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文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
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从而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
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而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
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
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要引导学生按照“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
曾听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一位
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把自己认为十分重要的段落分解成诸多细小问题,如“找一找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邱少云像一块千斤巨石?”“找一找,哪些地方描写潜伏部队离敌人很近?”“如果邱少云动一动会怎么样……”在五六个问题的指导下,学生从完整的全文中把答案一个一个“抠”出来,一堂课没有让学生完整地读读课文,感受一下邱少云烈火烧身的场面。
学生与文章之间没有产生一点共鸣,自然不可能发自内心地对英雄人物产生敬仰。
而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放一段渲染背景的音乐,在音乐声中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课文,让学生轻声地读读课文,找到自己最为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生个体由于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不同,所表达的内容自然不尽相同,但每一个人发表的都是他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做的,是给那些体悟还不到位的稍作点拔,让其有豁然开朗之感。
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英雄人物、英雄事迹感受相当深刻,有的学生在朗读时还流下了泪水,这就是学生与文章之间难能可贵的“碰撞”。
如果没有亲身去阅读、感悟,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碰撞?
二、在文章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
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
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
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
感悟有机结合。
常用的方法有:
(一)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
要运用好“移情体验”的方法,而教师自己要做有心人,多关注学生的生活。
(二)读写结合,加深理解运用读写结合的办法,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的好方法,许多老师经常运用,但并没有真正起到效果。
因此读写训练点的选择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
机结合是关键。
1、在“空白”处补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些作者非常重视艺术空白的作用。
这些“空白”的设置正因为是在“无字之处”、“无声之处”,因此,就带上了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如《穷人》一课,桑娜把邻居西蒙死去的情形告诉了刚刚打渔归来的丈夫,但她没有把话说完就“沉默”了,她为什么欲言又止、她在想些什么?作者用“沉默”一词留了一个“空白”教师于此可以因势利导。
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丰富想象,为“沉默”一词解密。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虽然说法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只要不悖对主旨的把握,老师就应该给予鼓励。
2、在“难以言传”处想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不仅有明晰的,可以表述的一面,而且也有模糊的的一面。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针对这种心理现象的概括。
这种心理现象反映到作品上往往“言”不能尽“意”,读者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去还原。
如课文《乡村的傍晚》末句“整个乡村沉浸在一片恬静的气氛中”如何理解“沉浸”呢?似乎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照白天乡村的生活场景,从这些变化中体会“沉浸在恬静中”到底是怎样的场景,而后通过朗读加以再现。
3、在“意犹未尽”处延伸。
文章的结尾是门艺术,一个好的结尾往往让人产生意犹未尽之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遐思。
语文课堂呼唤感性的阳光,也就是在教学中,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充满激情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