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人权与宪法保护

论人权与宪法保护

论人权与宪法保护摘要:人权保障必须以宪法为依托,因为人权保障不仅是宪法的重要内容,更是宪法的逻辑源点和价值目标,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是宪法价值的集中体现。

人权保障的宪法意义就在于适度控制国家权力以保障人权,这是宪法权威的最好体现。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宪法诉讼制度不仅是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现实要求,更是广大人民实现权利自救的有效途径。

学者们普遍认识到人权保障是宪法的核心价值,强调人权是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宪政的宗旨和目的。

有学者指出人权和公民权问题,不仅是宪法和宪法学的主体内容,而且是宪法和宪政的核心和实质所在,是宪法学的理论基点和逻辑起点。

关键词:人权宪法宪法保护保障宪政公民权一、人权1.什么叫人权(1)人权(基本人权或自然权利)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

它主要的含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

人权的这种普适性和道义性,是它的两种基本特征。

(2)在当今的国际社会,维护和保障人权是一项基本道义原则。

是否合乎保障人权的要求已成为评判一个集体(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的)优劣的重要标准。

但是,在具体实践的层面上,对于人权的具体定义,以及保障人权的具体方式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甚至引发了很严重的冲突。

2.人权的范围(1)人权的范围非常广泛。

哪里有人存在,哪里就有人权问题。

哪里有权利问题,哪里就必然存在一个平等权利的问题,即人权问题。

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基于其本质应该享有的权利也就必然涉及一切社会领域。

3.关于人权的部分立法人权通常是指普遍的人类权利,不论其管辖范围内或其他因素,诸如种族、国籍或宗教。

被多数国家认同的人权立法包含如下:(1)安全的权利:有关禁止犯罪行为,如谋杀、屠杀、酷刑和强奸。

(2)自由的权利:有关自由的范畴,如: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3)以及宗教信仰的自由。

(4)政治的权利:有关人民的自由参政权,如抗议或入党。

(5)诉讼的权利:有关防止滥用法律制度,如监禁审讯、秘密审讯和过度惩罚。

(6)平等的权利:有关公民的平等, 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7)福利(经济)的权利:有关提供教育和免于遭受严重的贫穷和饥饿。

(8)民族的权利:有关群体免受种族屠杀和其建立民族国家之权利。

4.人权的基本内容尽管对人权的具体认识与实践互不相同,但是对于一些人权的最基本的内容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1)生命权:生命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如果无法充分保障人的生命权,那么一切其它权利都是空中楼阁。

无端剥夺人的生命,或者肆意对人施加恐吓、虐待和折磨,就是用一种非人权的待人方式。

任由这种情况发生,个人权利就无从谈起。

所以一般各国的刑法都将侵害他人生命权的罪行量刑最重。

“生命权是一个人之所以被当作人类伙伴所必须享有的权利。

”(2)自由权:“自由权”这个混合体词语不应存在,“权”已经是个包含了具体的规范,有容许和禁止的条文,而"自由"是含有无限制无约束性的主观感性概念性形容词,把无限局限于规范性"权"之内是�合逻辑的表达。

(3)财产权:财产权是生命权和自由权的延伸。

如果一个人要生存下去、要有能力选择他喜欢的方式生存下去,一定要有物质作为支持,那么,对自我劳动的所得进行排他性的占有,就是生命权与自由权必不可少的保障。

“人能够工作,能够靠自己的劳动成果生活,并把生活剩余的钱存起来留给子女或者自己的晚年,这都是人尊严的一部分。

”财产权看似是一种物权,但其实质为人支配物,即支配自己正当所得的权利。

(4)尊严权:尊严也是生命权和自由权的合理延伸。

如果一个人若无尊严,那么他的生命至多是一种无人格的形式。

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权,尊严的价值早在古代就得到普遍的认同,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等。

尊严权主要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互敬互爱,文明礼貌。

如果一个人的尊严权被否认,就意味者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羞辱,威胁,骚扰,中伤他,那显然他就失去了“作为人类”的资格,这无疑是和人权所不容的。

(5)获助权:获助权常常和“人道主义”联系在一起,出现于天灾、人祸之后。

由于种种不可预知的灾祸,人的生命权无时不刻受到威胁。

在危难关头得到伙伴的帮助,是生命权的必要保障。

在现代社会中,突发性的灾难有时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这种时候个体的获助权就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一般是政府的倾力帮助,这是政府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

(6)公正权:人权的普适性必然的要求每一个人都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但现实生活中,经济权力、政治权力、种族、国籍等,都会不同程度将人划到不同的等级,那么人权就变成的有限的,有条件的,甚至成为特权阶级的奢侈品了。

而公正权是为了将人权平等的扩展到每一个人身上。

公正权不仅是人权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人权中其它部分的必要条件。

(二)宪法保护1.什么叫宪法保护宪法保护是指国家应当保障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地位,其他法律不得与其抵触和冲突,对宪法中确立的权利义务应当进行保护,对立法、司法行政活动中违反宪法的行为进行审查和禁止。

违宪审查是最好的宪法保障手段,不过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应制度,对于宪法的保障只有立法时的一定审核程序,法出台后是否违宪就无法制约了。

2.我国现在的宪法保护的缺陷(1)有关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条款的规定不彻底宪法对人权保障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利和自由方面,一是宪法没有确认公民的知情权,二是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难以实现,三是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在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方面,我国宪法未能确认公民的迁徙自由权。

在社会经济权利方面,我国宪法缺乏对贫困者的特殊保护规定。

在环境权方面,环境权尚未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被引入宪法。

宪法在提及“公共财产”、“国家的财产”和“集体的财产”时,均未使用“合法性”这一限制用语,而在提及“公民的财产时”,却单单连续使用“合法”这一限制用语。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对不同主体财产权利评价在宪法制定过程中的反映。

现行宪法没有规定“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因而也没有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公民的私有财产”规范的差异说明宪法对公私财产的评价和保护是处于不同层次的,说明宪法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强度低于公共财产。

现行宪法中财产权保护制度的三大特点同时构成了我国财产权宪法保护的致命缺陷。

(2)缺少有关违宪审查制度的相关规定一般而言,宪法保障有两种方式:一是宪法自身的保障,即宪法自身确认和规定的保障宪法实施的制度,如宪法中关于其自身的地位、效力、作用的规定;二是通过宪法监督保障,也即主要是通过合宪性审查、违宪性审查和宪法诉讼等方式保障宪法实施的制度我国缺乏西方违宪审查制度中的宪法诉讼机制。

近代宪法的产生是人类为保障基本权利目的而制定,缺乏制度保障的宪法当然就不可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违反宪法、侵犯公民权利的事件难免会发生,违宪审查是现代宪政国家保障人权不可或缺的基本制度,因此,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十分必要。

(3)相关完善建议1.充实公民权利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充实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民主自由。

这些权利包括:一是迁徙自由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传统户籍制度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城市化进程中国家有义务消除歧视,废除现行不合时宜的户籍制度,为中国的城市化铺平道路。

二是罢工自由权。

我国现实中已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不少私营企业、三资企业违反相关劳动法律制度,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此情况下,罢工不失为劳动者争取自己应有权利的一项有效手段。

三是私有财产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对于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更具深远意义。

四是生存权。

我国目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我国人民的头等大事,仍然是生存。

中国政府历来强调生存权是公民首要的权利,因此,我国宪法理应把生存权上升为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并据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是接受公正审判权。

司法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民主自由的最后一道防线,权利救济是司法的主要功能,追求公平和正义是司法的根本价值。

2.完善公民权利体系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增加对公民权利保护的概括性规定,即在宪法条文中明确规定“法无禁止即自由”,对于宪法未作列举性规定的权利,不能理解为公民无权享有,更不能认为政府可以任意剥夺。

二是改不分类立宪模式为分类立宪模式,借鉴一些国家宪法规定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方式,以明确的标题来标明基本权利义务的类别和性质。

我国宪法中虽然绝大多数基本权利和义务都各自成条,但却将表明某一权利或义务属性的款项与对这一权利或义务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规定的款项并列在一起甚或规定在同一款中,层次不分明。

三是完善公民基本权利义务规范的结构。

就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规范而言,至少应当包含权利的确认、保障和限制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才具有完整性。

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如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人身自由,住宅不受侵犯,受教育的权利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内在要素不完整的问题。

3.建立违宪审查制度1803的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开创了违宪审查的先河,在我国宪法司法化过程中,齐玉玲案是个源头,孙志刚案是个典型,青岛3名考生状告教育部案是个契机,它让司法机关开始关注宪法这个武器,使拥有最高效力、代表最高权威的宪法走进了平民百姓的视野,并促使法学专家们的目光聚焦到了“宪法司法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之上。

使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保护公民宪法赋予的权利,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十分必要。

违宪审查是由特定国家机关对某项立法或某种行为(通常指国家机关的行为,有些国家还包括政党行为,例如德国宪法法院可审查政党的组织和行为)中是否符合宪法所进行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审查和处理的制度。

在美国,违宪审查存在于整个司法体系,它与一般司法管辖并无显著分别,我国目前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宪法诉讼制度,然从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和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出发,在我国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势在必行。

(三)宪法保护与人权的论述人权问题产生于十七世纪末,但作为人权的实践活动可以追溯到人类的青年时代,而在实践中发现、总结人权活动规律的思想理论出现的相对较晚。

“人权理论的第一个思想家是英国的思想家洛克。

”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人权理论的发展也很迅速,在短短的三百年间,人权思想理论就从以英国思想家洛克,美国思想家潘恩,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为代表的“自然权利说”或“天赋人权说”,经历了十九世纪法律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批判和修正,发展到了以法学家边沁和密尔所主张的“法律权利说”,同时代还有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说,最后到现当代的“社会福利说”和“经济政治权利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