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第5期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0No.52010年10月JournalofYanchengTeacher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Oct.2010
20世纪多维理论视界中的意境说
以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的意境说为例*
赵海燕
(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宁夏固原756000)
摘要本文以进入20世纪以来多维理论视界中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的意境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几位美学家意境观的比较论证,从不同的美学家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其与西方美学理论的关系中去探寻他们的意境观的得失,在相互区别和联系中来确立各自之于20世纪意境建构的价值和意义。关键词20世纪;意境说;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10)05-0061-05
意境和美学中任何一个范畴一样,它不是
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
程。人们对世界对自己的认识会随时代变化而有所不同,同样意境的涵义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
20世纪几代美学家几乎都涉及过意境,不同
的文学工具书、教科参考书、专著给意境下了各式
各样的定义,有的以王国维的境界说作为意境的定义;杨辛、甘霖美学原理中主张朱光潜主客融
合的意境说;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中极力推
崇李泽厚先生的意境界定;黄世瑜主编的文学理论新编、张少康古典文艺美学论稿都引用李
泽厚提出的意境说;叶朗先生一直主张以意象代
替意境,夏之放的文学意象论中就支持这种说
法。众多界说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的意境说。李泽厚先生的典型
形象说,直接将意境等同于西方的典型,有比附西
方文艺观之嫌,消解了意境的民族性、独特性。朱光潜先生的契合说看似结合,可这种结合的背后
还是将意境内核分置于对立层面,所谓交融关键
在于情与景首先是被割裂的,缺少了双向互动的
环节。而王国维的境界说、宗白华的艺境说对意境作了人生内涵、生命内涵的解说,在一派繁荣景
象中却始终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中西融合是20世纪美学家在研究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西方
美学理论的把握、汲取和应用是20世纪中国几代
美学家意境研究存在差异的原因所在。在揭示同一个美学范畴时各家学说自有其一套独到的理论
体系架构,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学说之间的差
异就更为深刻。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论证不同视界
中的意境说来确证其合理性,下面我们就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一、王国维的境界说
说到20世纪的意境在文艺批评中的发展就必须从王国维说起,他的境界说是在文学中探寻
人生的努力,在为自我寻找一个人生的终极归宿。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标举境界
说,利用传统的诗话形式,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文学意
境,将意境拓展至人生的境界,生命的境界。正是
因为他对意境研究作出的贡献,使他成为20世纪的意境研究难以回避的焦点,对其境界说的争
论也是异常火热,学者们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叶
朗先生将王国维的境界说,同严羽的兴趣
说、王士祯的神韵说和叶燮的境界说进行了比较;此外还有叶嘉莹的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吴奔星的王国维美学思想境界论、周振
*[收稿日期]2010-09-02[基金项目]宁夏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QN200906)[作者简介]赵海燕(1983),女,甘肃武威人,文学硕士,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师。甫人间词话初探等;也有人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是横亘在意境研究之路上的障碍,主张避开
王国维的圈子另辟研究蹊径的,如吴彰垒意境浅
谈、蓝少成意境初探等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
王国维对古典意境作了整合,但在其人间词
话中我们找不到对意境的确切定义,他只是高调
地标举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1]18指出古典诗词的魅力就在于
境界,这里的境界就是文学至境意境,因为在
王国维这里意境、境界是混用的。在人间
词话中境界用得多,达32处,而意境只用了两处。然而,在王国维托名樊志厚所写的人间词话
乙稿序中,意境一词数出,写于1912年的宋元
戏曲史则弃境界,而用意境[2]57。他在人间词话手定稿六中提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
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
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3]18此处的境界就
是指文学意境,景物是作者借以抒情的载体,好的诗歌的真正生命在于情真。境界之魂在于真,真即王国维推崇的赤子之心,或曰诗
人对生命(宇宙人生)的纯真感悟[4]31。宋元戏曲考中论述云: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
汉。[5]13在王国维看来,境界首先是指诗词中
被艺术地呈现出来的生命感悟;而这感悟又发自
诗人的价值襟怀或精神高度;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
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唯诗人能以此须臾
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4]30
王国维论诗词境界,以情景交融为特征。情
景获得了纯粹的意义,只关涉人情人性。文学中
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
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故前者客观,后者主观也;前者知识的,后
者感情的也。[1]124即是说所谓有境界的作品,
不仅仅是情和景两部分的简单相加,而且要
有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意识(真性情),把两者完美和谐地熔铸为一体,从而进入到有意向性的总
体性情境,在其中艺术美得以渐次升华,达到生命
自由的诗意凝聚。王国维虽接受西学,但他对意境的情景交融特征的描述是中西结合的,他将情
与景两种艺术元素,以客观主观划分,是其吸收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学说的必然,叔本华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6]235意志就是没有任何欲求的,
它是自然的,也是人的本质,就是生命本身。王国
维发挥了这一观点,认为审美是无功利的即无欲的,无欲故无空乏,无希望,无恐怖;其视外物也,
不以为与我有利害之关系,而但视为纯粹之外物。
此境界唯观美时有之[5]156,就是说他所谓的情景
关系是统一在真,这里的真是诗歌之真,人生之真,生命之真。这看似西化,可实质上,也是
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启发所致。
王国维的境界也是他的人生追求,生命意
志的传达。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
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
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
第三境界也。[1]12王国维所追求和标举的境界实
际上也是他的人生追求,此时之境界,无希望,无
恐怖,无内界之争斗,无利害,无人无我,他的境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理论,更是一种人生哲学;
不仅仅是对文学原则的论述,更是对审美人生态
度的提倡。在讨论王国维的哲学基础时,已说明从宇宙本体论上看,他主要是继承康德的学说,而
其人生哲学,并由此而生发的美学思想主要继承
的是叔本华的美学思想[7]356,在他看来文学是超
越功利的,与中国诗学传统强调的诗言志不同,文学要从政治、道德的重重捆绑中解脱出来,实现
文的独立,王国维强调人的情感意志的表达,将文
学意境扩展为人生境界。二、宗白华的艺境说
宗白华在西方现代哲学美学的参照下,采取
中西比较中互释的方式,深入挖掘传统意境理论
的生命意识。他始终关注的是具体的现实人生,关注着人类生命与命运,生命贯穿于他一生的
著述中,在论及艺境时也不例外。任何一种艺
术现象,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而
其作为理论概括的美学范畴,则在更深的层次上凸现出这一背景。宗白华则是在艺术的形而上层
次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比较,阐发中国艺术的意
境理论,并进一步把意境确立为中国艺术的形而上本体。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根基是以个性自由为核心
内容的生命活力论,活力表现在作为创作主体人62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0卷的生命中,也表现在作为创作客体对象的自然中。他的意境理论以及他后来对古代艺术和美学的研
究,都与这个充满现代精神的生命本体相关。
生命本体不仅包括人的个体生命的主观方面,而且也包括宇宙生命的客观方面。这里宗白华明显
吸收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说。叔本华视世界的
本质为生命意志,不仅人有意志,整个自然都有意
志,这时则是指意境追求的最高审美效果,体味到生命节奏道的本真状态。因此,艺术意境
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实,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
动。生命本体即张扬个体感性,推崇主体的生
命欲求、个体的情感和意绪等。他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更是无穷尽
的。[8]208美就在生命,因此有学者称宗白华的美
学为生命美学,生命在其哲学中具有本体的意义。宗白华是这样定义意境的:艺术家以心灵映
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
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
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8]210宗白华虽然
借鉴了前人已为定论的情景交融说,但他并没
有满足于那种既有的形而下的描述,而是上升到人生观、宇宙观的形而上层面加以诠释,直寻古代
意境理论的真义。宗白华把艺术的意境称为灵
境,就是有生命的灵动境界,灵是对意境的活
力灵动特征的描述,生命是贯串于整个中国艺术意境创构的始终,创构的主体是有生命的人,创构
的自然是生气盎然的宇宙,创构出来的意境又是
一个灵境,生命是艺术意境的灵魂,人与自然处在一个生命共同体中。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
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
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
以生,一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气积,(庄子:天,积气也)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
奏的生命,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
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8]234宗白华
认为意境是一切艺术的中心之中心。所谓意境,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的交融渗
化,这也就是他的艺境说。
他在1944年发表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针对人与世界的关系,对人生的境界作了
这样的分类: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
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
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8]210宗白华从生命哲学的角度
去论意境,他的人生的艺术化,指出人生与艺术本
质是合而为一的,他把人生问题与生命意志联系
在一起,艺术的本质就是生命的传达,他对艺术价值的生命的体认极为深刻。因此,他对意境的诠
释就不再流于简单的情景交融的形下层面,而
能够深入到中国文化的最深处,探出中国艺术意
境产生形成的根本缘由。在宗白华那里,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情景已经交融为一个有机
的、灵动的生命境界。
三、朱光潜情趣与意象契合说朱光潜论述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的核心范畴
意境时,力图用西方的理论加以阐释,认为移情
说类似于情景交融,却不理会二者迥异的美
学背景。在论述意境时,他在王国维境界说理论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美学的角度分析了意境构成
的形式因素,认为意境是情趣与意象的契合,更多
地打上了西方美学的色彩。在诗论中他这样定义意境: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
也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
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9]67又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9]54也就是说诗的境界是情景的
契合。直觉中的意象与诗人的情趣是诗的境界
的两个方面,这里的直觉是他学习西方理论的产物,直觉说来自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直觉
主义,这里的意象已不完全是中国固有的概念,
词义经西方心理学和美学之洗礼,已发生变化:由
传统的景和物强调其客观性一面,转而为主体内心之主观意象,特别强调主观性一面。
朱光潜认为这里情、景、意、境,意、象、情、境
都是具有辩证意义的二元的,又是可以统一的。
一种是关涉主体,一种关涉对象,扭结成一体就是所谓的情景、意境、意象、情境。朱光潜先生所说
的这个境界,不过是在作一种创作体会式的表达,
展示的是移情于景的创作技巧,而非对于意境本质的定义。以情景交融规范意境(境界),诗的
境界是情景的契合。他的交融说被后来的学者解
释为形象,文艺学新论一书就有这样的解释:63第5期赵海燕:20世纪多维理论视界中的意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