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波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概述应用波长为 10-1 米的超高频交流电作用人体,以达治疗目的方法,称为超短波疗法。
由于治疗时采用电容式电极,而电容场中主要是超高频电场的作用,故又名超高频电场疗法。
物理学特性超短波波长为 10- 1 米,频率为 30- 300 兆赫。
国产治疗机波长有 6 米、7.2米、 7.34 米、 7.7 米等几种,频率为 50 兆赫左右。
由于超短波波长短,频率高,超短波电流很容易通过电介质,故治疗时电极不直接接触皮肤。
超短波之电流曲线一般为连续式,电流振荡是连续的;另一种为脉冲式超短波电流,是在连续超短波电流基础上加以低频脉冲调制和放大,形成一种间断的一般为矩形的超短波电流。
其脉冲频率通常为100- 1000 赫,持续时间为 1- 100微秒,间断时间为 1-10 秒,脉冲最大功率为 1-20 千瓦,即相当于普通连续式超短波电流的数十倍。
连续式超短波所产生的热能要比脉冲式的大得多。
许多学者认为脉冲式超短波对人体的作用主要基于脉冲群的振荡效应。
治疗时一般无热感。
此外,近年来还有大功率(输出功率 1000 瓦以上)超短波治癌机出现,用以治疗恶性肿瘤。
生物物理学特征超短波作用人体产生各种生理反应的基本因素是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由于人体是一个具有导电体和电介质的复合组织,在超短波作用下,体内同时形成了传导电流和位移电流。
由于其频率更高,电介质的阻力越来越小,就形成了超短波治疗时,位移电流成分占优势,以介质损耗产热为主。
但当频率极高时,偶极子就来不及转动或转动幅度极小,使介质损耗下降以至产热减少。
这就说明产热随频率增加而增加的正比关系,只适用于一定范围之内的振荡频率。
这种位移电流为克服介质阻力而产热,而介质损耗的大小与组织的介电常数密切相关,由于人体内各种组织的介电常数差别较小,故在超短波作用下产生的热分布比较均匀。
但在超短波电容电场治疗中,由于脂肪层中血管少,热量不易为血流带走,因此,其温度比供血丰富的肌肉还要高,据测定,波长 7.34 米超短波作用时,脂肪升温与肌肉升温之比达 8:1,仍存在脂肪过热的缺点,实际治疗时可利用调整皮肤与极板间距使深部组织温度升高,皮及皮下脂肪温度降低。
(二)非热效应高频电作用机体时形成的非热效应机理和各种反应已于本章第一节中阐述,在超高频电容电场中之生物体,受电位差电压作用,超高频电振荡波引起细胞内物质共振,引起液体表面张力的改变,对一些物质的表面张力增高,对另一些物质的表面张力降低。
高速交变的高频电磁波作用时,当电场强度最大瞬间,使细胞向电场方向伸展,而场强最小瞬间又恢复原状。
适当频率的电场可使细胞充分伸缩,对细胞和组织产生特殊刺激,引起特殊生物学作用。
超短波特别在用低强度作用,且用目前一切方法均不能测出温度升高时,其生物学效应仍非常明显,而同样条件的外源热作用则无类似效应。
如:当应用短时间无热量超短波作用人体时,对急性炎症的消退比长时间温热量作用时的效果更明显,此外还可以引起其他组织器官的反应,统称为非热效应。
发现这种非热效应在低场强( 40mw/cm2 以下)作用时表现特别明显,高强度作用时这种特殊作用就被热效应所掩盖。
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神经系统对超短波电场十分敏感,因为神经组织接近于电介质,尤其对大脑细胞,植物神经及内脏之末梢神经反应更敏感,中小剂量超短波作用头部时除有温热感外常出现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现象。
人体长期的大功率电场作用下,有嗜睡、困倦、易兴奋等现象,这些症状在停止接触或采取预防措施后迅速消失,在临床工作中因剂量小一般不出现不良反应。
超短波作用延脑时,直肠和口腔温度升高。
研究测定大脑组织和脊髓深部温度比表浅的高。
小剂量超短波作用家兔头部后,e.e.g 波幅度增高频率减低。
使用强剂量(热量)作用时,有是时呼吸加快,唾液增多,e.e.g 波幅减低,同时纺锤状波数目增多,这表明超短波能直接作用于脑组织。
有人研究证明用微热量超短波作用健康人植物神经无明显反应,但对伴有明显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时,则对大多数患者有调整其功能趋于正常化的作用。
一般常有抑制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的作用,小剂量作用于高血压病人的交感神经节时,能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临床研究用适当剂量超短波作用于腰骶神经节及病灶区以治疗下肢神经血管疾病,有降低交感神经紧张度,减轻血管痉挛,建立侧枝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和功能的作用。
超短波对感觉神经有抑制作用,故临床上有镇痛效果。
小剂量能加速不全断离的神经纤维再生,大剂量则抑制之。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超短波用治疗剂量作用于健康人心区、颈部或下肢远端未发现心脏功能有明显改变。
但动物实验发现,过大剂量长时间作用后则使心律由减慢直至停止。
动物实验证明超短波有兴奋迷走神经作用,对交感神经有抑制作用。
有人用小剂量超短波作用对部分血循环代偿不全ⅰ°级患者有改善心脏功能和症状作用。
对代偿功能严重紊乱者无治疗作用。
剂量过强时可出现不良反应,故胸部超短波治疗应注意心脏情况,一般尽量使电场不直接通过心脏,如治疗必须通过心脏时,宜用小剂量短时间,操作时须渐增渐减,并注意脉搏、心律和血压的变化,如遇不良反应及时停止。
超短波对血管的作用,除通过神经反射及体液作用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外,并对血管受纳器和血管平滑肌有直接作用。
超短波作用于蛙的足蹼上,开始血管收缩,其后扩张,同时发现很多“储备” 毛细血管及较大的动静脉均有轻度扩张,较大剂量时可保持 2 周之久。
更强作用则引起毛细血管中的血流减慢而停止,这些血管比先前扩大 3-10 倍,此乃交感神经麻痹,副交感神经强烈兴奋所致,它比用同样温度的生理盐水加热时扩张更明显。
人体用无热量和微热量超短波作用时,即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在一定范围增加强度可使深部内脏血管扩张增强,并可保持数小时甚至数日之久,比其他疗法扩张血管作用更深更久。
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组织器官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对一些血管病和炎症有好的疗效。
超短波作用颈动脉窦或颈部交感神经节能使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降低。
作用头部或脊髓区能提高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强某些药物的免疫物质进入脑和脊髓组织,可提高对脑炎和脊髓炎等的治疗效果。
对血液和免疫系统的作用动物实验:用ⅰ-ⅱ级剂量超短波作用于家兔后,使血细胞总数增加,ⅲ级剂量作用后,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显著降低,这三种剂量都能使网红细胞数增加。
中小剂量电场使骨髓充血,增强其造血机能,促使骨髓细胞及骨髓母细胞分裂,但大剂量长时间超短波全身照射使周围血细胞明显降低。
最近国内动物实验报导:小剂量超短波 15 分钟作用有显著的抑制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可能对小血管手术有减少血管内血栓形成的作用。
对细菌、毒素及血清免疫成分的影响:实验证明,葡萄球菌及结核杆菌在超短波(4.8 米)作用下,比在同样温度水浴中死得更快,电场的杀菌作用还与波长有关系。
家兔实验发现超短波作用后,血清总蛋白量稍高,白蛋白降低,α 、β、γ 球蛋白均增高,尤其γ-球蛋白增高明显。
体内抗体和协同抗体杀灭病毒或溶解细菌的补体均增加,凝集素、调理素亦增加。
实验还证明:小剂量超短波作用后,巨噬细胞系统吞噬能力增加,48 小时后更显著,把多形核白细胞放入生理盐水中用超短波作用后,其吞噬功能增加,放在超短波作用过的血清中,其吞噬功能也增加,但大剂量长时间全身作用下(45- 60 分钟以上),以上诸种免疫抗毒成分反而降低。
对炎症过程的影响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明超短波对炎症,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炎症有良好作用。
在治疗急性炎症时,证明小剂量有明显的消炎作用,大剂量有时反可使病情恶化。
超短波对浅层组织急性炎症的治疗以小剂量为宜,治疗深部内脏感染时则剂量要相应增大些,这是由于超短波透过人体的电场分布和耗损有关。
其消炎机理:1.首先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影响,改善神经营养和神经功能状态,使炎症组织的兴奋性降低,阻断或减低了病理性冲动的恶性循环。
2.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血液淋巴循环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过程改善。
3.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对炎症组织中的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4.促使炎症组织中的 ph 值向碱性方向逆转,从而消除了组织的酸中毒,有利于组织的抗炎作用。
5.炎症组织中钾离子减少,钙离子增加,加上血管扩张血循环加强,血管通透性增高,从而有利炎症消除,并促进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吸收,即所谓脱水作用。
6.加速结缔组织和肉芽组织的再生和生长。
对肾脏的影响超短波电场作用肾脏后有扩张肾血管,解除肾脏血管痉挛和促进利尿的作用。
有人采用超短波作用健康人的肾脏时,能增强利尿作用,不但增加排尿量,且尿的成分亦有改变。
实验研究发现,弱剂量(微热量)作用肾区后,利尿作用增强,强剂量(显热量)作用时开始抑制,而后利尿作用增强,且比微热量作用时之排尿量更多,并证明电场直接作用肾实质时利尿最强。
国内外临床实验发现:微热量超短波肾区作用,对急性肾炎有良好效果,发现有增强肾血循环,增强利尿,尿蛋白减少,血非蛋白氮含量降低,并有明显降压作用,有促进恢复,缩短痊愈日期和预防变成慢性肾炎等作用。
超短波肾区作用治疗少尿或无尿症有明显效果。
我科总结 32 例因各种原因(磺胺、青、链霉素、汞剂等过敏或中毒、出血性休克、出血热、输血反应、妊娠中毒、败血症,严重烧伤、中毒性休克等)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综合治疗中,经采用超短波肾区疗法后痊愈 27 例。
电疗平均 2.3 天后尿量增加, 4.7 天后尿量恢复正常,效果显著。
另据我校二院理疗科报导,采用超短波肾区治疗出血热患者中发现有促进出血热病人免疫功能恢复的作用。
国外有专家指出,认为超短波治疗无尿症比一般临床常用疗法如利尿剂,腹膜及肠道透析和肾包膜剥离术等效果显著。
对内分泌腺的作用1932 年 schliephake 氏首先以超短波照射免的头部发现血糖有改变。
在照射人的垂体时亦可见血糖升高 40%, 1954 年 van went 氏较全面地研究了超短波对脑下垂体的影响,他用超短波波长 5.87 米,电极直径 8 厘米,微热量,每次 7 分钟,一极置鼻根部,另一极置头后对置法,或两颞(垂体平面)对置法。
作用后发现垂体前叶、后叶激素分泌均大为增加。
对垂体激素系统功能起调整作用,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促进肾上腺分泌考地松类物质增加。
若肾上腺皮质功能良好者,则可见血液中嗜酸细胞降低50%以上。
临床上可用以治疗多种疾病。
对健康人的血压影响不大,高血压患者血压可见上升,但治疗结束后即见下降。
国内有人报导,家兔实验,超短波照射脑下垂体,并不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变化,而直接作用肾上腺区时,有增强皮质功能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超短波剂量增大可使皮质功能增强持续 48 小时以上。
超短波对性腺作用较敏感,小量有促进其功能作用,大量超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