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的文化折射与表达——以漓江风景名胜区周边传统村落为例

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的文化折射与表达——以漓江风景名胜区周边传统村落为例


和交融,文化的趋同表现为回族和壮族聚落已融
入该区 域 的 主 流 文 化———宗 法 礼 制 文 化, 在 建 筑
群空间组织和建筑形制上与所在区域的汉族趋同,
表达了共同的文化内涵。该景区传统村落的汉族
主要受广府民系与湘赣民系影响,在宗法礼制文
化主导下形成了广府民系与湘赣民系文化交融共
生的建筑群空间组织及建筑形制。民族本原文化
[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9,39(1):82-93.
第 1期 李欣原等: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的文化折射与表达———以漓江风景名胜区周边传统村落为例
83
表 1 漓江风景名胜区周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其文化特色 Table1 Spatialdistributionandcultural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villagesaroundLijiangRiverscenicarea
治理的有效工具 [10]。宗 法 礼 制 文 化 通 过 以 血 缘 为 基础的社会关系、家族院落的组织形式,折射在 村落的空间组织。
一是等 级 尊 卑 礼 制 在 建 筑 空 间 布 局 的 折 射。 宗法礼制文化讲究“居中为尊、追根溯源”、“长者为 尊”。因此,宗族繁衍过程的新增建筑,往往以老建 筑为中心纵向或横向组合拼贴,由“间”到“屋”,以 “进”连接,由“屋”到“宅”,由“宅”到“群”,最终形 成以宗族血 缘 为 纽 带,体 现 等 级 尊 卑 的 建 筑 群 落, 并且“宅”之“进”数,应与“宅”之主人的地位(为官 等级)相匹配(图 3)。
大埠乡大岗埠村 兴坪镇渔村
兴坪镇兴坪村 (兴坪古镇所在地)
明永乐年间 明正德年间 三国时吴某露元年 (公元 265年)
汉族 壮族
汉族
湖南 本土
本土
湘赣民系、广府民系文化 共同影响,回族汉族文化 碰撞,壮族汉族文化交融
白沙镇旧县村
明万历三十七年
汉族
湖南
白沙镇遇龙堡村
约 1350年建村,明嘉靖 三十七年(1558年)设塘堡
研究其独特的建筑艺术表达形式尤为迫切。举世 此类研究的不足,继而指导景区传统村落资源优化
瞩目的漓江风景名胜区(简称该景区)周边的传统 整合及振兴实践。
村落,族文化 折 射 与 表 达 的
村落集聚、历史积淀深厚、生态资源良好、景观资
源和文化资源丰富的空间特性,使其极具典型性、 作用路径分析
Fig3 Logicdiagram oftraditionalresidential spaceorganizationinLijiangRiverscenicarea (间—一明两暗三大空;屋—湘赣式或广府式砌体木构地居)
中原陆续迁入的汉族文化产生强大的同化力,同
二是宗法礼制文化在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组织
分区
传统村落
建村年代
聚居民族
迁徙地
文化特色
湘赣文化 主导区
柘木镇龙门村 柘木镇禄坊村
大圩镇熊村
明正德年间 明末清初 北宋初年
汉族 汉族 汉族
不详 不详 江西
湘赣民系文化影响主导
大圩镇大圩村 (大圩古镇所在地)
汉高祖七年 (公元前 200年)
汉族
湖南、江西、广东
草坪乡潜经村
元朝
回族
河南洛阳
多民系 文化交 融地带
第 39卷 第 1期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Vol39No1
2019年 2月
Journalof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
Feb 2019

文章编号:1674-9057(2019)01-0082-12
图 4 宗法礼制文化在传统村落公共中心空间组织的折射 Fig4 Reflectionaboutpatriarchalclancultureofetiquette inspatialorganizationofthetraditionalvillagepubliccenter
融合岭南传统民居文化特色(如冷巷等)。二是在 湘赣民系 “横巷体系” 的基础上,吸取了广府民 系 “纵巷体系” 的特点,将湘赣民系的横向排列、 纵向递 进 式,贯 穿 嵌 入 到 具 有 广 府 民 系 特 征 的 “梳式结构” 的空间组合,是适应地域气候的建筑 文化的折射,呈现湘赣民系、广府民系在建筑群空 间组织的相互交融。如大圩镇大圩村是大圩古镇历 史文化街 区 的 所 在 地,其 主 街 横 向 延 伸 平 行 于 河 道,并通过 数 条 纵 向 的 巷 道 将 主 街 与 河 道 联 系 起 来,整体呈现 “梳式结构” (图 6),这样的结构既 有利于村落沿河组织交通,又可利用当地夏季地域 风向东南风和西南风,让此时的季风方向几乎与纵 巷平行, “梳式布局” 中的 “纵巷” 引导夏季风 到达群落深处,实现自然通风降温。
高田镇龙潭村
明朝万历 10年(1582年) 壮、汉、苗族
不详
注:下划线者为重点研究的典型村落;“”为获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古镇所在地。
漓江风景名胜区传统村落文化折射与表达的
作用机理认知,应从多民族文化的折射开始,从
文化的趋同和文化本原特色两方面开展研究。多
民族文化交融侧重回族、壮族与汉族文化的碰撞
的内涵,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组织上。 庙也是其建筑空间生长轴线上的中心节点,多处于
21 “宗法礼制”文化的建筑群空间组织物化分析 村口、主街口等突出位置,应运而生的公共建筑通
宗族作为 “家” 与 “国” 之间的纽带,是我 常有戏台、书院等,建筑群和街道亦以之为中心向
国农耕时代重要的社会印记。宗法礼制成为社会 外拓展。例如龙门村飞龙庙布置于村口,而大圩村
村落空间的折射过程、空间表达与文化认知的研 力,对物质空间中的物体进行刻画和设计,形成象
收稿日期:2017-04-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68007);广西建筑新能源与节能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桂科能 18-J-21-3;桂科
能 18-J-21-2) 作者简介:李欣原 (1990—),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 通讯作者:刘丽荣,教授,llr8288@qqcom。 引文格式:李欣原,韦文俊,刘丽荣, 等. 传 统 村 落 建 筑 空 间 的 文 化 折 射 与 表 达———以 漓 江 风 景 名 胜 区 周 边 传 统 村 落 为 例
形态的演进需要借助于抽象和演绎的方法[9]。
多民系(广府民系与湘赣民系)文化交融的文化折
84
桂 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2019年
射路径,通过建筑群空间组织和建筑形制层级的空 间进行表达;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文化折射路径,通 过建筑元素和建筑符号相呼应的空间予以表达。运 用实证研究和类型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对该景区 传统村落采集的信息和图像进行类型分析和对比 研究,构成多民系和多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符号系 统,分析文化折射与表达的图示语境。旨在探究该 景区独特的文化在符号体系的表达过程,分析文化 折射与空间表达的路径与表现形式,构建区域系统 的联动和动态的演进的关联逻辑(图 2)。
性保护、民宿与旅游开发、空间再利用、文化转 村落的文化折射,正是将相关的意向和符号直接
型、文化元素与表征空间的整合等方面来梳理与 使用到相应的建筑空间,将文化与物质空间重叠。
延续承载空间的文化内涵[2-6],总结了漓江流域 文化的表达则是文化折射形成的建筑空间形态的
传统村落的建筑特征[7],但缺乏对于文化在传统 多层次的系统图式语境,即运用文化的内涵和感染
时也逐渐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地位,期间主要受相近 的折射。祠庙是宗族供奉先祖、神灵的地方,是宗
地域汉族的民系文化(广府民系、湘赣民系)的影 族中宗教、信仰、交流、活动的核心,是宗族文化
响。汉族文化崇尚 “礼”,从功能上看,“礼” 在于 体现和凝聚族人的重要空间。建筑群围绕村落的公
维护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有利于聚落的稳定并形 共中心———祠庙进行空间组织,形成空间凝聚力, 成宗族法制。传统建筑空间充分 地 体 现 了 “礼” 始终都受宗法礼制文化意念所支配[11]。村落的祠
传统村落是文化遗产的表达空间,是文化折 究,而从景区的视域加以研究的则更少。本文以
射的载体,可传承历史文化和 “乡愁”[1],反映特 漓江风景名胜区传统村落为例,开展空间的文化
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特征、地方特色、民俗风 折射与表达研究,力图找到认知和分类的有效途
情等,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 径(这是缓解传统村落生存危机的第一步),以弥补
图 1 村落分布图 Fig1 Villageslocation
系统的研究开始,把现实生活中获得与创造的各 种价值观念进行再生产、再创造和再表达。基于
征(符号)式的空间艺术形式,在建筑物质空间中 传统村落的建筑群空间组织—建筑形制—建筑元
沉淀文化内涵,继而形成文化的空间表达形态, 素和建筑符号的空间表达层次,构建符号系统:
图 2 传统村落空间文化折射与表达的逻辑构架 Fig2 Logicstructureofculturalreflectionandexpression
intraditionalvillagespace
按照关联逻辑,挖掘传统村落重要的、典型
的空间所蕴藏的文化信息,进而归纳总结文化的演
进和空间的独特表达形式。这将从新的研究视角
更好地揭示传统村落空间与文化的互动关系,研
究结果将有助于引导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文化内
涵的双重保护和传承,丰富传统村落规划理论和
指导规划实践。较好地解决当前传统村落保护更
新中重建筑形式轻文化内涵的问题。
2 多民系文化交融的建筑群空间组织
在漓江风景名胜区传统村落的形成过程中,从
图 3 漓江风景名胜区传统民居建筑平面空间 组织逻辑示意图
代表性和极高的研究价值(表 1,图 1)。
英国文化学 家 斯 图 亚 特 · 霍 尔 第 一 次 提 出 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