扩总量与提质量、保增长与促调整相结合,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切实增强全市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2、生态文化扎实推进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难点。

2010年,全市生态文化建设实现程度仅为38%,是5个子系统中实现度最低的。

在涉及的7项指标中,有5项指标的实现程度低于60%,其中创建卫生强县的实现程度为0。

生态文化建设能否实现预期目标,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全市必须以《纲要》为目标,切实加强文化繁荣工程建设,推进文化精品工程,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力争至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

同时,各部门要以“六城联创”为契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不断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

3、生态集聚平台的形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

以打造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带动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以打造长三角地区特色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工业集聚、集约、集群式发展,逐步形成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要行业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产业。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打响“山水古文明,**好风光”的旅游品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促进我市旅游业由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转变,使**成为长三角地区独具魅力的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附表:2010年**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注:该表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