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张店初中潘瑞娟内容提要: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的阅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阅读教学也越来越予以重视。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语言就不能够进行思维,所以阅读能力总是和思维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学生理解语言,掌握方法,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学会品评,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能力思维能力需要感培养正文: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目的就是希望即使在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语文教学课堂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阅读思维能力。
一、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教材,学生埋头苦记笔记并熟记于心,考试考到则欣喜若狂,若题目灵活或考课外阅读文段则愁眉苦脸,由于缺乏对学生的理解性阅读训练,学生的独立阅读和阅读分析时间不够,严重抑制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果只注重讲解,很容易蜕变为灌输式教学,使学生缺乏主动性,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并且繁琐的内容分析,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是在展现学生的阅读过程,而是在记忆老师的思维结果,所以使得语文教学变得毫无生气,毫无活力,它不仅挤占了学生的读书、思考、习作的时间,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创造性,而且扼杀了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热情与创造性。
我认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在于接受,更是在于创造,如果只注重语言文字外在形式的讲解,习惯于解剖教材,图解概念,人为地将一篇美文搞得支离破碎,这样就把学生置于一种被动、消极的阅读心态之中。
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被无情地熄灭了,思维能力也受到了极大的遏制。
在阅读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
千万不能以学生阅读能力差影响教学进度等为由,包办代替,出现教学“一言堂”。
这样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思维能力更难以提高.长期以往,课堂教学必将走向极端。
二语文能力与思维能力。
(一)说到语文能力,大家心中都很自然地想到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各有其存在的独立性,但也有内部统一的运作机制,因为它们都以思维活动为核心,思维活动伴随着这四种活动的始终,且这四种能力都受到思维能力的制约。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乏创造性,那么他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可能达到较高水平的。
听说读写能力与思维能力二者应当是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双向过程。
(二)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感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理解阅读内容的一种心理活动,它能使阅读由现象进入本质,从而达到一定的深度。
学生的阅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
思维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文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当然也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发现带着兴趣和热情进入学习的学生比那些没有兴趣和热情的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更快。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不断的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持久的热情。
只有这种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才会在学习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推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当学生对阅读感兴趣了,对待阅读就不是敷衍塞责的态度,他就会认真地去阅读文章,读通了、读透了,对文章的把握就会准确些、透彻些,思维的效果就会好些。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尽量多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和成功机会。
恰当地运用表扬鼓励手段,来激励他们的求知。
三、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责任。
教会方法,授人以渔。
也就是把阅读,发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
(1)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这样学生就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新事件的创造者.(2)通过问题质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中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充分尊重学生,让他们积极思维发言,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成分引向深入,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有探索精神, “标新立异”,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
而这一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过程。
(3)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却无限,想象又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支柱。
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教会学生正确地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灌输和说教,要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和动手。
如果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一味地越俎代庖地“注入”,只注重零散知识的记忆,不仅不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会使学生的智力,才能逐渐趋于迟钝。
没有智力的发展,阅读思维能力也就无法落到实处,又怎么可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呢?我们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把“方法”教给学生,给他们提供一把进入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会他们去发现真理。
-四、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调动积极性,培养思维系统化。
通常,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总是不同程度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不同的是,有的教师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有的教师是无意识地进行。
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就必须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在阅读记叙文时,要保持正确的方向性,明确的层次性、条理性和合理的逻辑性。
我们平时要学生学习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序,学习段落层次的安排、过渡和照应,也就是要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想问题,形成一条线索突出、层次清晰、结构严密的思路。
有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繁重,课时紧张,哪有时间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其实,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
这是因为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在完成预定教学任务之后,另外添加上去的教学内容,而是自始自终融注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
我们在具体教授一篇课文时,总是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分析,或综合,或比较,或归纳,或迁移。
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把学生按基础划分。
对后进生,从辅导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能力入手,教给他们阅读的基本方法。
努力创造条件,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鼓励他们朗读教材,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引导他们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使他们在回答时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达到提高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对优秀生,我注重提高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使他们的智能水平得到进一步开发。
我发现,坚持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效果有明显地提高,后进生的读写能力,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优秀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效率明显提高,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情感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需要感,培养思维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和谐共创的脑力劳动过程,阅读教学也如此。
仅有教师的“自觉”行动是远远不行的,只能是单方面的。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使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促使学生去主动思维。
要开动学生的脑筋,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需要感。
需要是获取知识的动机,是进行智力训练的动力。
需要的意识越是强烈,智力的发展潜力就越大。
当需要变成追求的时候,大脑就趋于高度的兴奋和紧张,思维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去激发学生的需要感呢?1、巧设导语,引发阅读的需要。
学生都有一种迫切地认识社会、人生和自然的需要,他们的求知欲特别旺盛而且似乎永远得不到满足。
作为教师在具体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把这种需要感和阅读教学挂起钩来,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设计好每堂课的导语,引起学生阅读的需要。
导语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针对文章饱含深刻的意蕴,我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围着,但大多数却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地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
因此,我在开始讲课前,就用孟郊的《游子吟》带学生走进亲情的世界,由感受母爱到谈论父爱,为诵读、品悟父亲的背影蓄势。
引起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阅读、钻研课文,感悟文意。
2、巧妙质疑,引起解疑的需要。
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考的诱因,是激发学生的动力。
而有了疑问,就会有解疑的需要。
在说明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有三部曲。
教师总是先从文章的结构着手,要求学生掌握该篇说明文安排材料的顺序,或空间,或时间,或逻辑,或制作程序,对号入座;其次再分析文章抓住事物特征所采用的说明方法;然后再细味说明用语。
久之,形成套路。
说明文中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是学生理解课文的有效依据。
但由于学生思维往往处于肤浅的或跳跃的状态中,他们不易发现课文中的关键性语句,即使有所发现,他们通常也不善于从上下文逻辑关系中去理解和把握。
教师通常要在此处设置疑点,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启发想象,领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有时可能直接讲语言的准确性不易透彻的理解,如果借助形象思维,就会不费力气的理解了语言的准确性。
师生共谈,发掘内涵,勇于质疑,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按照斯皮策的“动机情境论”中学习要“富有挑战性”的观点,质疑无疑是激发创造思维的好战术。
3、及时肯定,激发表达的需要。
设置疑点引起学生解疑的需要,当学生的疑点解决之后,还应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任何人都有体现自我价值获取别人承认的需要,学生尤其如此。
所以对于学生回答问题中有价值的部分应当大力肯定,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保护这种表达的需要。
常常会有这种情况,有的同学自以为想清楚了,可是在表达的时候却显得语无伦次,其实,他并没有真正想清楚。
表达是检验学生思维是否通顺流畅的外部标志。
因此,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表达欲望也是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分层递进,开拓思维深入化。
当学生有了需要感,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的时候,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把思维活动导向深入,循序渐进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一篇议论文,无论是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都属于作者的思想观点,都需要通过论证的方?法来证明。
而论证又总是与逻辑推理联系着,要想由论据来证明论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依靠推理来论证。
议论文的思维,主要在于通过逻辑推理能够一步步地推出结论(观点或论点),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所以,观点论证的思维能力,主要指的就是逻辑推理的能力。
我们要学生所证明的论点常常是已被他人所证明过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所要证明的论点成为已知的,他的思维程序是先由论点找出论据,然后再以论据为前提进行推理,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便是文章所要证明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