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选择模拟练习1.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ABDE)。
A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B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C 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D 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E 时间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2.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ABCDE )。
A 反映形式的主观性B 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C 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 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E 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3.实践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有( AD )A 人能认识客观规律B 人能消灭客观规律C 人能创造客观规律D 人能利用客观规律E 人能改变客观规律4.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
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CE )。
A 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B 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C 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D 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E 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5.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CD )。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6.在矛盾的同一性问题上,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在于(ABE )。
A 否认同一中包含差别和对立B 认为同一是绝对的自身等同C 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D 否认有同一性的概念E 把同一性和斗争性割裂开来,在绝对不相容中承认同一7.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BD ) 。
A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 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E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8.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可能导致(ACDE )。
A 庸俗进化论B 庸俗唯物主义C 激变论D 政治上的改良主义E 政治上的冒险主义9.认识事物的量的意义在于(BCD )。
A 它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和认识事物的前提B 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C 它对事物做出数量分析,使人们做到胸中有数D 它能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E 它能结束对事物的认识10.当事物处在量变状态时,(AB )。
A 事物表现为平衡和静止B 事物处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C 事物从一种质转化为另一种质D 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为次要方面E 事物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化为主要方面11.“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观点( CD )。
A 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B 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C 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D 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E 否定了必然性的作用1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ABCD )。
A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的关系B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和本质的认识的关系C对事物个性的具体认识和共性的抽象认识的关系D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关系E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的关系1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BCDE )。
A归根到底二者都发源于实践B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构成C直接经验是自己从实践中获得D前者是认识之“源”后者是“流”E间接经验:是古人或他人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14.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 ABCDE )。
A取得规律性的认识B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C取得真理性认识D达到理性认识E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15.由理性认识到实践是(ABC )。
A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B积极能动的过程C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D个别到一般的过程E渐进的量变过程16 人们在认识上犯错误,主要是因为( BE )。
A人们总要追求新知识B人们认识过程的复杂性C人的认识有预见性D人们在认识中具有主观能动性E人们的认识能力要受各种条件的限制17.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 ACDE )。
A真理不包含谬误,谬误不是真理B相对真理中包含着一定的谬误成分C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可以变成真理D真理超出一定的范围就会变成谬误E并不是真理都一定要转化为谬误18.“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这说明( BCDE )。
A真理包含着谬误,谬误包含着真理B割裂真理体系把其中的某个论断绝对化就会变成谬误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就会变成谬误D总结失败的教训克服谬误就会得到真理E某些谬误随实践的发展也能转化为真理19.每一个具体真理都是( AB )。
A客观真理B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C包含着错误的相对真理D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的统一E多数人承认的理论和意见20.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相互包含是指( ABCDE )。
A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B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C相对真理中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D绝对寓于相对之中E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没有固定不移的界限21.人们把握真理的能力都要受到( ABCD )。
A所处历史条件的制约B实践水平的制约C社会地位、阶级地位的制约D自身的经验、知识水平的制约E客观事物可知性的制约E可以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22.“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 CD )。
A群众路线的核心B检验一切实际工作成败的标准C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D一切实际工作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E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23.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实践具有的主要特点是(ACE )。
A客观物质性B自发随意性C社会历史性D对环境的适应性E自觉能动性2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BCDE )。
A实践是认识的主体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E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ABCE )。
A认识过程不可缺少的两个阶段B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整体性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某一部份的认识E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6.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之所以是更重要的飞跃是因为( ACDE )。
A理性认识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B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可有可无的C理性认识是否正确本身不能得到证明D理性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发展E取得理性认识还必须把精神转化为物质27.分析和综合的相互关系是( ACDE )。
A相互联结、相互转化B相互排斥、相互替代C相互补充、相互促进D相互包含、互为前提E各有局限、不能孤立存在28.任何真理,都是( ABCDE )。
A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B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C客观真理和具体真理D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E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29.真理和谬误的相互关系是( ABCE )。
A相比较而存在B相斗争而发展;C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没有确定的界限和区别E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30.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会导致( ABCDE )。
A绝对主义B教条主义C相对主义D唯心主义诡辩E形而上学31.实践能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因为( ACD )。
A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B实践能证明某一认识是否对人有用C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D只有实践能把理论同客观现实加以对照、比较E实践没有历史局限性3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因为(BCDE )。
A 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B 它是一切历史观都不能回避的问题C 它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D 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E 它是对社会历史现象不同的解释和认识的根据33.马克思主义以前唯心史观的缺陷是(ABCDE )。
A 至多只是考察了人民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B 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C 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根源D 忽视了人们群众的活动E 只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34.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是(ABCD )。
A 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民的眼界,无法认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B 剥削阶级的偏见,否认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 无法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重大区别D 夸大了社会意识和英雄人物的作用E 社会本身没有客观规律3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因为(ABCDE )。
A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C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要受社会的制约D 地理环境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和水平受制于这个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E 地理环境的优劣对该社会生产率的发展毫无影响36.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在(ABCD )。
A 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B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应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C 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 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E 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37.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因为(ABCDE )。
A 生产方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B 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C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D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制度的更替E 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38.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概念的含义是(ABCDE )。
A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B 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C 交往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D 交往是一种以主客体关系为中介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E 主体间性是理解交往关系的关键39.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ABCDE )。
A 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B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C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D 实践决定了社会规律的特点E 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40.下列范畴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BDE )。
A 生产劳动中的主体和客体B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交换与分配的关系C 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D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E 人们在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41.先进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是(ABCD )。
A 劳动者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B 劳动资料是当时先进科技的凝结和物化C 劳动对象是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把握和改造是复杂事物和对象D 科技渗透于生产力三个实体要素的,具有科学合理的结构的生产力系统E 由自动化生产取代大工业生产42.生产关系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因为它(B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