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初探
摘要:音乐欣赏是整个音乐审美实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与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共同构成音乐作品的存在价值。
它与一般的听觉的认知反映又在本质的不同,确切的说这是一种“审美聆听”。
关键词:审美聆听;欣赏;审美教育;音乐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0-132-01
音乐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具有重大作用,他对青少年具有道德净化功能、情感净化功能、美感修养功能、心理平衡功能、才能发展功能和认识深化功能,对青少年形成良好素质,对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具有特别的意义。
而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开阔了学生音乐视野,是丰富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措施,它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领会和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容。
一、音乐欣赏课中的“讲”
欣赏前后的谈话,欣赏前与欣赏后的谈话应以启发学生,有目的感受音乐为前提,并能给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系统的欣赏,欣赏之前与之后的谈话,又因其各自的任务而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
欣赏前的“讲”,它能唤起学生听音乐的兴趣和愿望,并能保持安静、集中地听音乐,教学应为学生启示音乐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引导他们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启发他们在听的过程中产生各
自的想象和感受,引起情绪上的听,欣赏前的“讲”可采取直接介绍的方式,即教师简洁地向学生介绍作品所描绘和反映的内容,也可采取间接介绍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欣赏,如谈论作者生平故事、创作过程和创作意图,时代背景和作品的社会意义,或声乐、器乐的常识和演出形式等。
通过上述欣赏常识方面的谈话,让他们自己去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如欣赏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之前,应先介绍创作背景,讲述贝多芬一生艰辛、命运坎坷,但他始终与命运抗争,坚持创作的故事。
正是他那崇高的音乐境界,鲜明的个性特征及时代特点,完美又富于创新的艺术形式,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使他成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
从中教育学生学习贝多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勇于与之搏斗的精神,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
欣赏后的“讲”。
它要求是能帮助学生们去分析他们自己所感受到的作品内容,并能帮助学生去理解他们自己所得到的音乐印象,从而能较全面地认识所欣赏的作品,并从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欣赏后的谈话也是对今后欣赏实践的一种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音乐欣赏中的“听”
音乐的美首先为听觉所拥有,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听觉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在音乐欣赏中,学生不仅要听,而且要反复听,只有反复听才能使学生在欣赏中理解作品,加深印象。
在欣赏中要做到“视”与“听”相结合:“听”与“动”相结合,“听”与“想象”
相结合。
“视”与“听”相结合,音乐形象常以模拟、象征等手法把人们的生活现象用音响表达出来,借助视觉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有利于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如欣赏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大峡谷》第一乐章《日出》,可运用美国名胜,亚利桑那州世界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图片或幻灯片让他们边听边看。
从视觉上感受这一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从而更好地领会音乐作品中的音乐形象。
“听”与“动”相结合,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弹出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学生跟随音乐边听、边动,通过动作体验,能帮助听觉感知到音乐的时间性、力度和速度等,所以欣赏音乐时可让学生以自如地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加深音乐感知印象,例如欣赏进行曲是,可以课间播放《运动员进行曲》让学生踏着节奏进入教室,脑海中对进行曲就有了初略的了解。
在接下来的课中,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进行曲,如《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可让学生跟随不同的音乐进行不同的表演。
这样既激起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音乐的印象。
“听”与“想象”相结合,要使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和体验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感情,则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由音乐听觉表象引出视觉表象,使音乐形象所描绘的情景出现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中,从而激起他们情感的活动,使丰富的想象更加深化,又加深了听觉对音乐形象的感受。
因此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短小的故事或生动的情景描述,来诱发学生的积极想象。
三、音乐欣赏中的“议”
在课堂欣赏完之后,对所欣赏作品进行议论,让学生们畅谈对所欣赏音乐的感受,对学生理解作品很有意义。
这个可用语言来描绘,这时每个同学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脑海中会想起自己的某些亲身经历或浮现出某种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看法。
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手中五彩的画笔去绘出自己脑海中的美景,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前面的序奏,其主题就是展现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这时就可启发学生们动手用画笔去画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思维,使学生们更深一层的理解音乐,又有助于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
四、小结
音乐欣赏是整个音乐审美实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与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共同构成音乐作品的存在价值。
它与一般的听觉的认知反映又在本质的不同,确切的说这是一种“审美聆听”。
人们可以听到同一首乐曲,但却不会体验到完全相同的感受,每个人都在欣赏中改变着对象,把一个外在自己的客体变为主体感受的一部分,这就是欣赏者地创造,离开了这种创造,就不会有音乐的欣赏,而只有声音的识别。
因此中学音乐欣赏课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来育人,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潜移默化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和追求,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和健全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