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面标注法讲解

平面标注法讲解


上部贯通筋
计算公式:
=各跨长之和-左支座-右支座+锚固+搭接长度 端支座锚固长度的判别条件: 1、锚固 2、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3、0.4Lae+15d 4当楼层框架梁的纵向钢筋直锚长度>=Lae且>= 0.5hc+5d时可不必往上(下) 弯锚 即支座宽度-保护层>=Lae且>=0.5hc+5d 取锚固长度 5 屋面框架梁 一级抗震 支座宽度+梁高-2*保护层 二级抗震 支座宽度+梁高-2*保护层
计算公式: 箍筋长度= 2*(H-2*25+B-2*25) +(11.9*2+8)d 根数计算=2*【(加密 区长度-50)/加密间 距+1】+(非加密区 长度/非加密间距-1)
关于平法的识图及配筋构造
(梁净长)1/3 (梁净长)1/4 2400 150 6 22 4/2 2 16 10-200(2) A 250 6 22 4/2 6 22 2/4 KL4(3A) B 6900 250 6 22 4/2 KL4(3A)250*700 2 22 (梁净长)1/3 8-100/200(2) (梁净长)1/4

平法的基本理论
1、平法的基本理论为:以知识产权的归属为依据,将结构设计分为创 造性设计内容与重复性设计内容两部分,由设计者采用平法制图规 则完成前一部分,后一部分则采用平法标准构造图集,两部分为对 应互补关系,合并构成完整的结构设计。 2、创造性与重复性设计内容的划分,主要看结构施工图表达的内容是 否为前面两个分系统是运行的结果。即是否为设计者本人对具体工 程所做的结构体系设计和结构计算分析的成果,而这部分工作成果 和知识产权明显属于设计者,传统设计中大量重复表达的内容,如 常规节点构造详图、钢筋搭接长度和锚固长度、箍筋加密区范围等, 均不是具体工程中结构体系和结构计算分析的成果,明显属于重复 性设计内容。 3、平法施工图主要表达创造性设计内容,出图时,应配以相应的标准 构造图集(适用于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肢剪力墙结构中 柱、墙、梁三种构件)。标准构造图集不可或缺,同样属于正式的 设计文件,每一类构件的平法结构图均应由两部分组成:平面整体 配筋图、标准构造详图。
摘自00G101第24页KL4(3A)梁
(梁净长)1/3 (梁净长)1/4 1800 150 150 6 22 4/2 2 20 C 250 6 22 4/2 7 20 3/4 D 6900 250 6 22 4/2 150 (梁净长)1/3 (梁净长)1/4
上部贯通筋 2 22
悬臂梁上部上排钢筋 2 22
二、梁下部纵筋 1、当下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 筋自上而下分开 2、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 种直径的纵筋相联,注写时角筋写在前面。 三、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侧面抗扭纵筋,即腰筋, 在前面加“*” 如 *6B18(当梁高大于700时, 按构造详图,计算腰筋)(见03G101P24) 四、附加箍筋或吊筋,将其直接画在平面图中的主 梁上,用线引注总配筋值,当多数附加箍筋或吊 筋相同时,可在梁施工图上统一注明,少数与统 一注明值不同时,再原位引注。
中间支座负筋(上排) 22 2
端支座负筋(上排) 22 2
悬臂梁上部下排钢筋 2 22
中间支座负筋(下排) 22 2
端支座负筋(上排) 22 2
梁上部钢筋
2 16悬臂端下部钢筋
2 22(1跨下部钢筋_上排) 4 22(1跨下部钢筋_下排) 锚固长度
2 20(2跨下部钢筋)
3 20(3跨下部钢筋_上排) 4 20(3跨下部钢筋_下排)
锚固长度
锚固长度 锚固长度 梁下部钢筋
广联达钢筋统计软件应用

手工计算过程
1)上部贯通筋 (2根22) 右支座锚固长度:max(35d=35*22=770,400-25+15*22=705) 计算悬臂端弯下长度:(700+250+50-4*25+(700-50)*1.414+20*d)=2259 (2400+6900+1800+2400)-250+770+2259=20779 搭接长度:2*41*22 2)悬臂端上部上排钢筋 (2根22) 计算悬臂端弯下长度:700-25*2=650 计算与1跨支座锚固长度:400+(6900-500)/3=2533 钢筋长度:2400-25-150+650+2533=5408 3)悬臂端上部下排钢筋 (2根22) 计算悬臂端弯下长度:700-25*2=650 计算与1跨支座锚固长度:400+(6900-500)/4=2000 钢筋长度:2400-25-150+650+2000=4875 4)2跨上排支座负筋 (2根0+(6400/3)*2 6)2跨下排支座负筋 (2根22) (1800-300)+400+400+(6400/4)*2 7)3跨右上排支座负筋 (2根22) 锚固长度:max(35*22=770;400-25+15*22=705) 6400/3+770 8)3跨右下排支座负筋 锚固长度:max(35*22=770;400-25+15*22=705) 6400/4+770
端支座负筋
计算公式:(Ln净跨长) 上排钢筋长度=Ln/3+锚固 下排钢筋长度=Ln/4+锚固 (锚固同梁上部贯通筋端锚固)
中间支座负筋
计算公式:(Ln净跨长) 上排钢筋长度=2*Ln/3+支座宽度 下排钢筋长度=2*Ln/4+支座宽度
架立筋
计算公式:(Ln净跨长 ) 架立筋长度=Ln/3+2*搭接
(两端的锚固长度结构设计总说明中,一般会给出要求)
拉筋
计算公式 拉筋长度= 梁宽-2*保护层 +2*11.9d+2*d
吊筋和次梁加筋
计算公式: 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 框梁高度>800mm a=60度 <=800mm a=45度 次梁加筋按根数计算 长度同箍筋长度
箍筋

梁原位标注内容规定
一、梁支座上部纵筋 1、当上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 筋自上而下分开。如:6B25 4/2 则表示上排纵 筋为4B25,下排纵筋为2B25 2、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将两种直 径纵筋相联,注写时角部纵筋写在前面。 如: 2B25+2B22 3、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不同时,须在支 座两边分别标注;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 相同时,可尽在支座一边标注配筋值,另一边省 去不注。
影响钢筋计算的因素
抗震等级(影响梁的加密区长度: 一级抗震>=2Hb且>=500mm; 二级抗震 >=1.5Hb且>=500mm) 决定抗震等级的三个因素(1.结构类型;2.设防 烈度;3.檐高) 保护层的厚度 混凝土标号 如C30 影响钢筋的锚固长度,搭接 长度(详细情况见图集25页) 搭接形式(影响柱的箍筋根数及纵向钢筋长度)
6B22(4/2)
) 2)2B22
L1 300*600 φ 8-200(2) 3B20;4B25
6000
6000
6000
梁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

平面注写包括集中标注与原位标注,集中标注表
达梁的通用数值,原位标注表达梁 的特殊数值。当集中标注 中的某项数值不适用于梁的某部位时,则将该数值原位标注, 施工时,原位标注取值优先 集中标注的四项内容 一、梁的编号 KL 框架梁 L 非框架梁 (xxA为一端有悬挑梁,xxB为两端有悬挑,且悬挑不计 入跨数) 二、截面尺寸 B×H 三、梁箍筋 包括钢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 及肢数 如:A10-100/200(2)


四、梁上部贯通筋或架立筋根数 1、同排纵筋中既有贯通筋又有架立筋时,应用 “+”将贯通筋与架立筋相联。注写时须将角部 纵筋写在加号前面,架立筋写在加号后面的括号 内。 如:2B22+(4B12) 2、当梁的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均为贯通筋,且 多数跨配筋相同时,此项可加注下部纵筋的配筋 值,用分号“;”隔开。如:2B22;3B20 五、梁的顶面标高高差。为可选项
平法(00G101)
平法专家
助您成功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主编单位: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 筑标准设计研究所 实行日期:2000年7月17日
平面标注法 00G101
本图集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采用建筑结构施工图平
面整体设计方法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平法的表达形式,概括来讲,是把结构的 构件尺寸和配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 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式在各类构件的 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 即构成一套新型完整的结构设计。改变了 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 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mm)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ae及La(mm) 一、二级抗震时Lae 三、四级抗震及非抗震时Lae=La 钢筋种类 C20 一级钢筋 35D 45D 二级钢筋 50D 三级钢筋 50D 55D 混凝土强度等级 C25 30D 40D 45D 45D 50D 25D 35D 40D 40D 45D 混凝土强度等级 25D 40D 30D 25D 30D 50D 40D 35D 35D 55D 45D 40D 35D 40D 45D 40D 50D 45D 20D 30D 35D 35D 40D 20D 25D 30D 30D 35D C30C35 >=C40 C15 C20 C25 C30C35 >=C40
月牙肋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mm)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L1e、L1 一、二级抗震等级 L1e=1.2La+5d 三、四级抗震等级 L1e=1.2La 非抗震 L1=1.2L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