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凭借时间、空间两条线、双坐标牢牢记住历史事件
3.多看历史方面的书籍,历史故事、人物传记、事件介绍
4.如果你想学好中国古代史,必需学好古文,牢记实词、虚词的用法,这对于以后想学中国古代史的你相当有用!
5、平时多看历史有关的书,最好是贯穿时段较长、涉及面较广的通史,有利于建立知识网络和兴趣;
6、做练习很重要,买套卷子,专门做选择题,一道题隔开时间重复做它几遍;
7、简答题,论述题一般需要背点东西,可以根据关键词来记。
先把要记的一段文字分开类型,例如记“什么原因”之类,先分开每一段是“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等等。
再列出关键词,如“半封建半殖民”“民族融合”等,就算不能逐字完全背出,考试也能根据关键词“吹”出来。
8、说到这个“吹”,在文科考试很重要。
之前看多点答案,看答案是怎么答的,考试时根据背好的关键词按答案的格式扩展开来,这就是“吹”的精髓!
讲究方法,轻松学历史
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的学习也是一样。
特别是对初一刚进门的学生,教师更要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能力,选择适合初一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并教会学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做好学习三步骤:预习、听讲、复习。
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讲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有一个简单了解,并找出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
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
课上要勤于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在听讲时还应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除了老师的板书以外,还要培养对一些重点内容作记录,如老师多次重复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
最后就是“温故而知新”。
这三点看似简单,但做好这三步,确是至关重要的。
但对初一学生来说,学习自觉性不是很强,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所以老师更要从初一开始
抓起,开始培养起。
2.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
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
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
记忆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
背书要讲究方法讲究技巧,应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后再去背诵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重要的考点的才记,非重点、非考点只需了解,不需要识记。
下面简单介绍4种适合初一学生记忆方法:
(1)“五要素、三步曲”法。
学习一个历史事件要掌握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
运用这种方法归纳每个历史事件的要点,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化繁为简,复习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如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中关于陈胜、吴广起义,运用“五要素、三步曲”法就能将起义的各个要点系统地掌握
(2)知识串联法:一个历史事件由“五要素、三步曲”组成,一个一个历史事件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所以运用知识串联法,将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如初一历史讲的是中国古代史,就可以以时间发展为线索,将每个时期每个朝代串联起来,形成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如初一上册知识串联: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黄帝、尧舜禹)→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会(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通过朝代串联法,将整个初一上册所学到的中国古代史分三种社会形态串联起来,线索简洁,方便学生识记。
这一方法的特点是能化繁为简,可以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
(3)图表归纳法:历史事件尽管内容多,记忆量大,但只要我们按照其类别进行归纳比较,不但能化繁为简,而且还能够提升其复习的质量。
图表可以是简单的历史事件大事表,还有历史专题一览表、历史大事数轴图示等。
图表归纳法不但对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有具体的、直观的认识,而且还通过比较将这种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提升学生历史的思辨能力。
如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4)歌谣巧计法:歌谣记忆法就是把识记材料编成便于记诵的富有韵律和节奏的歌谣或口诀进行记忆的方法。
如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歌谣:祖国历史真悠久,一百七十万
年有。
北京人用天然火,最早人类在元谋。
山顶洞人多年后,氏族公社血缘凑。
磨制钻孔人工火,依靠集体与天斗。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歌谣秦朝暴政民愤激,陈胜吴广揭竿起。
势力发展“张楚”建,陈吴败后项刘继。
巨鹿项败秦主力,刘率军队咸阳逼。
秦亡楚汉争四年,刘得民心得天下。
……通过将每课的知识重点归纳成歌谣,学生朗读起来朗朗上口,更方便记忆。
总之,识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应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具体方法,反复实践,持之以恒,力求用得纯熟;熟能生巧,方法便能助你奔向理想彼岸。
初一新生如何学好历史
初一开始,学生才系统的学习历史。
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的学习也是一样。
首先,还是要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环节。
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讲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有一个简单了解。
另外,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
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
课上应勤于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很多同学开始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因害羞或胆怯而不能积极举手,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习惯,惰于思考和回答了。
在听讲时还应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除了老师的板书以外,还要培养对一些重点内容作记录,如老师多次重复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
“温故而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
所以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要持之以恒。
其次,使学生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
新的历史学习内容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追求,增加了孩子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内容。
教学内容变得生动、丰富、多彩,赢得了孩子们的喜欢。
学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再有,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
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
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
在学习历史,背诵记忆课本上的知识时,应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后再去背诵记忆,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记忆复杂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时可以尝试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
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帮助学生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这对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就是适当布置练习题。
生的能力。
22世纪初,6月18日那天,当阳光普照大地,我终于乘坐了我梦寐以求的“神州X号”,正缓缓向月球进发。
从窗口往外望,月球就如一位女神,披着银灰的纱衣,然而岁月的沧桑却给她留下了道道皱纹,她一直在默默无闻守护着可爱的地球。
啊,近了,更近了,当我投如月球的怀抱,我激动无比。
待我准备好,出了舱,此时月球正是白天,气温高达127摄氏度。
不过我的表皮贴了张神奇保护膜,所以体温正常。
踏进了陌生的世界,这时,不远处飘来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仔细一瞧,是嫦娥姐姐。
她果然沉鱼落雁,我立即欢喜起来,跟着嫦娥四处飘荡。
我们来到了有名的桂花园,喷清香桂花初绽,我忽感神清气爽。
嫦娥姐姐告诉我,桂花是广寒宫中的花中之王,它不但芳香袭人,而且树枝挺秀,能使人精神爽朗。
我多嗅了几缕花香,有世外桃源之感。
走着走着,忽见一个身强力壮的大汉在砍伐桂树。
嫦娥姐姐细心告诉我:“此汉名叫吴刚,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球上砍月桂。
但要知道月桂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因此,月桂随砍随合,他就要不停地工作。
”吴刚涨红了脸,与我相互招呼后,便又埋头砍树。
这一早上,我都在桂花园中与嫦娥姐姐游戏,乐此不彼。
中午的气温开始渐渐下降。
我来到嫦娥姐姐的宫殿,尝完香甜的月饼,想着:这儿真是个好地方,不仅香气逼人,而且宁静幽雅。
但我们的地球,却在一天天地衰老枯竭。
这时,我的手心有着软绵绵的感觉,原来是玉兔儿。
它与地球的兔儿不一样,不仅乖巧,还熟知人类语言呢。
不知不觉,我进入了梦乡。
当我醒来,我禁不住打了个寒颤。
原来是傍晚了。
我迷惑不解:“嫦娥姐姐,为何早晨的空气炎热,傍晚就有点冷嗖?”“你要知道,我们的广寒宫与你们的地球截然不同,广寒宫的温差较大,白天气温高达127摄氏度,夜晚气温低达零下183摄氏度,所以宫中人烟稀少,我们都在时时盼望着有新的朋友来做客呢。
”我瞬间豁然开朗。
回家的时间要到了,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嫦娥姐姐,并告诉她我今天十分愉快,下次一定再来。
登上了舟舱,我感觉月球越来越远了,但我的心却与月亮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