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言测试的真实性及其影响
[摘要]真实性已经成为语言测试中的关键问题。
真实的语言测试能够检测出考生的语言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
本文从真实性的概念、表现形式和作用等几个方面谈了作者对真实性的认识,指出语言测试的真实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语言测试的有用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测试设计者的极大重视。
[关键词]测试语言测试真实性
语言测试是伴随着语言教学出现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多科性的综合性学科,它以语言学习为内容,以心理测量为手段,对受试者所应达到的各项指标进行科学地检测。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语言测试的真实性开始引起语言教学和测试界专家的重视。
巴克曼和帕尔默指出:评价一项测试质量的主要依据是测试是否具有实用性,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信度、效度、真实性、交互性、影响和实用性,其中真实性是语言测试的一个重要特征。
语言测试的真实性是测试界一直关注的问题,斯波尔斯基(spolsky)早就指出:“语言测试的真实性标准给测试领域提出了语用和伦理的问题。
测试材料缺乏真实性对我们根据测试成绩所得出的结论也提出了疑问。
”
一、语言测试的真实性的概念
对于语言测试的真实性(authenticity)的理解,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有人认为真实性即直接性(directness),即不
通过语言能力的中介表现就能测试考生的语言能力。
然而,语言能力是不能直接考查出来的,因为大脑神经活动的过程无法用试卷来测量。
因此,所有语言测试都是间接测试。
一些人将真实性定义为与现实生活的相似程度,还有人把真实性和测试的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等同起来。
由此可见,测试的真实性是一个复杂的、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的概念。
bachman曾指出:语言测试的真实性指目标语言使用任务特征(target language use task)与测试任务特征(test task)的一致程度。
目标语言使用任务,指通过测试所要预测的被试者在将来工作中为达到一定目的在特定场合用所
学语言知识进行一系列活动,测试任务能够考察、预测、判断被试者在将来工作中目标语使用能力的最佳方式。
徐强认为,语言测试的真实性具体来说是被测试者“所接受到的语言就是平时在生活中听到和看到的语言;被测试者在测试中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被测试者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要解决的事情;对被测试者的行为的评估标准是被测试者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任务,是否达到了交际的目的”。
任何测试都是有目的的,语言测试的目的是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反映教学中的长处和短处,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新课程标准服务。
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要具有语言运用能力,因此笔者认为,一项具有真实性的测试应该是能够测量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
测试以学生在现实生活或工作中
对语言的使用为主,借用真实运用的表现形式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完成交际活动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任务。
真实性测试不以测试语言知识为目标内容,不论是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还是非语言知识,如策略、情感、文化等,而是以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活动表现出来的交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为目标内容。
二、语言测试真实性的表现
语言测试是受试者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完成测试任务的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语言输人和输出的过程。
因此要实现语言测试的真实性,我们可以从语言输人的真实性、语言输出的真实性以及结果评价的真实性三个方面入手。
(一)语言输入的真实性
语言输人的真实性包括文本的真实性、任务的真实性以及情景的真实性几个方面,下面将逐个进行分析。
第一,文本的真实性
为了使测试语言和语言使用条件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相对应,在设计测试时要从材料的来源和外观上体现文本的真实性。
以听力测试为例,在材料的选取上,应尽量选择与实际生活接近的文本,如新闻、天气预报、体育报道、讲座、机场广播等,当然经过加工的来自实际活动的材料,为了符合被试者的英语水平,删除了难句和生词,甚至在结构上有所改动,仍叫人觉得可信。
另外,根
据实际生活活动虚构的材料,如果这些材料来自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之手,虽然是虚构的但能够体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际的特点,那么这些材料也可以被认为是具有真实性的。
第二,任务的真实性
任务的真实性是指测试任务与现实交际任务的一致程度。
实际上,现行的很多考试,从中考、高考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都没能较好的体现任务的真实性,而是以考查语言知识或语法知识为重点,而对考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却考查的很少。
要实现测试的真实性,测试任务就要尽量与现实交际任务一致。
现实交际任务特征与测试任务特征之间的一致程度越高,测试的真实性就越大,测试就越真实。
与被试者平时学习及使用的语言或内容越接近,其测试行为就会越好。
举例说来,参加商务英语培训人员会经常因出国而需要填写登机表,在他们毕业测试时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听力活动,让被测试者先听一段录音,然后根据录音内容填写乘坐飞机的时刻表及注意事项,这样该活动就具有很强的任务真实性。
第三,情景的真实性
测试情景的真实性是指设计测试任务的情景与实际生活中完成类似任务的场景的相似程度。
情景的真实性和任务的真实性是相辅相成的,情景都是完成任务的场景,任务都是在一定的场景发生和完成的,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如,给外国的笔友或网友写一封信描
述自己的大学生活等这样的情景,就是具有真实性的情景。
(二)语言输出的真实性
语言的输出是指受试者在完成测试任务的过程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真实性体现在被测试者在完成某一测试任务时,其语言能力的哪些方面参与了完成该测试任务的活动,参与程度如何。
真实的语言输出应该是在完成某一项测试任务时,被测者的语言组织能力、语用能力、评估策略能力、确定目标策略能力、制定计划策略能力、执行计划策略能力等的综合参与的结果。
例如,阅读一篇文章以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就考查了考生的各种语言能力,具有输出的真实性。
三、语言测试真实性的作用
考试不是在无关价值的心理测量试管中开发和利用的,考试实际上总是为教育制度的需要和社会需要而服务的。
任何测试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学生自身及其周围人产生正负影响,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
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一般被定义为测试对教学的积极和消极的反馈作用。
测试的性质会先影响参与者对教学活动的认识和态度,而这种认识和态度又会影响到参与者在进行活动的所作所为,诸如只练习那些在测试中出现的项目等,这必然会影响学习的结果。
语言测试真实性的反拨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对测试者的正面影响。
测试的任务、话题、内容和形式都与现实生活中的
情景相一致,给测试者以认同感和亲切感,能有助于他们发挥最佳水平。
其次,由于测试任务与现实生活任务相对应,根据测试者完成测试任务的表现能直接推断测试者今后在完成现实生活的任务
时的表现,从测试者的分数能直接推断测试者的语言使用能力。
最后,测试的真实性对教学产生良好的反拨作用。
它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了解自己的工作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在设计测试题时打开思路,在评估测试题时具有新的角度,提高测试的效度和可信度。
四、结论
语言测试的真实性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也是实现测试有用性的最重要的因素。
真实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不真实。
一段文字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是真实的,但是对于儿童来说又可能是不真实的,语篇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中才是真实的,哪怕是原封不动地搬到试卷上,缺乏一定的情景,语篇就不具有真实性了,因此真实性是相对而言的。
另外,真实性还是一个具有主观色彩的概念,命题者认为真实的测试,受试者不一定认可,受试者的感受是判断试题真实性的关键,因此试题设计者在设计试题时,要考虑到受试者的个体特征、现有语言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来的因素,选择适合他们的具有交际性的文本、任务和情景,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bachman, l and palmer, a.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韩宝成,《外语教学与研究》,语言测试理论、发展与实践,2000,(1)。
[3]黄大勇,《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概念,2004(2)。
[4]李清华,孔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语言测试真实性的多维分析,2003,(1)。
[5]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