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 模拟考试(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 模拟考试(附答案)

一、选择题( 每题1分,共13分)
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
1. 社会保障的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

(√)
2.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机会上的不平等。

(√)
3. 科层制又称“官僚制”。

(√)
4.血缘关系是婚姻关系的本质关系。

(×)
5.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家庭也是一种社会组织。

(√)
6. 任何社会都是一种抽象的社会。

(×)
7.习俗属于规范的范畴。

(√)
8.革命的社会变迁具有急剧、突变的性质。

(√)
9.越轨行为即违规行为。

(×)
10、对偶家庭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10分)
1. 以下哪种社会制度属于本原性的社会制度(C)。

A.文化制度
B.宗教制度
C.经济制度
D.政治制度
2.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A)一书中,第一次给文化下明确定义。

A.《原始文化》
B.《实证哲学教程》
C.《文化论》
D.《文化哲学》
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被称为(A)。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4.社会群体至少要有(C)以上的个人所组成。

A.3人
B.5人
C.2人
D.4人
5. 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B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社会:是在一定生产方式基础上构筑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2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

3规范:即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

如:道德规范、技术规范等。

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文明与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文明,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文化通常与自然相对应,而文明一般与野蛮相对应。

(2)从时间上来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形成的。

在原始时代,只有文化,而没有文明,一般称原始时代的文化为“原始文化”,而不说“原始文明”。

因此,学术界往往把文明看作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

(3)从空间上来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族的,跨国界的;而广义的文化泛指全人类的文化,相对性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文化。

(4)从形态上来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偏重于物质和技术。

文明较容易比较和衡量,较易区分高低,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秦代的兵马俑等,因而,文明在考古学使用最为普遍;而文化则难以比较,因为各民族的价值观念不同,而价值是相对的。

作为物质文化的文明是累积的和扩散的,如交通工具,不同时期先后发明的马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直到现在仍存在。

而且,一项发明一旦公诸于世,便会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作为精神文化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等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是非累积和凝聚的。

(5)从承载者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承载者是民族或族群,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而文明却不同,承载者是一个地域,一个文明地域可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多个国家,如西方文明,包括众多的信奉基督教的国家。

我们可以说“中国文明”,但一般不说“汉族文明”,而说“汉族文化”。

这也说明“文明”具有国家或地区性,“文化”具有民族性。

另外,一个国家也可以包含多个文明。

例如中国,并不仅仅有一个儒教文明,而是有三个主要文明:儒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藏传佛教文明。

(6)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种文明的形成与国家的形成密切相关,一般是历史上建立过国家的民族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文明,而未建立过国家的民族通常只有文化,未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文明。

(7)文明的动态性较为明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进步,如物质文明,变化最大;而表现在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文化则不尽然,变化缓慢。

(8)从词义来看,“文化”是中性的,使用范围很广;而文明是褒性的,使用范围较窄。

例如,可以说酒文化、食文化、服饰文化,但一般不说“酒文明”、“食文明”和“服饰文明”。

据上,文明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之内,“文明”与“文化”在词义上有些区别,在有些条件下可以替换,在有些条件下不能替换。

2.简述社会保障的基本特点
第一,历史性;第二,全民性;第三,互济性;第四,福利性;第五,安全性。

3.简述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答:第一,一定数量的成员;
第二,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
第三,正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第四,正式的组织机构;
第五,一定的物质设施。

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谈谈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这几项社会保障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它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

一是社会保险目的是保障被给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属于基本性的社会保障;二是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三是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是补偿劳动者的收入损失;四是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雇主)、劳动者(雇员)依法缴费及国家资助和社会募集。

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低纲领和目标。

一是社会救助的目的是保障被救助者的最低生活需要;二是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失业者、遭到不幸者;三是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是扶贫;四是社会救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及社会群体。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

它的目的是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它把社会保障推上最高阶段;社会福利基金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和社会群体。

社会优抚安置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

社会优抚安置目的是优待和抚恤;社会优抚的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社会优抚的基本特征是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社会优抚的基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