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词语,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掌握词语,结合具体情景恰当运用重点词语“诡计、残忍、识破、气愤、冷笑、抵挡、蠢、取经、残害、索性、胡说、上当、怨恨、说情”等。
2、结合具体语境,学习掌握本课句型。
3、了解文章梗概,理清故事情节。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子、创设语境、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课词语含义,尤其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真实交际、表演等,加强积累和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对付敌人不仅要勇敢,而且要有智慧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本课词语、句型。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表演课文内容。
3、利用课文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难点: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四、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表演法、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六课时第一课时检查、学习词语初读课文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新词语,学会重点词语。
2、初步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吴承恩,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节选自《西游记》的一篇文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新授(一)检测词语,学习重点词语。
1、大屏出示词语提示中的(一)和(二)。
(1)指名认读,随机抽读。
(2)小组合作通过查字典及从汉字的意义和组合方式来理解。
(3)从中选择词语填在合适的括号内:本性和尚毫毛假身残忍诡计①《西游记》中所描述的妖怪一个个都()多端,手段(),大多数都会使用()迷惑唐僧。
但不管他们怎么变都逃不过孙悟空的眼睛。
②孙悟空身上的()可以变出无数个孙悟空。
2、大屏出示词语提示中的(三)和(四)。
(1)指名认读,全班跟读。
(2)学生看大屏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从而说出相对应的词语。
(3)同位按照此法理解词语。
(4)完成课后第一、二题,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对于第二题,提示如下:①大家气愤地说:“他在胡说,我们根本没做那件事。
”②大家相信了他的话,可后来才发现上当了。
③小李的做法特别让班长生气,决定不再和他打交道。
④这件单衣单裤,抵挡不住刺骨的寒风。
⑤只见他冷笑着面对对手,心里想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
对于第三题,提示如下:①昨天王校长带我们到一中取经..去了。
②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南京残害..了许多无辜的百姓。
③倒在地上的只是白骨精的假身,它的真身变成..了一股轻烟逃跑了。
④我出远门到喀什,妈妈在家非常惦记..。
(5)大屏出示以上句子,生自由朗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2、同位合作朗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音。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个情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说一说。
(1)生自主梳理。
(2)同位胡说。
(3)全班交流。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作业布置:1、抄写词语,围绕3-4个词语写一段意思明确的话。
2、课外阅读《西游记》。
第二课时熟读课文阅读理解课文一(1)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2、随文学习新句型。
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1、听写词语。
2、交流学生所围绕3-4个词语写的语段。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默读课文,独立完成上表的填写。
(2)同位交流填写情况,互相评议。
(3)全班汇报交流。
①一打白骨精:引导学生明白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试着讲述故事。
②二打白骨精:引导学生明白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试着讲述故事;学习句型:句型1:是.人是.妖,唐僧分不清。
“话题+小句”,前半部分提出一个话题,后面用一个句子对该话题加以解释说明。
例:是真是假,让事实来证明吧。
学生仿照例句说话并写话。
句型2:白骨精的诡计,两次都被孙悟空识破,差点儿...没了性命。
“差点儿+动词”,指事物接近实现而没有实现。
例:早上起晚了,我差点儿迟到。
学生仿照例句说话并写话。
句型3:这妖怪不消灭,师父性命难保。
这是无连词的假设复句,前句提出假设的情况,后句说明产生的结果。
例:明天下午,我们不去。
学生仿照例句说话并写话。
③三打白骨精:引导学生明白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试着讲述故事。
2、试着把“三打白骨精”的过程讲一讲。
(1)自主练讲。
(2)同位互讲。
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1-7自然段。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课后第四题。
2、全班汇报交流。
作业布置:1、向别人讲述三打白骨精的故事。
2、课外阅读《西游记》第三课时阅读理解课文一(2)教学目标:1、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对付敌人不仅要勇敢,而且要有智慧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出示词语卡片检测词语。
2、练习用所学句型说话。
二、新授(一)回顾所学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指名朗读课文1-7自然段,回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过程。
(二)默读课文8-13自然段,思考:1、问题如下:(1)孙悟空是怎么进妖洞的?(2)孙悟空用什么方法使唐僧醒悟过来?(3)唐僧最后懊悔时说了些什么?2、小组讨论交流,初步解决问题。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师点拨。
4、按照“孙悟空变成妖婆----揭穿白骨精诡计----唐僧懊悔---孙悟空制服白骨精”这一顺序复述这部分课文内容。
(二)复述课文,内化语言。
1、探讨:(1)孙悟空战胜白骨精的故事说明了什么?(2)对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人们都很喜欢,说说你的看法。
2、在理清课文思路的基础上复述课文。
(1)自主复述。
(2)同位互相复述,并评议。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作业布置:1、练习完整讲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
2、预习课文二。
3、课外阅读《西游记》第四课时阅读理解课文二(1)教学目标:1、掌握和积累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游记》中的故事,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水浒传》中的故事。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梁山泊聚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二、新授(一)检查词语学习情况。
1、出示生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用“装扮、防备、怨恨、允许、说情”等词语说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理解或不认识的字词或句子。
2、小组内交流所圈画的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师就学生所存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3、指名合作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4、生再次自主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人物有哪些?故事梗概是什么?(三)解决问题,理解课文。
1、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梁中书是怎样安排送寿礼的?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2)一路上,杨志是怎样押送生辰纲的?(3)贩枣子的客商是怎样把一桶酒喝掉的?(4)杨志最后为什么同意军卒们买酒喝?其结果怎样?(5)吴用他们是怎样定下“智取生辰纲”的?2、小组内讨论,初步解决问题。
3、全班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的学习收获是什么?作业布置:1、抄写词语,围绕2-3个词语写一段意思明确的话。
2、课外阅读《水浒传》。
第五课时阅读理解课文二(2)教学目标:复述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特点,了解小说线索。
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1、听写词语,检测词语掌握情况。
2、交流围绕2-3个词语所写的语段。
二、了解小说线索,复述课文内容。
1、小说按照杨志押送生辰纲上路—中计—失纲这样的线索叙述了精彩的故事情节。
请默读课文,找到具体描述部分,然后讲述出来。
2、小组讨论,感受人物特点。
(1)晁盖、吴用等人的“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杨志并非无智,那么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作业布置:1、课外阅读《水浒传》2、小练笔:我想对杨志(吴用)说——附:杨志丢失生辰纲的原因分析:杨志便是败在了“天时”、“地利”、“人和”上:首先是“天时”。
选文开首便提到“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的好,只是酷热难行”。
接下来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天气的炎热,“六月四日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大笔渲染炎热气候,也就引发了众军汉宁可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片刻的休息,以及虞侯和老都管对杨志的不满,更为军汉们极度渴望买酒解渴渲染气氛,更为下文的“智取生辰纲”埋下了伏笔。
如果没有酷热的天气作盾牌,军汉们就不会大汗淋漓,口渴难受,也不会宁愿忍受皮鞭之苦而到松树下休息,也不会凑钱买酒喝而遭遇蒙汗药致使生辰纲遭劫。
炎热的天气像一个高速运转的发动机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直至生辰纲遭劫。
其次是“地利”。
“五七日,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奔上冈子……去松树林睡倒了”,在山路和崎岖小径上,倒不见得有人劫生辰纲,却偏偏在松树林里冒出了卖枣子和卖酒的,何哉?其一,松树林是夏日休息的好地方,同时这松树林会让万分疲惫的军汉们产生依赖心理;其二,在军汉们疲乏饥渴的时候,买酒人的出现,恰似给军汉们注射了一支兴奋剂,纷纷凑钱买酒;其三,松树林比较隐蔽,容易给人造成视觉障碍,方便了后来吴用跑进松树林下蒙汗药。
最后是“人和”。
且看杨志一边,“一路上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拿起藤条,劈头盖脑打去”,这无疑使杨志和军汉们的矛盾激化,而两个虞侯口里不道,肚里寻思,“这厮不直得便骂人”、“老都管也心内自恼他“,这就使得杨志和老都管、虞侯们得矛盾也变得激化,显然,这时的杨志早已是孤家寡人,任凭鞭打喊骂,也无法控制局面,怎能不败下阵来?杨志在“天时”、“地利”、“人和”上处于劣势,而吴用那边则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杨志失生辰纲,吴用得生辰纲便成情理之中的事。
杨志有智慧,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团队的合作。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黄泥岗上,本就不占天时,又是炎炎夏日,便不占地利,而杨志在一路上对众人的粗暴,早已引起公愤,自然不能一致对外,导致一行人中了吴用等人的陷阱,另一方面,吴用等人的计谋也是天衣无缝,内因和外因使得杨志有智慧却丢了生辰纲。
第六课时真实交际教学目标:运用课文材料,创设情景,进行真实交际。
教学过程:一、讲述《西游记》故事。
给大家讲述《西游记》中的故事。
要求是:就自己熟悉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尽量把故事讲得生动、形象、吸引人。
1、生自主准备练讲故事。
2、小组内互讲故事,评议。
3、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