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B卷、直接兴趣、间接兴趣。
5、新的、独特的产品。
6、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7、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8、心境、激情、应激。
9、焦虑。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1. 形状、大小、远近、方位和立体等特性的知觉称为()。
A、时间知觉;B、运动知觉;C、空间知觉;D、图形知觉。
2. 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叫做()。
A、逻辑记忆;B、运动记忆;C、动作记忆;D、形象记忆。
3.考试时,有些试题要求默写、填空、回答问题等属于记忆的()。
A、语言—逻辑记忆;B、运动记忆;C、动作记忆;D、形象记忆。
4.使用语词或符号表示的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叫做()。
A、形象思维;B、运动思维;C、逻辑思维;D、动作思维。
5. 一个人失去所热爱的对象,盼望幻灭产生的情绪体验叫()。
A、快乐;B、愤怒;C、恐惧;D、悲哀。
6.人处于“草木皆兵、惊弓之鸟”这一心理现象是()。
A、理智感;B、心境;C、激情;D、应激。
7.意志的产生是以()为前提和基础。
A、情绪;B、情感;C、活动;D、认识。
8.“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注意的()。
A、强度;B、广度;C、转移;D、分配。
9.()是属于注意灵活性的表现。
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分散;D、注意的分配。
10.下列那一项是个性心理中占核心地位()。
A四、判断说明:(先判断对或错,然后加以扼要说明;每小题3分,共12分)1.脑是心理的器官,而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健全的脑,就会产生任何一种心理现象。
()1、答:这一说法不对。
(2分)理由是:虽然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没有客观现实就不会有心理现象。
(1分)2.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2、答:这一说法对。
(2分)理由是:情绪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客观现实是一切心理活动的源泉。
(1分)3.人的行动并非都是意志行动,只有随意的或自觉的行动才可能成为意志行动。
()3、答:这一说法是对的。
(2分)理由是:意志行动必须以随意的或自觉的行动为基础。
(1分)4.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是个性中最稳定的,没必要教育引导。
()4、答:这一说法不对。
(2分)理由是:气质虽没有好坏之分,且有一定稳定性,但并不意味着绝不可改变,我们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气质并让学生扬长避短,以发展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
(1分)五、简答:(每小题5分,共25分)1.在制作教具时如何应用感知规律?1.答:制作教具时,要利用好下面三个规律:⑴感知对刺激的依存性规律。
(2分)⑵对比规律。
(1分)⑶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相关规律。
(2分)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有哪些?⑴提出问题。
(2分)⑵分析问题。
(1分)⑶提出假设。
(1分)⑷验证假设。
(1分)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答: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要分为由低至高的五种层次的需要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3分)。
认为需要作为人的基本动力,越是低层次的需要,越为大多数人所拥有,当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真正能产生高层次需要的人比较少。
(2分4.情绪和情感有何区别和联系?4.答:情绪和情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心理过程:⑴区别:情绪是由生理需要或对事物的单纯感知觉引起的,具有情境性;情感是由社会需要或对复杂事物意义引起的,具有稳定性。
(3分)⑵联系:情感制约影响着情绪的表现,但情感是在不断变化的情绪中表现出来的(2分5.人能否做到“一心两用”?怎样才能做到“一心两用”?5.答:根据注意分配的品质,人是可以做到“一心两用”(2分)。
当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或通过训练使复杂的活动形成一定的反应系统时,可以做到“一心两用”(3分)。
六、论述题(10分)1.请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根据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答:为了防止遗忘,就应依据遗忘产生的原因及遗忘发展的“先快后慢”规律,正确地组织复习和练习。
(2分)1、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
(联系实际论述这一要点)。
(2分)2、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
(联系实际论述这一要点)。
(2分)3、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化。
(联系实际论述这一要点) 。
(2分)4、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
(联系实际论述这一要点)。
(2分)七、实例分析(11分)1 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就认为自己天生聪明,不管什么情况都可以考出好成绩;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则认为自己生来就笨,不管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学好功课。
如果你是他们的老师,应该如何教育他们?试用所学的心理学原理去指导教育他们?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记忆表象答:个体感知过的客观事物一旦成为记忆的内容,是以某种具体的形象保存在头脑中,这种形象就是记忆表象,它有直观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
2、想象所谓想象,就是人脑在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对自己与相关事件的关系及意义的认识。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形式4、能力答:能力是指使活动得以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完成任何一种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 )和( )。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种,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 )、( )和测验法等。
3. 有意后注意是指有( )的,但不需要( )就能维持的注意。
4.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研究认为,动机冲突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双趋式冲突、( )和( )。
5.一般能力包括了人们认识一切事物都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能力等,其中( )能力是其核心。
6.概念获得的两种途径是( )和( )。
7.性格是完整的系统,我们考察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结构时,一般从( )、( )、( )和( )等方面进行评价。
8.根据情绪发生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情绪可分为三种状态( )、( )和( )。
9. ( )是指个人动机性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1、 情绪和情感过程 、 意志过程 。
2、 观察法 、 实验法 、 调查法和测验法等 。
第页第页第 一 页3、预定的目的、意志努力。
4、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5、抽象思维。
6、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7、对现实的态度方面、意志方面、情绪方面、理智方面。
8、心境、激情、应激。
9、挫折感。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1. 能够引起感觉的某种刺激的最小刺激量叫做(A)。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
2.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且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这种知觉的特征叫做(B)。
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整体性。
3.以概念、判断、推理等的意义为内容的记忆,叫做(A)。
A、语言—逻辑记忆;B、运动记忆;C、动作记忆;D、形象记忆。
4.学习一个较长的学习材料,往往是开头部分与末尾部分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则遗忘较多,这是因为受到了(A)的影响。
A、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B、前摄抑制;C、倒摄抑制的干扰抑制;D、倒摄抑制。
5. 凭借头脑中已有的形象或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叫做(A)。
A、形象思维;B、运动思维;C、具体思维;D、动作思维。
6.人们在以某种思路解决问题以后,在随后解决类似特点的问题时,会不自觉地继续沿用这种思路。
这种以特定思路解决问题的心理准备状态叫(D)。
A、刻板现象;B、功能固着;C、原型启发;D、定势。
7.焦虑是指由当前对未来活动的预想而引起的一种不安、忧虑、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
一般说来,焦虑与学习的关系是(D)。
A、有焦虑就会降低学习效率;B、焦虑对学习没有影响;C、焦虑程度低,学习效率高;D、中等程度的焦虑能导致最佳的学习效率。
8.“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这是意志品质(B)差的表现。
A、自觉性;B、果断性;C、坚韧性;D、自制性。
9.所谓归因,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的现象。
李果把自己的学习成绩差归因于老师出题太难,这一归因会(A)。
A、降低李果的学习动力;B、提高李果的学习动力;C、对李果的学习动力无影响;D、前三项中没有一个是正确选项。
10.“只有知之深,才有爱之切”,这是(A)的影响。
A、认知对情感;B、情感对认知;C、需要对情感;D、情感对需要。
四、判断说明:(先判断对或错,然后加以扼要说明;每小题3分,共12分)1.脑是心理的器官,而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健全的脑,就会产生任何一种心理现象。
()答:这一说法不对。
(2分)理由是:虽然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分)2.长时记忆的容量比短时记忆的容量小。
()答:这一说法不对。
(2分)理由是: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其容量为5~9个项目。
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1分)3情绪与动机面对问题,人们都会产生各种情绪和动机.“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不能当好士兵的人也当不了元帅”。
()答:这一说法是对的。
(2分)理由是:有理想,渴望成就的人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而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1分)4.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我们都可以做到“一心二用”。
()答:这一说法不对。
(2分)理由是:“一心二用”也就是注意的分配问题。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必需有一种是相当熟悉或熟练的,是“自动化”了的或“部分自动化”了的。
(1分)五、简答:(每小题5分,共25分)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主要有:⑴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
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越容易;反之,则越困难。
(2分)⑵注意的选择作用。
当注意指向某个物体时,该物体成为知觉对象,其他物体成为知觉背景。
(1分)⑶知觉者本身的主观因素,如知觉者的兴趣、态度、情绪、知识经验、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等。
(2分)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⑴问题中材料的组织形式.如果问题中材料的组织形式明确地显示了问题的条件和任务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方向、途径和方法就容易确定。
反之,就困难。
(2分)⑵定势以特定的思路解决问题的心理准备状态就是定势。
定势使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一种倾向性,并影响问题是否顺利解决。
(1分)⑶功能固着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功能,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某些常见的功能,而忽视该事物的其他功能,这种现象叫做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对解决。
而情绪和动机又会直接影响解决的问题。
(1分)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要分为由低至高的五种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