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无处不在

数学无处不在

数学无处不在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学中把教材与生活情景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同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关键词】数学源于生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每册教材,多数的单元后都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及一些“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从而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捕捉“生活素材”,唤起学习兴趣
不少教育专家早就指出,“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绝不是唯一的资源”、“大胆而创造性的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那是教师的业务权利”。

我认为,教学时可以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替换改造。

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这节课时,我围绕教学整体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学活动实践化,增强教学实效。

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在迎接鸡年到来后,随着倒计时出示的0点时刻引入,围绕“正月初一你在干什么?”让学生谈一昼夜的活动安排,结合钟面操作,发现、了解、应用24时计时法。

在计算一日内经过的实践环节,我设计了“猜一猜”的内容替换教材的例题,我说老师明天要到市教育局参加教学研讨活动,请你帮助老师设计:①乘坐什么车去?②根据我们学校到教育局的路程算一算经过多少时间才能到达?③算一算到市教育局的时间。

师生围绕此题展开讨论,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替换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

关键是教材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取生活实例,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实效。

2.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情景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例如:在教学第一册“加减混合运算时”,就可以模拟乘坐公共汽车的上、下车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当乘客上、下车,开展活动,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

接着让学生讨论该怎样列式计算,从
而引出加减混合运算试题,并让学生顺水推舟的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

这一系列问题及形象直观又可训练思维。

这样表演生动真实,费时不多,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心理素质,在情趣与算理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

3.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借助于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请看“一步乘法应用题”的教学片断,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爸爸、妈妈和小红一起看电影,每张电影票6元,一共要用多少元?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小红多大了?”我疑惑的问:你问这干什么?她说:如果小红很小,看电影的时候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就不用买票了。

是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她说:我小时候和爸爸、妈妈去看电影,一直是买2张票的,现在去才买3张。

这时,教室里沸腾了,有的学生说:这道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小红还小不需要买门票,是求2个6是多少;一种是小红比较大需要买门票,就是3个6是多少。

有的学生说:如果买车票的话会出现3种情况,不买票、买半票、买全票。

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去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使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

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

上述例子,同学们借助了生活中的经验,才有了不同一般的回答。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能够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4.回归“生活实践”,学会解决问题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有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问题。

“学生学了本领,就想用”这也是孩子的天性。

例如:教学“加减的一些简便算法”应用环节,教师又创设让学生品尝美食的情况。

吃美食,也要考虑袋子中的钱够吗?数学的应用,自然而来。

怎样消费?只有尽快的算一算才是,刚才的简便算法派上用场了。

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总之,数学教学只有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品质,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的需求,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性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