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基础知识第一章保险导论第一节保险的形成和发展一.危险与保险㈠危险客观存在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险。
有些危险是自然规律使然,生老病死,谁都难以避免;有些危险由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水火无情,谁都望而生畏;有些危险来自人类本身,战火动乱,谁都难免遭劫;有些危险则源于法律责任,侵权违约,谁都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理性化,保护自己和驾御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然而,危险却并不因此而退却,相反,旧的危险消除了,新的危险又出现了;有些危险则不但难以消除,反而呈现出复杂化的演变趋势。
可以说,危险就象人类的影子,只要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它就形影相随。
㈡人类在抵御危险活动中创造了保险正因为危险如形影想随,所以,如何规避、消除各种危险;危险发生后,如何消解或弥补危险造成的损失,成为人类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长期抵御危险的活动中,人类不断积累经验,创造了许多有效的方法。
1.采取回避危险的措施采取回避危险的措施,简单易行,但往往不太可靠,而且需要有替代方法。
如某人觉得乘飞机太危险,就改坐火车或轮船,但这种回避措施,其实建筑在误解基础上,因为火车或轮船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远高于飞机。
有些国家发生了针对平民的恐怖事件,其他国家便发布公告,告诫本国公民避免前往,不啻是一种有效的回避措施,但不从根本上消除恐怖组织,恐怖袭击还会在其他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生。
2.居安思危,预作防备有些危险是可以预想的,人们就在危险尚未发生之时,居安思危,采取积极的防备措施。
如持续储蓄以备年老之用;加强锻炼以防疾病;安装防盗门窗以防盗贼入室;安装煤气报警器以防煤气泄漏等。
在中国,还有“养儿防老”的古训,以几世同堂的大家庭方式,防备生老病死等人身危险。
但这种防备措施,若仅在个人或家庭范围内进行,其抵御危险的能力极其有限,原因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都市化、职业化、核家庭化的趋势,均大大削弱了个人或家庭抵御人身、生活危险的能力。
3.认知危险发生的征兆某些后果惨烈而宽泛,又经常发生的危险,人类在痛定思痛后,就试图探索其发生的规律,以便在危险出现征兆时,及时逃离或防备危险。
如地震、火山爆发、热带风暴、龙卷风等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类始终在研究、预测、预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不过,就目前的预报水准而言,人类离成功还相去甚远,事实上,上述巨大灾难,每年都还在肆虐人类。
此外,即使预报成功,人固然可以逃离危险区,但财物的损失依然难以避免。
4.组织御险共同体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群居的,而群居的原因之一,就是人类个体势孤力单,只有聚集在一起,才能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因此,以血缘为纽带的原始部落,实质上就是一种御险共同体,只不过其自然形成,并从事其他活动。
人类有意识地组织专门的御险共同体,是因为某些群体面临着共同危险。
如古埃及修建金字塔的石匠们,面临着被巨石砸伤砸死的危险;古罗马的士兵们,面临着战死的危险,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共同出资建立基金,资助死亡成员的遗属,体现了互助共济的崇高理念。
这种自发组织的御险共同体,即使在现代社会,也依然存在,继续发挥着一定作用。
如单位里的互助基金、同乡会等。
5,组织保险活动保险的萌芽,孕育在御险共同体中;保险活动,就在人类共同抵御危险的实践中发展起来。
最初的御险共同体,由于其自发性质,职能简单、规模很小,因而抵御危险的能力十分有限。
于是,人类逐渐意识到,抵御危险的能力,与组织规模密切相关,组织规模越大,危险就越分散,化险为夷的功能就越强。
人类为大规模组织御险共同体而努力。
于是,出现了专事组织活动的商事主体,利用精心设计的保险商品,尽可能多地吸引面临同类危险的公众;利用集腋成裘汇集的保险基金,提供经济保障,补偿不幸遭遇危险事故的参加者,商业保险活动由此产生。
于是,政府利用其强有力的行政权力和行政体系,在国家范围内组织保险活动,利用强制征缴的保险费(以下简称保费),组成保险基金,给予遭遇危险的公民以物质帮助,社会保险应运而生。
二.保险的形成和发展㈠保险的雏形保险的雏形,产生于自发组织的御险共同体中。
表1-1 保险的雏形㈡保险业的产生保险从雏形状态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商事活动,一方面是由于通过商业保险,可以组织大规模的御险共同体,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人类积累了丰富的御险经验和技术,使经营保险成为可能。
于是,出现了专司承保各种危险的保险业。
保险业的诞生,标志着保险从雏形走向成熟;标志着近代保险的形成。
表1-2 保险业的产生㈢现代保险的发展1.现代保险业的规模目前世界上共有保险公司1万余家1,遍布世界各国,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保险业也越发达。
美国有保险公司5000余家,伦敦有500多家保险机构,香港也有300余家。
2010年,世界保费收入为43390亿美元,其中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11661亿美元、日本5574亿美元、英国3100亿美元、法国2801亿美元、德国2398亿美元、中国2146亿美元、意大利1743亿美元、加拿大1155亿美元、韩国1144亿美元、荷兰971亿美元2。
2.保险深度和密度3保险深度,指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是反映一国保险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
保险密度,指按一国家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是反映一国保险普及程度和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3.现代保险公司的规模保险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
1998年保费收入排名前三的为法国安盛527亿美元;德国安联468亿;日本生命511亿;2011年排名前三的已猛增为安盛1622亿美元;荷兰国际集团1471亿;美国伯克希尔哈撒韦1362亿。
中国保险公司30余年间发展尤为迅猛,至2011年,已有中国人寿、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和太平洋保险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在世界保险公司中分别排名14、31、34和44。
此外,还有台湾地区的国泰保险排名28。
1据1986年2月下旬日本《保险每日新闻》统计,资本主义国家的保险公司总数为13484家。
其中欧洲4505家;拉丁美洲1085家;亚洲888家;非洲457家;北美加拿大和美国6093家。
2瑞士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度世界保险业》,载《sigma》2011年第2期。
3保险深度是指保险费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险密度是指国民人均保险费。
㈣现代保险发展的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潮流,现代保险也日益国际化,其发展趋势是:1、危险越来越集中所谓危险集中,是指每一危险单位(保险单)的保险价值越来越大。
像卫星保险、工程保险等,动辄就是几十亿、几百亿美元的保险金额。
2、承保力量过剩,保险市场竞争激烈承保力量过剩,是就保险发达国家而言,这些国家的保险市场呈现饱和状态,各大保险公司纷纷向海外扩展,争夺发展中国家的保险市场。
3、保险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保险业中出现了不少跨国经营的超级大公司,而且,保险公司之间购并联合的趋势明显,保险业日趋国际化。
4、各国对保险业经营的规制趋向于缓和所谓规则缓和,主要表现在禁止兼营和兼业规制上的松动。
如不少国家通过立法,开始允许财产保险公司设立独立的子公司经营人身保险;允许人身保险公司设立独立的子公司经营财产保险业务,使得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业务出现了互相渗透的趋势。
5、新危险不断出现,新险种日益增多由于新危险不断出现,出现了许多技术性要求高的新险种,保险范围不断扩大,保证保险、信用保险和责任保险业务发展迅速。
6、再保险业务越来越重要由于危险越来越集中,通过再保险分散危险的必要性就越来越突出,许多国家通过立法规定了强制再保险的险种和比例,而再保险的发展,则进一步促进了保险业的国际化。
三.中国的保险市场和保险业保险的雏形,早在几千前的中国就已经出现,保险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实施国家保障,商业保险业务不断萎缩,直至完全停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保险业有了突飞猛进发展,1980年以来,保费收入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加。
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从1992年起已经开放的中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外资保险公司蜂拥而入。
在中外保险公司的合力下,中国的保险市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保险机构的数量为证,80年代初的保险市场上只有一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而截止到2012年3月,保险市场已经有保险集团控股公司10家、财产保险公司62家、人身保险公司68家,再保险公司8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1家。
与此同时,保险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保险中介机构,30年间也从无到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此外,还有177家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
第二节保险的概念、性质、特点和要素一.保险的概念保险是人类抵御风险的一种方法,以后又发展成为共同抵御风险的一种制度。
在界定保险的概念时,我们应当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考察。
㈠广义的保险广义的保险,是指以集中起来的保险费(或其他形式)建立保险基金,用于补偿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对个人因死亡、疾病、伤残等而给付保险金(或其他形式)的一种方法,包括合作保险、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等多种保险形式。
合作保险是保险的原始形态,通常具有自发、小范围、保障有限等特点,中国企事业单位自发组织的“职工互助基金”,即是一种最简单的合作保险。
商业保险即由保险公司经营的保险;而社会保险,则是政府组织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
㈡狭义的保险狭义的保险,又称商业保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本书所称保险,均指狭义的保险。
二.保险的性质㈠经济性在现代国家中,保险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保险渗透进工业、农业、商业等各个经济领域,走进千家万户,为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公民生活提供广泛的经济保障,通过管理、分散危险,组织经济补偿来消解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稳定。
所以,有人把保险比喻为“精巧的稳定器”。
㈡后备性从提供经济保障、事后补偿的性质看,保险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后备制度。
保险本身并不创造任何价值,其提供经济保障的资金,实质上是对社会所创造价值的一种扣除。
这种扣除,可以认为是国家有意识的安排,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必不可少的后备制度,其中包括鼓励、支持民间采取保险形式来互助共济。
由此,可以说保险是国家整个后备制度中的重要一环。
㈢金融性银行、证券和保险被称为金融业的三驾马车,保险公司被划定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从这一性质看,保险是一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经营实质上又是一种金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