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特征:是指蔬菜植株的外部形态特点。
2.特性:是指蔬菜个体发育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3.系统发育:指物种的进化过程。
4.个体发育:指植物从播种至开花结实再产生新的种子的过程。
5.生长:是植物直接产生与其相似器官的现象。
生长的结果,引起体积或重量的增加。
6.发育:是植物通过一系列的质变之后,才产生与其相似个体的现象,发育的结果,产生新的器官——花、种子、果实。
7.春化作用:低温对植物发育的诱导影响(作用部位在生长点上)8.光周期作用:蔬菜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有一定长短的昼夜相交替的光周期条件,才能诱导开花,称为光周期作用。
9.生育适温(适宜温度):各种蔬菜植物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温度范围。
在此温度范围内,同化作用强,生长良好,产量和品质最好。
这一温度范围称为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简称生育适温。
10.生活适温:在生育适温范围之外,一定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范围内,生育缓慢趋于停止,同化作用弱,消耗较多,植株能较长期地保持生命力而不至于死亡。
这一温度范围称为生活适应温度或生活适温。
11.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当温度低到或高到生活适应以外,蔬菜停止生长和生命活动,此时的温度称为最低温度或最高温度12.致死温度:当温度低于最低温度或高于最高温度,达到使植物体受到伤害,造成死亡的温度称为致死温度。
13.临界致死温度:当温度低(高)到一定程度,植株死亡率或细胞死亡率达到50%时的温度称为临界致死温度(临界致死低温、高温)14.三基点温度:最适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15.五基点温度:最适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受害低温,受害高温16.三相比:即:固相:液相:气相=4:3:317.蔬菜产量:田间收获的产品的鲜物重量18.生物重量:由光合作用所合成物质(占90%~95%)和根系所吸收的物质(占5%~10%)的积累总量,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所有器官19.经济产量:生物产量中有经济价值、可食用的那部分产量称为经济产量20.经济系数(K):等于经济产量(Y X)与生物产量(Y B)的比值(Y X/Y B=K)21.光能利用率:是指植物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率,也就是作物光合产物中贮存的化学能量占其所得能量的百分率22.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具有的叶面积,称为叶面积指数(LAL)23.净同化率:净同化率是指单位叶面积,在一定时期内,由光合作用所形成的干物质的重量(积累量)。
24.催芽:是将吸水膨胀的种子,放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氧气条件下促使其迅速发芽。
25.育苗:通常是指移植栽培作物在苗床中,从播种至培育成苗(定植前)的作业过程。
26.生理苗龄:按照秧苗实际生长的大小(形态)27.日历苗龄:育苗所经过的日数28.定植:将育成的蔬菜秧苗移栽到栽培田间的过程29.培土:是在蔬菜生长期间将行间的土壤分次培于植株的根部。
这一措施往往与中耕除草相结合进行。
30.摘心:蔬菜生长过程中,摘除植株的顶芽。
31.打杈:蔬菜生长过程中,摘除侧芽32.采收:是指对生长发育到具有商品价值时的蔬菜食用器官进行采摘收获33.灌溉量:蔬菜栽培期内灌水的总量34.灌水量:每次灌水的数量35.蔬菜的栽培制度: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各种蔬菜安排布局的制度。
36.连作:是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年份内连年栽培同一种蔬菜。
37.轮作:是指在同一块菜田上,按一定的年限轮换种植几种性质不同的蔬菜,也称换茬或倒茬。
38.间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蔬菜隔畦、隔行或隔株同时有规则地栽培在同一地块上39.混作:不规则地混合种植。
40.套作:在前作蔬菜的生长发育后期,在其行间或株间种植后作蔬菜,前、后两作共同生长的时间较短。
41.多次作(复种制度):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内连续栽培多种蔬菜,可以收获多次的42.重复作:在一年的整个生长季节或一部分季节内连续栽培同一种蔬菜。
43.复种指数:是指一年内土地被重复利用的平均次数,可用当地的栽培面积除以耕地面积计算。
简答题:1、分类方法:(1)植物学分类法:根据植物形态特征和进化系统,把蔬菜植物按界、门、纲、目、科、属、种、亚种来分类。
(2)食用器官分类法:按照食用部分的器官形态进行分类。
(3)农业生物分类法:这种方法是以蔬菜的农业生物学特性作为分类依据,综合了上面两种方法的优点,比较适合生产的要求,共分为十一类。
即:白菜类、根菜类、绿叶菜类、葱蒜类、茄果类、瓜类、豆类、薯芋类、水生蔬菜、多年生蔬菜、食用菌类。
1)根菜类:包括萝卜、胡萝卜、根用芥菜、芜菁甘蓝、芜菁、根用甜菜等。
2)白菜类:包括白菜、芥菜及甘蓝等、3)绿叶菜类:包括莴苣、芹菜、芫荽、菠菜、茼蒿、苋菜、蕹菜等。
4)葱蒜类:包括洋葱、蒜、葱、韭菜等5)茄果类:包括番茄、茄子辣椒等。
6)瓜类:包括黄瓜、西瓜、甜瓜、瓠瓜、冬瓜、丝瓜、苦瓜7)豆类:包括菜豆、豇豆、毛豆、刀豆、扁豆、豌豆及蚕豆。
8)薯芋类:包括一些地下根及地下茎的蔬菜,如马铃薯。
山药、芋、姜等。
9)水生蔬菜:这是一些生长在沼泽地区的蔬菜。
主要有藕、茭白。
慈菇、荸荠和水芹菜等。
10)多年生蔬菜:如竹笋。
金针菜、石刁柏、食用大黄、百合等。
11)食用菌类:包括蘑菇、草菇、香菇、木耳等。
2、生长与发育的特性(1)生长方式符合:“S”型曲线生长的最基本方式是初期缓慢,中期逐渐加快,当速度达到高峰以后,又逐渐缓慢下来,最后停止生长。
(2)初期生长速度符合“复利法则”:生长量与时间的关系为:W t=W0(1+r)t (3)果实和叶片还有生长方向问题3、蔬菜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一)种子时期:胚胎发育期,种子休眠,发芽(二)营养生长时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营养休眠期(三)生殖生长时期:花芽分化期,开花期,结果期4、春化作用分类:(1)种子春化:如白菜、芥菜、萝卜、菠菜、莴苣等(2)绿体春化:如甘蓝、洋葱、大蒜、大葱、芹菜、胡萝卜等。
5、蔬菜对光周期的反应:(1)长光性蔬菜(2)短光性蔬菜(3)中光性蔬菜6、蔬菜植物生殖生长的条件当C/N比率小时,趋于营养生长;当C/N比率大时,趋于生殖生长。
7、蔬菜植物各器官生长的相互关系概念:一个植株的一部分或一个器官与另一部分或器官的相互关系。
包括: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相关,顶芽与侧芽的相关,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等。
8、蔬菜对温度的要求(1)耐寒蔬菜:白菜类(除大白菜、花椰菜),绿叶菜类(除苋菜、蕹菜)(2)半耐寒蔬菜:包括根菜类、大白菜、花椰菜、结球莴苣、马铃薯、蚕豆、豌豆等。
(3)耐寒多年生蔬菜:(耐寒而适应性广的蔬菜)包括葱蒜类和多年生菜类。
(4)喜温蔬菜:茄果类,大部分瓜类(除丝瓜、冬瓜),大部分豆类(除蚕豆、豌豆),大部分薯芋类(除马铃薯),水生蔬菜等。
(5)耐热蔬菜:冬瓜、南瓜、丝瓜、西瓜、甜瓜、豇豆等蔬菜。
9、蔬菜不同生育期对温度的要求(1)发芽期:种子萌发要求较高的温度条件。
(2)幼苗期:幼苗出土后,要求较低的温度(3)产品器官形成期:适应的温度范围较窄(4)营养器官休眠期:要求较低温度。
降低呼吸消耗,延长保存时间。
(5)生殖生长期:各类蔬菜均要求较高温度10、温度变化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影响(1)地温和气温(2)昼温和夜温(3)高温和低温(4)季节温差11、低温的危害:低温的危害主要是引起寒害或冻害。
轻的引起根部的寒根、沤根,使根系的生理活动停止。
严重时引起细胞间隙结冰。
12、按照蔬菜对光照强度的要求(1)要求强光照的:瓜类、茄果类、豆类、薯芋类(2)对光照要求中等的:大葱、大蒜、结球甘蓝、大白菜、花椰菜。
(3)对光照要求较弱的:姜、绿叶菜类等。
(4)喜好弱光的:菌类等。
13、不同种类蔬菜对水分的要求(1)水生蔬菜:如莲藕、茭白等水生蔬菜(2)喜湿蔬菜:是除水生蔬菜为需水量最多的蔬菜,如黄瓜、白菜、甘蓝和许多绿叶蔬菜等。
(3)半喜湿蔬菜:这是需水量中等的蔬菜,如茄果类、豆类。
根菜类等。
(4)半耐旱蔬菜:葱蒜类和石刁柏等(5)耐旱蔬菜:西瓜、甜瓜、南瓜、西葫芦、胡萝卜等。
14、蔬菜对营养元素的要求蔬菜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因种类、生育期长短、生长速度快慢、产量高低、根系的吸收力强弱不同而有所差别。
(1)小型叶菜,如小白菜生长全期需氮最多;而大型叶菜如大白菜,需要氮亦多,但到生长盛期则需要增施钾肥和适当的磷肥,生育全期氮肥不足则植株矮小组织粗硬,后期磷、钾不足时,则不易结球。
(2)根、茎菜类的幼苗期需多量的氮适量的磷和少量的钾,到根茎肥大时,则需要大量的钾,适量的磷和较少的氮。
如后期氮素过多,而钾供应不足则生长受阻,根茎肥大迟缓。
(3)果菜类蔬菜的幼苗期需要氮较多,磷、钾相对少些。
进入生殖生长时期磷的需求量激增,而氮的吸收略减。
如果后期氮过多而磷不足,则茎叶徒长,影响正常结果。
前期氮不足则植株矮小;磷、钾不足,则开花晚,产量品质也随之降低。
15、影响蔬菜吸收营养元素的因素(1)内因:蔬菜种类,生长发育时期,生长特征(2)外因:水、氧气、温度、浓度、酸碱度16、蔬菜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吸收(1)蔬菜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因种类、生育期长短、根系的吸收力强弱不同而有所差别。
(2)蔬菜吸收营养元素的多少,还因生育期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3)环境因素的总体对蔬菜吸收养分也有密切关系。
17、影响K值的因素(1)蔬菜的种类不同,经济产量形成过程及产物的化学成分不同,K值差异很大。
绿叶蔬菜:90%~95%(100%)薯芋类蔬菜:55%~75% 果菜类蔬菜:25%~35%(2)遗传因素对K值的影响同一蔬菜的不同品种,其K值也不相同。
(3)栽培技术和外界环境条件对K值的影响植株调整的与放任生长的;合理肥水管理的与徒长的;南方高温、潮湿、弱光条件的与北方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干燥地区的;18、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一是漏光损失,如作物生长初期日光大部分都漏射到地面。
二是冠层叶的反射和透射光的损失。
三是作物所处的环境条件(温度、光照和水)不适合时,也会限制光能利用19、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1)合理密植是增加光合面积的最有效的方法(2)延长光合时间(3)选用紧凑株型(4)改善二氧化碳供应等条件20、为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减少消光,获得合理的群体结构,生产上常采用:(1)支架栽培(2)间作(3)套作(4)植株调整21、土壤耕作的内容有:翻耕、耙地、耢地、镇压、起垄、作畦、中耕等。
22、土壤耕作的作用:(1)加深耕层,疏松土壤(2)翻转耕层,混拌土壤(3)平整耕层,压紧土壤(4)开沟培垄,增加表面粗糙度23、耕翻的时期(1)秋翻——深,冻融熟化、灭病虫草、蓄水保墒(2)春翻——浅,补充(3)夏翻——浅,灭茬、松土、除草24、翻耕的深度:机耕20~25cm,畜耕16~22cm25、中耕的作用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温度,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土壤通气、蓄水、保墑的能力,同时增加土壤中氧的含量,促进根系的吸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