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写议论文分论点提纲训练拟写议论文分论点提纲训练——作文教学的一个有效做法【学习目标】1、学习如何从材料中提取中心论点和确立分论点的方法。
2、进一步学习议论文的写法,练习运用分论点式的作文结构,提高议论文谋篇布局的能力。
3、欣赏优秀议论文,开阔视野,积累素材。
【练习回顾】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人类的追求中,“高度”历来是个焕发着魅力的词。
央视有段经典的广告词:“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
”一位著名企业家也说过:“世界上最难以征服的是自己,每前进一步,都是一个新的高度。
”请以“高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结构欣赏】体会议论文的三种结构方法。
1、横式分解法(并列结构)示例A、中心论点:与蓝天搏击,与白云共舞,达到理想的高度。
分论点一:你的目标决定你的高度。
分论点二: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分论点三:你的学识决定你的高度。
示例B:中心论点:高度无极限。
分论点一:高度从积累中来。
分论点二:高度从无畏中来。
分论点三:高度在心中放飞。
示例C:中心论点:目标的高度。
分论点一:一个人事业目标的高度往往决定他的一生。
分论点二:一个企业经营目标的高度往往决定它的前途。
分论点三:一所大学发展目标的高度常常决定它的地位。
示例D、中心论点:高度,由你决定。
分论点一:高度是夜空中的启明星。
分论点二:高度是随着阶段而变化的。
分论点三:高度还需要机会的保证。
2、纵式分解法(递进结构)示例A、中心论点:站在一个高度上,奋蹄原野,驰骋天下。
分论点一:心灵的高度决定了生活的高度。
分论点二:生活的高度影响了社会的高度。
分论点三:社会的高度体现了国家的高度。
示例B、中心论点:有些条件决定了高度。
分论点一:无论做什么事,勇气决定高度。
分论点二:除了需要勇气,还要有正确的态度。
分论点三:决定高度的因素中,信念最重要。
3、对比分解法示例A、中心论点:昂首长嘶,立马昆仑。
分论点一:过高的目标,是我们失败的源头。
分论点二:过低的目标,会使人玩物丧志。
示例B、中心论点:向目标逼近。
分论点一:树立凌云之志是达到全新高度的立足点。
分论点二:胸无大志则是事业成功的拦路虎。
示例C、中心论点:做振翅云霄的雄鹰。
分论点一:行动是达到心中高度的青云梯。
分论点二:空想是通往心中高度的绊脚石。
小结结构:议论文的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观点和材料的组织安排。
议论文是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某种观点和主张,或者反驳某种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章体裁。
议论文的结构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开展论述步骤的,这种结构表现在文章中,就是序论、本论和结论这三个部分。
用通俗的话说,议论文所论证的就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序论也叫“引论”,它的主要任务是把要议论的问题和阐述的中心论点介绍给读者。
序论的写作,既要开门见山,又不能落入俗套,应以简洁明快,有启发性,有新鲜感,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为好。
本论是文章的主体,是对问题的分析。
本论的任务是对中心论点展开深入的分析,组织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或反驳谬论的错误。
本论本身的结构,又可以有四种常见的较小的结构形式:A.并列式。
在论证中,论证的几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这就是并列式。
这种并列可以是在中心论点统帅之下的几个分论点的并列,也可以是论证过程中的几个论据的并列。
在语言形式上往往有“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等标志。
另外,处于并列关系的各个部分在文章中的地位基本是平等的,一般是可以互换的。
B.对照式。
在论证中,把两种事物或两种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另一种事物或意思,这就是对照式。
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比较,突出说明一个方面的正确性。
因此,参与对照的双方,或者是一“正”一“反”,或者是一“主”一“从”。
C.层进式。
文章各个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先后的顺序不可调换,这就是层进式的结构。
这种层进式的结构,反映出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一般的顺序,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因而,这种结构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容易被人所接受。
D.总分式。
这种结构包括“总──分”“分──总”和“总──分──总”三种形式,就是论证的层次之间,先总说后分说,或是先分说后总说,或是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
“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是最多见的。
这种结构形式,在“总”与“分”之间常见明显“放”的语言标志,而在“分”与“总”之间又多有明显“收”的语言标志。
在议论文中,以上四种结构形式,常常是综合运用的。
结论,是议论文解决问题的部分,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之后所得出的“答案”。
结论,与其他形式的文体的结尾一样,以简洁自然,能让人读后若有所思,受到启发为妙。
【提能训练】全班可以分成三个组,每组至少完成一道。
找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做。
【例一】1、阅读下面三个有关学习问题的材料。
材料一:新加坡女作家尤今,毕业于南洋大学中文系。
曾经先后担任过图书管理员、记者、副刊编辑等职。
著有短篇小说集《模》、游记《沙漠里的小白屋》、《缘》和新闻特写集《社会鳞爪》等。
所写作品大多涉及妇女命运,表示了对妇女的同情和关切。
尤今从小就养成了持续不断的阅读习惯。
她说,倘若不读书,自己的日子,便过得无趣、无味、无欢乐。
因此不能一日无书。
她读书分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囫囵吞枣、一目十行的看。
这时候,她的眼睛好像长了翅膀,在书页上任意飞翔。
虽然是看得很快,然而,由于是在全神贯注的情况下看的,所以她并不曾辜负自己手中的书。
读完以后,如果觉得这是一部好书,她便会从头到尾再细细重读一遍。
细读时,她作眉批。
有时是段批,有时是章批。
在细读一本书时,她会利用闲暇速读另一本新书。
一缓一速,循序并进。
这样在以反刍的方式消化旧有知识的同时,也没有放松自己对新知识的吸收。
别人常常问她:“你每天可资利用的时间,好像总比别人多出了一大截,究竟你是怎么分配的?”答案是:分秒必争,全力以赴。
她家里除了订阅四份日报外,还订了好些周刊、月刊、季刊;这些报纸和杂志,有许多都是在烟飞油溅的厨房里读完的——她在煎鱼煮饭的同时,利用中间的空当来读它们。
此外,她多年以来坚持的一个习惯是:不论时间多晚,她在临睡以前一定要看上一个小时的书。
倘若不看,便睡不安宁。
日积月累,被她眼睛消化了的书本,数目十分可观。
由于日日夜夜都沐浴在书海里,她有时晚上做梦,连梦都沾着书香呢!她说:“书,是我最始与最终的唯一。
我和书彼此相恋,永不相负。
”材料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每次与人出游,总是带着一个白锦袋,想出妙句,立即写好放进袋里。
晚间回家整理,几乎天天如此。
材料三:清代大学者、大思想家戴震从小读书就喜欢提问,例如在老师讲解《大学章句》时,他就问老师朱熹是何时的人,他何以知道二千多年前的事。
2.分析材料的异同点。
【分析】三则材料的共同点:1.都是说明勤奋求学与成才的关系。
2.都是说明应该如何做学问的。
不同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成功者做学问的方法。
3.取出一两个共同点编写为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二:分论点三:【例二】1、阅读下面三个材料。
材料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代的人们。
(英)萧伯纳材料二: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德)爱因斯坦材料三:如果不献身给一个伟大的理想,生命就是毫无意义的。
(菲)何塞?黎萨尔2.分析比较异同。
材料的共同点: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
不同点:奉献对象的侧重点不同。
3.编写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二:分论点三:【例三】1、阅读下面一则材料: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
而华裔美国物理学家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要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
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实验。
1974年丁肇中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而且新粒子(J/qr粒子)的发现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
丁肇中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对此,丁肇中深有体会地说:永远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2、概括文段的中心思想:文段最后已经点明事件给丁肇中的启迪。
但是从“发现”的角度看,我们可以看到事件具有更多的意义。
如:科学家只有大胆怀疑旧学说,满怀信心,坚持实验,才能发现真理,建立新学说。
3、根据叙述事件的过程,可将文段分为:“大胆怀疑---坚持实验---发现新粒子---获得殊荣---总结体会”。
4、参考文段的中心思想和层次意义编写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二:分论点三:总结: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1.高度概括一件事,或叙述一种社会现象,或引用某些人的语言,从中引出简洁明了的中心论点。
2.从正反两方面讲道理分析论点的重要性(为什么:即这样做有什么作用;或怎样做)3.从正面用几句话引出古今中外的几个事例(一定要高度概括,主要突出能证明论点的情节)证明论点,举例后一定要结合论点用道理分析一下。
(详写)4.从反面举出几个事例证明论点。
(略写)注:以上也可以用几个分论点的形式加以证明。
5.总结上文,指出这样做有何现实意义6.辨证地分析一下。
7.扣住中心论点,小结全文。
【范文欣赏】1、各有各的精彩(散文式议论文一等文)若为鸿鹄,直上云霄是精彩的,但为家燕,同样也有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精彩;若是牡丹,万花园里独争妍是精彩的,但为冬梅,一剪寒梅独自开也同样精彩。
人亦是如此。
只要尽己所能,只要对自己所为之事充满热爱,无论是浓妆或是淡抹,总是各有各的精彩。
(中心论点)精彩可以是惊天动地,也可以是润物无声。
(分论点一)我们从小所接受的,往往是“大”的教育:谈理想,必须志向高远;谈目标,必须成栋梁之材。
远大的志向固然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动力,固然代表着精彩的未来对我们的召唤,但也别忘了,尽力干身边每一件小事,承担每一点小的责任,同样也有万分精彩。
我们欣赏拿破仑那“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的英雄豪情,却也同样为“微尘”们无声息却有大作为的行为所感动。
(例证)可见,英雄一统江山是精彩的,平凡的每一个人的每次微小善行也可以很精彩。
爱风流人物的战旗飘展,也爱彼此脸上的善意笑颜,我们各有各的精彩。
(议论总结,照应中心论点)精彩可以是锋芒毕露,也可以是朴实无华。
(分论点二)如果空中只有电闪雷鸣则太惊心,只有和风细雨又太无奇。
同样,如果生活中只有针尖麦芒就太揪心,只有温声细语又太平淡了。
不同的风格,不仅是不同的人所拥有的不同标尺,更是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兴奋剂”。
各有各的精彩,才能动容人心。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其犀利文字令人大呼痛快,但沈从文用散着泥土清新的文字,同样也感动了万千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