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汽修专业教学改革实践论文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汽修专业教学改革实践论文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汽修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摘要: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各技工院校通过探索和创新,努力寻找适合当地经济发展和自身特点的办学模式,与此同时,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也不断涌现出来。

本文围绕以提高技校学生岗位能力为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改革作了一番浅述,以期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岗位能力汽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47-02
1 教改背景
浙江省教育厅2008年发布的《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快改革,切实改变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模式,加快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0年8月发表的《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加快技能人才培养,要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为动力。

2 岗位能力的含义
岗位能力是指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来的个人动手和实际操作的一种技巧或能力。

由此可见,岗位能力重在突出个人的动
手操作能力。

目前汽车维修企业中,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偏低,技术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但企业对于录用技工学校汽修专业毕业的学生又不是很感兴趣,原因就在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岗位适应期较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偏弱,做不到零距离接轨。

究其原因:一是核心技能不够或不熟练;二是创新和再学习能力不强;三是在校顶岗实习效果差;四是教育教学体系问题(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专业素质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3 岗位能力培养理念下的汽修教学改革
3.1 课程体系的改革
目前在许多技工学校碍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等教学条件的限制,依然在采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顶岗实习”的专业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为本位”,强调根据汽车维修专业各学科的基础性、系统性、完整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汽修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

尽管这一体系考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情况,方便教学管理、节省财力等因素,但由于课程内容的编排,是根据结构庞大且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这对学生来说,虽然学到的知识体系是完整的,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行为过程来说却是支离破碎的。

另外,技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缺乏上进心,缺乏学习兴趣。

所以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主,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已不再
适用,对学生来说也变成了学习的负担。

基于以上因素的考虑,我们紧抓浙江省中职汽修课程改革的契机,对我校的汽修课程随即做了调整,如删除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配合》《机械制造工艺》等课程,而采用包含有以上相应知识、且更具有技校汽修专业特色的《汽车机械基础》,放弃了学科知识特点明显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而采用更注重技能培养的省课改新教材《汽车构造与拆装》。

同时,我们逐步构建起了以“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类型为主的课程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们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的无法教了,一问三不知,上课又不好好听,布置的作业也懒得做,我在讲台上把辛辛苦苦备起来的课讲给他们听,可下面全没反应的,这样的课太没劲了。

乍一听似乎老师是挺兢兢业业,问题全出在学生身上。

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问题的症结就不是仅仅出在学生身上那么简单,老师有没问题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面对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九年痛苦学习的技校生,我们的老师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吗?而且这种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能使学生一出校门就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吗?所以我们应当从教学方法的改进上入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
生学有所获,学有所能。

以《汽车构造与拆装》教学为例,本着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一线技术工人和为学生掌握必备的技能以适应岗位需要为目标,我从一开始就打破常规,把教室直接搬进实训工场,以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坚持“必需、够用”为原则,从不追求面面俱到,深奥难懂,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汽车的整体构造比较复杂,单单像汽油发动机就有两大机构五大系统,所以我把整个课程进行分项目,如项目《配气机构的认识》,同时在这个项目下再细分各个任务,如任务《气门传动组的拆装》,也就是每堂课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带着任务去学习,这种方式较之传统的方法对学生而言更有吸引力、更有目的性。

同时这个任务的确定要更贴近岗位操作要求,与企业岗位要求接轨,即在汽修厂里是怎么操作的,在课堂上也要求怎么做。

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时间分配上,一般我只花10~15 min左右讲一下拆装的要求及相关的知识要点,剩下的25~30 min就让学生自己根据任务表去完成学习任务,中间有碰到疑问的再作些解答,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课堂上“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

结合汽修厂里维修人员通常以组为单位工作,所以在学习的形式上我也通常把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协作,取长补短,并且这种方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团队凝聚力。

气门传动组拆装中有个重要的环节是配气正时标记的对准,我事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有这个标记,而通过设置问题“为什
么当排气行程快结束时,活塞向上运动到上止点附近进气门刚好打开”,让学生通过思考、相互之间的讨论以及参阅维修手册来寻求答案,比起轻易地从老师口中得到答案,这种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而获得的成果更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并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也不会出现死气腾腾的景象了。

3.3 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俗话说:“要给一碗水,先有一桶水”。

进入“21”世纪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能适应岗位需要的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为教学目标。

而人才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因此,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

这就要求技工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必须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就是我们经常所提的“双师型”教师。

在发展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上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走出去。

“闭门不出、从书本到书本”不可能搞好职业教育。

学校把具有“双师型”条件的中青年教师送出去学习,利用寒暑假到高等职业院校或一线企业培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掌握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了解企业对本专业的岗位技能要求。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在人才的培养上真正实现与企业的零接轨。

(2)加强内涵建设。

定期开展教科研活动,在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学经验、体会。

利用“师徒结对”,在新老教师之间开展帮扶工作,以老带新,加快新教师的成长。

在教学理念上,通过学习交流,树立起“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教育理念。

4 岗位能力培养的教改实践总结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顺应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也满足了企业对技校学生能尽快适应岗位需要的愿望。

其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生的就业。

为此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尽可能的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摈弃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介绍为主的课程体系,选择与现代技术相接轨、更宜让学生理解掌握和注重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我们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育人理念,学生在多种教学方法下,以做为主,“在做中学,在学中干”,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着重培养了操作技能水平,既有个人能力提高的锻炼,也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犹如汽车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教学改革的路途亦远无边际,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技工学校成为企业蓝领培养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教育厅.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z].2008.
[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z].2010.
[3] 刘建平.汽车运用与维修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广州教
学研究,2005(3):28-30.
[4] 罗云辉.项目教学法在汽车专业的实施与效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6):18-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