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度测量——大学物理实验——例题

长度测量——大学物理实验——例题

数据处理例题
例1.用钢直尺测量千分尺盒的长度了l ,选择不同的起点测量10次,用不确定度表示测量结果。

(列表法,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计算)
解:(1)计算平均值:10
1
112.535cm 10i i l l ===∑; (2)计算A 类不确定度()0.1cm A u l =
=;
(3)计算B 类不确定度()B u l ∆=
=
; (4)计算合成不确定度()0.1cm u l =
=;
(5)测量结果表示:()(12.50.1)cm l u l =±=±;()
()100%0.8%r u l u l l
=
⨯=
例2.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小钢球直径d ,选择不同的位置测量10次,再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小钢球体积V ,用不确定度表示测量结果。

(列表法,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计算)
螺旋测微器零点读数:d 初= +0.025 mm
解:(1)计算d 的平均值并修正:初初

d d d d d i i -=-=∑=10
1
101 = 12.4948mm (2)计算V 的平均值:3
16
V d π=

= 1020.8603mm 3; (3)计算直径d 的A 类不确定度()0.0032mm A u d =
= ;
(4)计算直径d 的B 类不确定度()0.0023mm B u d ∆=
=
=; (5)计算直径d 的合成不确定度()0.004mm u d ==;
(6)计算体积V 的合成不确定度231()()1mm 2
u V d u d π=
=修 ; (7)测量结果表示:3
()(10211)mm V V u V =±=±;
()
()100%0.1%r u V u V V
=
⨯=
例3.用液体静力称衡法测量一铝块的密度,计算公式01
m
m m ρρ=
-,测得铝块质量(27.060.02)m g =±,铝块浸没水中的质量1(17.030.02)m g =±,水的密度查手册
30(0.99970.0003)g/cm ρ=±,试求铝块的密度测量结果。

(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计算) 解:根据公式有
3
0127.06
0.9997 2.6971g/cm 27.0617.03m m m ρρ=
=⨯=--
对上式两边求对数可得:
0011
ln ln(
)ln ln ln()m
m m m m m ρρρ==+---
两边求微分:
0101
01011
01101
1
111d d d d()1111d d d d 1111(
)d d d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ρρρ
ρρρρρ=+---=
+-+--=-++-- 用不确定度取代微分,并用方和根合成:
1
()u ρρ=
()u ρ=已知:1133
027.06g ()0.02g 17.03g ()0.02g 0.9997g /cm ()0.0003g /cm m u m m u m u ρρ==⎧

==⎨
⎪==⎩
代入上式,可得:
3()0.006g /cm u ρ=
测量结果可以表示为:
3(2.6970.006)g/cm ρ=±
()
()100%0.22%r u u ρρρ
=
⨯=
例4.用受力拉伸法测定弹簧的倔强系数。

已知在弹性限度内,伸长量 x 与所受拉力 F 之
逐次相减的数据可以判断 ∆L i = L i+1 - L i 基本相等,验证了 L i 与 F 的线性关系。

实际上,这一“逐差验证”工作,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以判断测量是否正确。

但是,如果要求每增加 10 g 砝码时弹簧的平均伸长量,用上述逐项相减,再求平均值时,有:
i
10217676()()()()
0.80cm 77
L
L L L L L L L L L n
∆-+-++--∆=
=
==∑
中间数据全部抵消,只有始末两次测量起作用,与一次增加 70g 砝码的单次测量等价!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采用多项间隔相减,即将上述数据分成高组(L 7 , L 6 , L 5 , L 4 )和低组( L 3 , L 2 , L 1 , L 0)然后用对应相减求平均值:
736251401
[()()()()] 3.21cm 4
L L L L L L L L L ∆=-+-+-+-=
于是各个数据全部用上了。

相当于重复测量 4 次,每次负荷 40g 砝码。

这样处理可以充分利用测量数据,保持了多次测量的优点,减小了测量误差。

化如表所示。

请用作图法作 R-t 直线,并求R 0、R 0a 值。

(图解法)
分析:由表格可知:
t max - t min = 50.0-15.0 = 35.0(℃) R max - R min = 31.62-28.05 = 3.57(Ω) 即温度 t 的变化范围为 35℃ ,而电阻值 R 的变化范围为 3.57Ω。

根据坐标纸大小的选择原则 ,既要反映有效数字又能包括所有实验点 ,选 “ 40 格 × 40 ” 格的图纸。

取自变量 t 为横坐标,起点为 10℃,每一小格为 1℃;因变量 R 为纵坐标,起点为
28Ω,每一小格为0.1Ω,描点连线图,得 R-t 直线如图所示。

在直线上取两点(19.0,28.42)、(43.0,30.86)则: o 210a 2130.8628.42
0.102 /C 43.019.0
y y R x x --=
==Ω--
211202143.028.4219.030.86
26.5
43.019.0
x y x y R x x -⨯-⨯=
==Ω-- 26.40.102 R t =+Ω故有:()
化如表所示。

请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相关系数并求R 0、R 0a 值。

(最小二乘法)
解:
令y = R ,x = t ,R 0 = b ,R 0a = k ,根据公式可以计算: 相关系数:
r =
斜率:
0a 2
2
x y xy
R k x x -==
-=0.1008
截距:
0R b y k x ==-=26.54
故有:
26.540.1008 R t =+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