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波尔山羊与本地山羊杂交

波尔山羊与本地山羊杂交

波尔山羊与本地山羊杂交一、引入纯种波尔山羊生产指标及适应纯种羊平均初生重4.08kg,初生至90日龄公、母羔羊平均体重25.5kg、23.0kg,公母羔羊平均日增重235g、210g;至180日龄公、母羊平均体重为36kg、30kg,平均日增重为185g、160g;至周岁公、母羊平均体重为85kg、60kg,平均日增重为150kg、120。

性成熟较早,公羊4月龄表现性行为,6月龄有射精表现,10月龄开始调教使用,性欲旺盛,精液品质较好。

母羊月龄出现发情征状,8月龄体重45kg以上开始配种,并全部受胎,产羔率180%~220%,成活率100%,对本地的气候环境和饲草、饮水等具有较好的抗病力。

二、试验羊只选择及饲养管理.1饲养管理.1.1对示范点种羊饲养户的羊舍均按标准进行改造修建,基本达到背风、向阳、干燥、冬暖夏凉、保温等要求。

1.2本试验观测的杂种山羊与本地山羊均为当地农村饲养条件基本相同者。

羔羊出生后随其母哺乳3个月,断奶后隔离舍饲喂养。

奶山羊春、夏、秋冬季半舍饲。

日给精料50~100g,少数饲养户给200g左右。

精饲料种类以玉米、小麦麸皮为主,也有少量的豆类及胡麻饼。

羔羊断奶前一般不给精料。

粗料以麦秸为主,其次是苜蓿、玉米秸秆等,补饲粗料喂量不限。

供给精料均粉碎后与粉碎麦秸用水拌匀喂给。

日拌料1~2次,每日饮水2~3次(或自由饮水)。

三、试验1. 试验羊:随机抽测健康无病的羔羊。

2. 试验内容: 羔羊初生、2 月龄、6 月龄、10 月龄、12 月龄时的体重、日增生、体尺。

体尺包括体高、体长、胸围。

体高: 肩峰最高处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体长: 肩胛骨前缘至臀部外缘之间的距离。

胸围: 肩胛骨部围绕胸部一周的长度。

3.结果(1)体重:杂交一代初生、2 月龄、6 月龄、10 月龄、12 月龄的体重分别为2. 49、1 0. 58、2 3. 55、29. 59、32. 72 kg 。

本地羊同期为1. 36、5. 87、10. 58、15. 69、17. 72 kg 。

杂交一代比本地羊分别提高83. 08%、80. 24%、122. 59%、89. 07%、84. 65%, 经检验差异极显著( P< 0. 01) 。

见表1。

(2)体高: 两组初生、2 月龄、6 月龄、10 月龄、12 月龄的体高, 试验组分别为29. 36、44. 93、51. 96、57. 88、59. 67 cm; 对照组分别为23. 49、32. 31、40. 46、45. 03、51. 75 cm。

试验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24. 99%、39. 06%、28. 42% 、28. 54% 和15. 52%, 差异极显著( P< 0. 01) 。

见表2。

(3)体长: 试验组初生、2 月龄、6 月龄、10 月龄、12 月龄的体长分别为30. 11、46. 27、5 7. 46、6 3. 56、69. 70 cm, 对照组同期分别为24. 30、34. 69、4 3. 63、49. 10、5 6. 25 cm。

试验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23. 91%、33. 38%、31. 70%、29. 45% 和23. 91%, 差异极显著( P< 0. 01) 。

见表2。

(4)胸围:两组初生、2 月龄、6 月龄、10 月龄、12 月龄的胸围, 试验组分别为30. 985 2. 39、63. 51、71. 70、7 7. 05 cm。

试验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20. 73%、35. 94%、30. 40%、23. 79%和20. 05%, 差异极显著( P< 0. 01) 。

见表2。

小结杂交一代的体重、体尺在初生、2 月龄、6 月龄、10 月龄、1 2 月龄时, 比本地山羊的生长性能均有显著的提高且差异极显著, 呈现出良好的杂交优势, 表明用波尔山羊改良本地山羊是切实可行的。

四、区舍饲养羊模式研究河西干旱荒漠绿洲区养羊业经营方式落后,羊只良种化程度不高,生长速度慢,饲料报酬低,屠宰率不高,肉用品质差等,严重制约了河西干旱荒漠绿洲区养羊业的发展。

为此,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引进了国外肉用性能较好的波德代肉羊、陶赛特肉羊和国内繁殖性能较强的小尾寒羊进行试验研究,试图以此为锲入点带动河西荒漠绿洲区舍饲养羊的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河西荒漠区肉羊产业发展全舍饲养殖模式,为今后河西荒漠绿洲区的肉羊舍饲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在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和周边地区进行。

本地区属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三面环沙,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自然状况在河西荒漠区是比较差的地区,因此在这里进行试验研究对河西荒漠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大力改变羊群饲养方式和饲养管理条件1、改变传统的饲草加工与饲喂方法用粉碎机将饲草加工成10~12 mm 的草粉,结合氨化、青贮等饲草调制处理技术,依据不同羊只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按照日粮配方进行混合,然后按草水体积比815 ∶1~9 ∶1 拌湿饲喂。

饲喂方式采用限料不限草,自由饮水,自由运动。

2 推行暖棚式全舍饲养殖暖棚式羊舍建造要点羊舍位置应选择在地势干燥、人群不密集、没有环境污染和饲草饲料供应方便的地方,另外,还应考虑到交通是否方便和水源、水质是否良好等因素;羊舍地面要高出舍外地面20 cm 以上,以使圈舍干燥,不存积水;羊舍高度一般为2.3~2.5 平方米;平均每头羊所需面积,成年羊1.6~2.2平方米,育成羊1~1.2 平方米,怀孕羊、哺乳羊和公羊所占面积要适当大些;羊舍门的宽度一般为1.0~1.5 平方米;采光面积应根据当地气象资料,使冬季舍内温度保持在5~10 ℃为宜;舍外应设有运动场,以每头羊1.2~1.5 平方米为宜,运动场内夏季应有遮阴网。

3 羊舍管理的要求根据羊只喜干燥、厌潮湿、怕闷热、爱清洁,冬季圈舍应注意保暖、通风防潮、清洁。

定期定时打扫舍内外卫生,保持圈舍周围及运动场内环境卫生清洁,随时清理舍内外的异物,定期清理舍内的羊粪,做好舍内的通风换气及保暖。

要遵循“以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防疫原则,采取集中防疫和季节性防疫制度,定时定期进行舍内外、畜床及空气的消毒,定时定期对羊只进行驱虫,同时要注意通风换气,从而提高羊只免疫、抗病及御寒能力。

3 采取分群式饲养管理3.1 分群方法1) 空怀、初怀母羊及种公羊群:把断奶后的空怀母羊、怀孕3 个月以下的母羊组合成一群。

2) 怀孕后期母羊群:把怀孕3 个月以上、腹围有明显增大的母羊分为一群,这样便于特殊饲养管理和发现分娩羊只。

3) 初产母羊群:产后7 d 以内的带羔母羊及其羔羊,该群数量不多,分群后便于羔羊的护理和大羊补饲等管理。

4) 带羔初期母羊群:产后7 d 至1 个月以下的羔羊及其母羊,分群后便于羔羊的早期补料工作。

5) 带羔中期母羊群:产后1 个月以上的母羊及其羔羊,分群后便于羔羊的补料、补草工作。

6) 带羔后期母羊群:产后2 个月左右,频临断奶的母羊及其羔羊或已超过断奶天数的弱羔及母羊群。

7) 断奶羔羊群:出生2 个月后、体重在1215kg 且体质好的断奶羔羊群。

分群后便于育肥或育成。

3.2 羊只的分群管理要点1) 空怀、初怀母羊的饲养管理:该群内的成年母羊相对处在一个生理轻松阶段,应加强饲养管理,进行抓膘、复壮,为妊娠储备足够的营养。

对体况不佳的羊,给予短期优饲。

初怀母羊容易引起流产,应保持舍内相对安静,以免母羊受惊吓,造成早期流产。

2) 怀孕后期母羊群的饲养管理:该群是舍饲管理的重点,羔羊初生重的85 %~90 %是在此期内完成。

此阶段营养需求量较高,日粮应提高青绿蛋白质饲草料的比例。

精料应以高蛋白、高能量为基础,适量提高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的添加量。

注意观察近期产羔的母羊,临产前5~7 d ,放入产房内,使其顺利产羔。

3) 初产母羊群的饲养:此期羔羊营养主要依靠母乳,为满足羔羊快速生长,须提高母羊日粮营养标准,加大补饲量,使其提高泌乳量。

产后母羊体质虚弱,必须精心饲养,细心观察。

母羊产后因后腔血液重新分布,会出现间歇性生理机能下降,补饲应由少到多循序渐进。

初乳内富含免疫球蛋白,应及时使羔羊吃足初乳,如果羔羊体质弱,不能自己采乳,必须人工辅助采乳。

同时注意羔羊脐屎粘肛现象。

4) 带羔初期母羊群的饲养管理:此时的羔羊还不能够充分利用饲料营养,营养主要来源于母乳,因此要认真做好大羊的补饲工作。

增设补饲槽,给羔羊进行早期补料,羔羊补料遵循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

5) 带羔中期母羊群的饲养管理:这个阶段的母羊产乳量已达到高峰,泌乳期相对生理负荷较重,此时羔羊的瘤胃微生物区系基本形成,逐渐能够利用饲料营养,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因此做好母羊和羔羊的补料工作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6) 带羔后期母羊群的饲养管理:此时的母羊体质相对较弱、膘情较差,泌乳量逐渐下降,生理上逐渐转入泌乳与恢复体质并进的时期,生理负荷逐渐减轻,因此要提高草粉质量,适量削减精料的补饲量。

为使泌乳母羊尽快参加配种,应及时将断奶后的母羊归入空怀母羊群。

此时羔羊完全可以采食,对母乳的依赖性降低,因此加大日粮中蛋白草粉的添加量,使其尽快实现奶草过渡,尽早断奶。

7) 断奶羔羊群饲养管理:育肥羔羊采用肥羔生产管理,即把一次断奶后的羔羊集中起来驱虫、健胃、去角后,进行强度育肥至6 月龄后一次性出栏。

图1 羊只分群饲养循环示意图1.4 做好羊只档案登记工作做好成年母羊、产羔母羊、种公羊和羔羊的耳号标记,并建立详细的档案登记,有利于以后及时配种、分群、淘汰及选留。

使生产母羊群长期保持年青、高产稳产状态,尽可能地发挥其品种优势,争取最高效益。

附属一我省陇东试验报告为例通过引进肉用型品种波尔山羊与本地山羊杂交,后代杂种优势明显,尤其与本地奶山羊杂交,其后代出生重大,生长发育快。

公母羔羊初生重、3月龄、6月龄体重提高显著。

和本地黑山羊相比,公母羔羊初生重提高了60%以上;3月龄断奶重提高40%以上;6月龄、12月龄体重提高幅度在16-30%之间。

波杂一代山羊生长发育最快为初生至6月龄阶段,与传统的生产羔羊肉羔羊月龄相符,有利于羔羊肉的生产。

陇东黄土高原是我国黑绒山羊的主要生产地,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和化纤工业的快速发展,毛绒产品价格大幅度走低,肉主毛从的趋势日渐明显,在此形势下,为了提高本地山羊的产肉性能,探讨在现阶段下波尔山羊与本地奶山羊、黑山羊改良效果,以便在现有农村舍饲饲养条件下,利用杂交优势,提高本地山羊产肉及繁殖性能,降低饲养成本,筛选出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肉用山羊杂交组合。

我们在陇东地区开展了本地奶山羊和黑山羊与波尔山羊的杂交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种羊波尔山羊种公羊是从陕西省波尔羊良种繁殖中心和陕西省畜牧研究所购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