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初二班主任如何管理问题学生

谈谈初二班主任如何管理问题学生

谈谈初二班主任如何管理问题学生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育人的科学,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基层工作。

班主任工作开展得好坏将关系到班风和学风的建设的好坏,乃至关系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体现的提高与否。

初中少年期的思维则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阶段
班风,是班级的作风、风气。

班级要有严明的纪律,浓厚的学习氛围,良好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

良好的班风对学生的一切行为,良好的表现是一种支持。

鼓励对不道德行为的转化,这种转化不是教师的强制,也不是学生的哄而改之,而靠舆论。

在从事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笔者认为抓班级建设,建立良好的班风过程中,班主任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在集体建设中有着缺一不可的责任。

学生有这种责任感,就会产生极强的内驱力,激发一种自我完善的欲望,形成良好的班风。

青少年的认识和活动具有新的特点,活动能量超过认识水平。

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青少年在身体活动方面的能量总计接近于成人,特别是短暂的、爆发性的、需要灵巧性的能量付出,往往会超过成人。

但认识水平和成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故表现为行动超出认识水平。

由于身体的迅速增长,他们的精力特别充沛,能量需要发泄。

加上他们情感强烈,易于冲动,明显外露,自制力差,有时会不自觉地产生和表现出一些盲目的、不必要的动作。

他们有时确实是没有怎么想就行动起来,思想上又无所顾忌。

无论干好事或做错事都非常卖劲,而且在行动之后仍不知其所以然。

事过境迁,他们往往也就不会再去认真地思考行动的利害关系和后果了。

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认识和行动之间的关系这一特点,不恰当地以成人的观点和准则去评价和要求他们,就可能由此而导致种种冲突和不良后果。

青少年学生身体迅速增长,活动能力加强,人际交往更趋频繁,交往范围扩大,知识经验不断积累和丰富,引起了他们对自己的成熟过程比较强烈的自我体验,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成熟感”或称“小大人”感突出。

独立性和主动性发展很快,对人、对事、对己进行评价有了他们自己的见解和尺度,于是便由以前对周围权威人物(父母、班主任、学校领导等)的崇拜而逐步转化为具有“主观权威意向”,极力想争取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关系中的独立自主地位和新的权利,限制成人的权利,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要求师长能平等对待自己,反对成人过多过细地照顾、监督或包办行为,不喜欢别人说他不行,对成人不盲从,并产生了各种形式的不服从,但他们在经济上、生活上和学习上仍然要受家庭和学校的制约,他们也不愿意完全放弃这种依附关系,在思想深处并不希望师长完全不管或不关心他们。

但是,反对家长和教师仍然把他们当小孩一样看待。

对于成人过分的照顾和管束,则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情绪、反抗行为和与成人的种种冲突。

青少年常常把反抗和不服从作为改善与成人不平等地位的一种手段。

成人如果不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这种反感情绪、反抗行为和冲突就会经常发生,久而久之,这种抗拒性就会变得越来越顽固,从而形成反抗的性格。

要热爱后进生
一般说来,后进生在思想感情上与同学、老师、家长往往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他们时常以为别人有意同自己作对,认为他们一无长处,因而丧失了前进的信心。

当后进生思想感情上与周围一切都处在对立状态的时候,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以深厚无私的爱温暖他们的心灵,消除师生间的对立,从感情上沟通起来,寻找其心灵的症结,解开心锁。

使其迎头赶上。

笔者工作10多年来。

遇到许多例子。

因学生年龄尚小,认识问题不全面,不能正确对待家庭纠纷(尤以父母不和为主),或因父、母一方缺失,加之缺乏积极引导。

形成抽烟、酗酒、打架、以至终日沉迷网络游戏等坏习惯,心理的抑郁无法排解,甚至影响学习,无心参与各项活动,越是落后越是破罐破摔。

像这样的后进生更是需要温暖、需要爱,教师应从生活上、
思想上、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使其冰冷的心灵得以融化。

从而主动接受教师正确的引导,解开心锁。

迎头赶上。

爱后进生。

不是无原则的迁就。

要爱得严,既要爱护他们,尊重他们,又要严格要求他们,使后进生感觉能够得到老师的要求乃是一种荣幸。

马卡连柯提出的尊重人和严格要求人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是有道理的。

对后进生。

不能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但这种“管”和“问”要建立在对他们高度尊重的基础上。

尊重寓于要求之中,而要求则体现了尊重。

对人不提任何要求,则表明对他已失去了基本的信任,不相信他能完成要求,这是最大的不尊重。

所以,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是对学生高度尊重的表现。

要求他们独立地安排和管理好自己的学习、锻炼、工作和生活,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适当地交给他们有益于培养锻炼其能力的各种任务,要求他们独立地完成,对于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采取平等的态度,协商的口吻,讨论、提建议和启发的方法,给予机智巧妙的指导。

这样,学生就会在严、爱的氛围中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在不知不觉中发展起来。

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后进生一般表现有突出的缺点和错误,容易被别人看得一无是处,因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严重的自卑感,有的甚至失去前进的信心。

教师如果把他们想得太坏,抓住问题老是不放,硬要他们做深刻的认识和检查,没有达到成人主观推想和要求的认识深度和高度,就不让其过关。

那样就会使学生感到委屈而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产生与教师主观愿望完全相反的恶果。

这时无论讲多少大道理,提出多少严格的要求,他也只是充耳不闻、无动于衷,师生间找不到共同的语言。

如果一分为二地看待后进生,就不难发现,他们身上的消极因素只不过暂时处于优势,积极因素暂时处于劣势罢了。

许多后进生虽然有严重的自卑感,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十分可贵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有的后进生在学习上虽然表现的成绩很差,但在接受能力方面表现出较好的聪明才智;有的后进生虽然荒于学业,但在课外阅读和科技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后进生虽然莽撞行事,但在运动场上和劳动之中却表现的精力充沛、勇敢顽强,能较好地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

由此可见,后进生并非全无长处,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这不仅需要教师对后进生有正确的认识态度。

而且需要教师有饱满的热情,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思想扎扎实实地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从后进生的种种表现中,家长、亲友、同学的反映中,努力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因素,利用这些闪光的火花点燃后进生前进的火把。

2.3要循循善诱。

启发自觉。

引导后进生认识自己的错误。

提高思想觉悟
转化后进生。

要坚持正面诱导,用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方法,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

道理一定讲得透彻,合情合理,使人心服口服。

事实一定摆得具体、真实、充分、有力。

要使后进生能够分清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

认识到自己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引起思想上的震动,以下决心改正。

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人高马大,貌似成熟,但常爱争强好胜,与同年龄的伙伴发生争执甚而敢于公开与教师顶嘴,行为不端,语言不检,影响恶劣。

若教师将其赶出教室,顶牛情绪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

循循善诱,启发自觉,教师若能转换思想教育方式,通过深入耐心的谈话,便其端正认识,并于日常细心观察,发现其热心班级事务等闪光之处,即时表扬、正确引导,往往会产生神奇的转化效果。

2.4要引导实践。

使后进生在行动上根本转变过来
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后进生经过教育,虽然在口头上表示愿意改正,但在行动上还是止步不前。

这是因为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解决,需要帮助。

有的是思想认识上还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除思想上的疙瘩。

有的则是行动起来有具体的困难。

需要具体的帮助。

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彻底,就难以按教师的要求去行动。

例如:有的后进生纪律差、行为控制力差,教师可有意安排其座位周围的同学多提醒、督促他,在班级良好的环境大氛围的影响下,在周围同学小范围的督促帮助下,这些后进生的纪律会明显提高。

又如:学习上的后进生,文化基础差,在学习上遇到许多具体的困难,教师应当因材施教,从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

给以热情的帮助,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程度,让他们学得进、听得懂,有收获、有长进,增加学习兴趣。

坚定学好的信心。

同时。

还可组织“一帮一”学习小对子,以好带差,即时解决他们学习上的疑点,扫除障碍,逐步赶上全班同学的进度。

当后进生把旺盛的精力用到学习上去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品德也会随之发生转变。

许多事实告诉我们,后进生由于学习上掉了队,知识上无知,往往会造成思想上的落后,而思想上的落后,又会带来学业上的荒废。

因此,转化后进生,帮助解决思想行动上和学习上的一些具体困难,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是使后进生在行动上彻底转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

后进生的思想教育转化工作将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永恒的课题。

献出爱心。

捧出真情,运用科学的头脑、灵活的方法与手段,为让更多的掉队的、落后的“小燕子”赶上集体前进的步伐,让我们这些甘做人梯的教育工作者一起探索,共同努力! 班级管理中暗示的妙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