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护等级和防爆等级

防护等级和防爆等级

一、电机、低压电器外壳防护等级IP(International Protection)防护等级系统是由IEC(International Electro Technical Commission)所起草。

将灯具依其防尘、防止外物侵入、防水、防湿气之特性加以分级。

这里所指的外物包含工具、人的手指等均不可接触到灯具内之带电部分,以免触电。

IP防护等级是由两个数字所组成,第一个数字表示灯具防尘、防止外物侵入的等级;第二个数字表示灯具防湿气、防水侵入的密闭程度。

数字越大,表示其防护等级越高,两个标示数字所表示的防护等级如表一及表二。

第一个标示特性号码(数字)所指的防护程度第一个标示数字:0 无防护对外界的人或物无特殊之防护IP0-1 防止大于50mm的固体物体侵入,防止人体(如手掌)因意外而接触到灯具内部之零件。

防止较大尺寸(直径大于50mm)的外物侵入IP1-2 防止大于12mm的固体物体侵入,防止人的手指接触到灯具内部之零件。

防止中等尺寸(直径大于12mm,长度大于80mm)的外物侵入IP2-3 防止大于2.5mm的固体物体侵入,防止直径或厚度大于2.5mm之工具、电线或类似的细小的外物侵入而接触到灯具的内部零件IP3-4 防止大于1.0mm的固体物体侵入,防止直径或厚度大于1.0mm之工具、电线或类似的细小的外物侵入而接触到灯具的内部零件IP4-5 防尘,完全防止外物侵入。

虽不能完全防止灰尘侵入,但侵入的灰尘的量并不会影响灯具的正常操作IP5-6 尘密完全防止外物侵入,且可完全防止灰尘侵入IP6-第二个标示特性号码(数字)所指的防护程度第二个标示数字:0 无防护对外界的人或物无特殊之防护IP-01 防止滴水侵入,垂直滴下的水滴(如凝结水)对灯具不会造成有害影响IP-12 倾斜15°时仍可防止滴水侵入,当灯具由垂直倾斜至15°时,滴水对灯具不会造成有害影响IP-23 防止喷洒的水侵入,防雨或防上与垂直的夹角小于60°之方向所喷洒的水进入灯具造成损坏IP-34 防止飞溅的水侵入,防止各方向飞溅而来的水进入灯具造成损坏IP-45 防止喷射的水侵入,防止来自各方向由喷嘴喷射出的水进入灯具造成损坏IP-56 防止海浪的侵入,装设于甲板上的灯具,防止因大浪的侵袭而浸水造成损坏IP-67 防止浸水时的水侵入,灯具浸在水中一定的时间或水压在一定的标准以下能确保不因进水而造成损坏IP-78 防止沉没时的水侵入,灯具无限期的沉没早指定水压的状况下,能确保不因进水而造成损坏IP-8二、防爆等级可能发生爆炸的环境。

(如:可燃性气体,粉尘环境,炼油、石化厂,加油站、加气站等) ,爆炸性气体环境大气条件下,气体、蒸汽或雾状的可燃物质与空气构成的混合物,在该混合物中点燃后,燃烧将传遍整个未燃混合物的环境。

1、防爆概念1)、爆炸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爆炸性物质(flammable air flammable dust):能与氧气(空气)反应的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

(气体:氢气,乙炔,甲烷等;液体:酒精,汽油;固体:粉尘,纤维粉尘等。

)(2)、空气或氧气(air or oxygen)。

(3)、点燃源(source of ignition):包括明火、电气火花、机械火花、静电火花、高温、化学反应、光能等。

易爆物质:很多生产场所都会产生某些可燃性物质。

煤矿井下约有三分之二的场所有存在爆炸性物质;化学工业中,约有80%以上的生产车间区域存在爆炸性物质。

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是无处不在的。

点燃源: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电气仪表,各种磨擦的电火花、机械磨损火花、静电火花、高温等不可避免,尤其当仪表、电气发生故障时。

客观上很多工业现场满足爆炸条件。

当爆炸性物质与氧气的混合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时,若存在爆炸源,将会发生爆炸。

因此采取防爆就显得很必要了。

2)、防爆:防止爆炸的产生必从三个必要条件来考虑,限制了其中的一个必要条件,就限制了爆炸的产生。

在工业过程中,通常从下述三个方面着手对易燃易爆场合进行处理:(1)预防或最大限度地降低易燃物质泄漏的可能性;(2)不用或尽量少用易产生电火花的电器元件;(3)采取充氮气之类的方法维持惰性状态。

2、危险区域的等级分类危险区域和非危险区域(爆炸性气体环境中的)危险区域和非危险区域:危险区域:爆炸性气体环境大量出现或预期可能大量出现,以致要求对电气设备的结构、安装和使用采取专门措施的区域。

非危险区域:爆炸性气体环境中预期不会大量出现,以致不要求对电气设备的结构、安装和使用采取专门措施的区域。

例如:变送器B1不可安装在危险区域(本安关联设备不可用在危险场所)危险场所区域的含义:是对该地区实际存在危险可能性的量度,由此规定其可适用的防爆型式。

分类:爆炸危险环境按照爆炸性物质的形态分为气体爆炸危险环境和粉尘爆炸危险环境两类国际电工委员会/欧洲电工委员会将爆炸性气体环境分为3个危险区:标准: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持续时间和危险程度划分的,也就是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是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或是短期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区:0区:易爆气体始终或长时间存在;连续地存在危险性大于1000小时/每年的区域;即连续出现或者长期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得环境1区:易燃气体在仪表的正当工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或存在;断续地存在危险性10~1000小时/每年的区域;即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2区:一般情形下,不存在易燃气体且即使偶尔发生,基存在时间亦很短;事故状态下存在的危险性0.1~10小时/每年的区域;即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或即使出现也仅是短时存在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3、电气设备的分类:在规定条件下不会引起周围爆炸性环境点燃的电气设备。

分为两类:Ⅰ类:煤矿井下电气设备Ⅱ类:除煤矿、井下之外的所有其他爆炸性气体境用电气设备Ⅱ类又可分为ⅡA、ⅡB、ⅡC类,标志ⅡB的设备可适用于ⅡA设备的使用条件;ⅡC 可适用于ⅡA、ⅡB的使用条件。

说明:ⅡC标志是较高的防爆等级,但并不表示该设备性能最好。

注:中国GB3836标准规定ⅡC级最小点燃能量为19微焦耳,ⅡA级最小点燃能量为200微焦耳。

气体分组和点燃温度,在一定环境温度和压力下与可燃性气体和空气的混合浓度有关。

根据可能引爆的最小火花能量,我国和欧洲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将爆炸性气体分为四个危险等级:详细说明5、防爆形式本安型设备和关联设备的本质安全部分分为ia和ib:¨ ia:正常工作+ 一个故障+ 任意组合的两个故障均不能引起点燃的电气设备。

¨ ib:正常工作+ 一个故障条件下不能引起点燃的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由此可见ia等级高于ib等级各防爆形式的防爆原理:隔爆型(D):是指将设备可能点燃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部件全部封闭在一个外壳内,该外壳能承受通过外壳粉盒结合面或者结构缝隙,渗透到外壳内部可燃性混合物在内部爆炸而不损坏,并能保证内部的火焰气体通过间隙传播时降低能量,不足以引爆外壳的气体。

增安型(E):正常运行条件下,不会产生电弧、火花的电气设备采取一些附加措施以提高其安全程度,防止其内部和外部可能出现危险温度、电弧和火花的可能性的防爆形式,并在结构上采取措施,提高其安全性能和可靠性能。

正压型(P):通过保持设备外壳内部保护气体的压力高于周围防爆性环境压力到安全的电气设备在系统内部保护静态正压或者保持持续的空气或惰性气体流动,以限制可燃性混合物进入外壳内部。

带走设备内部飞正压状态时进入外壳内的可燃性气体,防止在外壳内形成可燃性混合物。

本安型(I):设备内部的所有电路在正常运行或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所产生的任何火花或任何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混合物的本质安全电路。

浇封型(M):将可能产生引燃爆炸性胡何物爆炸的火花、电弧和危险温度部分的电气部件,浇封在浇封剂中,使他不能点燃周围爆炸性混合物采用浇封的措施,可防止电气元件短路、固化电气绝缘,避免了电路上的火花以及电弧和危险温度等引燃的产生,防止了爆炸性混合物的侵入,控制正常和故障状况下的表面温度。

油浸型(O):将整个设备或者设备的部件侵在油内(保护液),使之不能点燃油面以上或者外壳表面的防爆性气体环境。

充砂型(Q):在外壳内充填砂粒或其他规定特性的粉末材料,使之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壳内产生的电弧或者高温均不能点燃周围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电气保护形式。

气密型(H):该类防爆设备采用气密外壳,即环境中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不能进犯设备外壳内部。

气密外壳采用溶化,挤压或胶粘的方法气密,这种外壳多半是不可拆卸的,以保证永久密封。

隔爆型电气设备(d):是指把能点燃爆炸性混合物的部件封闭在一个外壳内,该外壳能承受内部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压力并阻止和周围的爆炸性混合物传爆的电气设备。

增安型电气设备(e):正常运行条件下,不会产生点燃爆炸性混合物的火花或危险温度,并在结构上采取措施,提高其安全程度,以避免在正常和规定过载条件下出现点燃现象的电气设备。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i):在正常运行或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所产生的火花或热效应均不能点燃爆炸性混合物的电气设备。

6、最高表面温度:电气设备在规定范围内的最不利运行条件下工作时,可能引起周围爆炸性环境点燃的电气设备任何部件所达到的最高温度。

最高表面温度应低于可燃温度。

例如:传感器使用环境的爆炸性气体的点燃温度为100℃,那么传感器在最恶劣的工作状态下,其任何部件的最高表面温度应低于100℃。

温度组别:爆炸性环境用电气设备按其最高表面温度划分为T1-T6组别三、粉尘防爆凡是呈细粉状态的固体物质均称为粉尘。

能燃烧和爆炸的粉尘叫做可燃粉尘;浮在空气中的粉尘叫悬浮粉尘;沉降在固体壁面上的粉尘叫沉积粉尘。

一般比较容易发生爆炸事故的粉尘大致有铝粉、锌粉、硅铁粉、镁粉、铁粉、铝材加工研磨粉、各种塑料粉末、有机合成药品的中间体、小麦粉、糖、木屑、染料、胶木灰、奶粉、茶叶粉末、烟草粉末、煤尘、植物纤维尘等。

这些物料的粉尘易发生爆炸燃烧的原因是都有较强的还原剂H、C、N、S等元素存在,当它们与过氧化物和易爆粉尘共存时,便发生分解,由氧化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或者气体量虽小,但释放出大量的燃烧热。

例如,铝粉只要在二氧化碳气氛中就有爆炸的危险。

含义:粉尘是指分散的固体物质。

粉尘爆炸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的爆炸现象。

条件: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三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粉尘爆炸的过程:粉尘的爆炸可视为由以下三步发展形成的:第一步是悬浮的粉尘在热源作用下迅速地干馏或气化而产生出可燃气体;第二步是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而燃烧;第三步是粉尘燃烧放出的热量,以热传导和火焰辐射的方式传给附近悬浮的或被吹扬起来的粉尘,这些粉尘受热汽化后使燃烧循环地进行下去。

相关主题